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背包,一双鞋,一颗好奇的心,踏遍千山万水,哪管风雨晴天,颇有苏轼——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意境。
走着走着,身边的人就走散了,而又闯入一些新的面孔。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雄伟的建筑前,每天大清晨会看到放风筝的老爷爷,蝴蝶状的风筝如漂在水中的绿浮萍无依无靠,搭拢着脑袋在蓝天白云间慢悠悠地走呀走。正如老爷爷那般,拉风筝的线一点点的放,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头一次看到老人放风筝,不免有些好奇,也按耐不住那颗跃跃欲试的心,便上前攀谈。才了解到:每天放风筝是为了治病,治颈椎病,现代人玩手机总是低着头,不知不觉颈椎酸痛,进而演变成颈椎病。放风筝需要不时地仰头,观望风筝的动态,风筝放的越高越好,病也就慢慢好了。
有些人或许略显稚嫩,但那颗初心确也实实在在打动人。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里有这样一群小蜜蜂,平均年龄8-10岁,身着挂麦,志愿为游客们讲解。泉州的海丝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在他们口中娓娓道来。在一群游客中身影或许略显娇小,但朴实而又骄傲笃定的话语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哦,南音,牵连着一代又一代的泉州儿女,每每闻及,便不自觉地哼唱,以解积郁心中浓厚的思乡情。一阵阵江南吴侬软音从府文庙的茶馆里回响,飘荡在整个府文庙空旷的夜空中。茶馆里坐满了人群,老一辈的年轻一辈的,空气中是泉州独有的茶香,茶桌旁摆着南音的书籍,纸页翻动的清脆声与琵琶拔动的圆润声交响应和,让人不免放下焦躁的步伐,轻轻地走向空位,慢慢地走下,细细地品味。
泉州,传承几百年历史的它,以它独有的文化魅力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也深深地拢住我对古文化的浓厚兴趣。泉州的旅行记——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