【R:阅读原文】 片段选自《刻意学习》,P159页
言行不一,久而久之会成为一种习惯,那就是你说的话对自己没有约束力了,所以你的言和你的行脱节以后,你也不会在乎说了什么,变得口无遮拦。而我们的语言模式会影响我们的思考。会有这么一种风险,你说一些自己做不到的话,时间长了,反而成幻觉,仿佛自己已经做到了。于是你的思考没有基点,没有一个尺度,你不知道你的处境是真实的,还是你下决心说自己要做什么的时候才是真实的。我觉得输出倒逼输入是很靠谱的方法,你说了什么就让自己做到,通过言行一致的训练倒逼你自己不要乱说话。我有一个早起的项目,就是以这个角度开始训练的。当我们知道自己说出的话就需要践行的时候,开口前就会三思了。如果这个你做不到,那就先不要说了。
用这个原则再审视一下,你说自己“感兴趣”但是“零基础”,是不是挺有问题的?既然你感兴趣那就去做,如果你做不了那就不要说。
当然有人又会说,可我不知道要怎么做啊?你又不给解决方案。我告诉你,这里有个坑,你自己不去绕过,还指望有人给你用人肉填坑让你踩过去呢。这就是你自己的问题,成长的最后一公里只能由你自己走,这是你的困局,必须由你自己打破。
【I:用自己的话复述原文】
What:这个片段讲了我们言行不一致所产生的后果,长期这样仿佛让自己有这样一种错觉,认为自己真的已经达到了,从而不能客观地去看待身边的环境。这是被被我们的语言模式影响造成的。例如说自己是一个对弹钢琴很感兴趣的人,因为迟迟没有行动,这样的行为是言行不一的。但是有因为这个话语一直说,让大脑误以为自己真的已经会了。渐渐地,自己就停留在“我相信自己是一个对弹钢琴很感兴趣的人。”仅此而已。
Why:为什么不能言行不一致呢?因为长期这样说,自己打开了言语和行为的阈值之后,慢慢地,便对行为和语言的统一变得无感了。可以允许自己说大话,可以允许自己说自己没做过的事情。本来我们内心是知道言行不一致时是需要承担一定的风险的,但由于我们每一次并没有立即感受到风险甚至是承受风险。所以自己会越来越得寸进尺,以致于骗过了自己。
How: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产生呢?
1.查验自己的话语。查验一下自己向别人说过的有行动词的话语。比如说,自己要写5片文章,比如说自己要一周跑一次步,比如说自己要写一本书。比如说明天就开始写情绪日记。
2.如有言行不一,便停止 。当言语发生时,觉察自己当下是否有实际的行动支撑这个话语。如果没有,那就停止继续向别人诉说。因为没有行动支撑的语言是立不住的。另外一方面原因是避免自己被这样的语言模式所干扰,长期这样形成这样的幻觉,最终蔓延到工作学习生活,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3.用行动打破。解决这个困局的关键就是用实际行动打破。相当于是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言语和行为本来是对等且平衡的。当言语的容量大于行为时,整个系统便崩塌了,这时候提高行为的占有率便能打破。
【A:拆为己用】
A1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片段,我举一个自己的例子。之前自己对别人说要学习竖版思维导图的制作。并且是希望在三年内在公众号上投稿。就这样,过了一年,这个目标仍然没有动。没有行动的原因1.看表象是自己的能力和这个任务的能力不匹配2.对于学习竖版思维导图没有进行了解和小步尝试。3.对于说出去的话没有一次付过很大代价的经历。再往深一点,是自己对于兴趣部分了解不深,对于言行一致部分不够重视。再往深一点,小时候看到父母说明天会给你带糖果,并没有信守承诺。说好自行车会买一辆,结果用别人的。慢慢地习得了这种言行不一致的行为,感觉说话不用负责。
如果用拆页当中的方法,我会
1.查验自己的话语。查验希望在三年内在公众号上投稿这个话语。当说出这个话时,自己是有信心完成的吗,显然不是。自己愿意付出行动吗,会,但不保证是持续行动。是愿意拿出百分百的努力达到的吗,好像有些怯弱。所以,当下这个话语便不符合言行一致。
2.如有言行不一,便停止 。假设已经行动了,但是发现又没有实际行动时,应该及时停止。防止自己进入不平衡状态,导致自己陷在不真实的幻觉。
3.用行动打破。再次用行动打破。
A2
未来,我会这样应用
在未来一周内查验自己对于一周完成七次学习笔记的话语是否履行
1.查验自己的话语。当下记得这个话语,先不对很多人声张,只对两位好友说。再匹配每天的行动。
2.如有言行不一,便停止 。当发现自己没有完成时,先对自己诚实。停止对两位好友说要完成。当下反思原因。想想是否是目标设置过高,还是时间不够 还是自己的意愿不够强烈。
3.用行动打破。分析调整之后再用行动打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