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03.09 净律学佛院参访 上净下界师父开示
蕅益大师其实是强调禅净双修的,因为他老人家对于《楞严经》是很重视的。整部《楞严经》,十卷《楞严经》它的思想,一言以蔽之,就是告诉我们“安住空性”。因为我们在修学当中,会受到很多外在环境的刺激,当然这个外在环境,都是我们业力所变现的。所以我们学佛过程当中,很容易退失我们的善根,所谓“退转”。《楞严经》要我们“不迷、不取、不动”,就是你要观想,其实这一切外在的人事成败得失,这些如梦如幻的影像,都不是你本来的东西,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这是很重要的思想。就是说你从什么地方来?如果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过去,我们就没办法去掌握我们的未来。其实过去、现在、未来,人生三块因缘:过去的因缘、现在的因缘、未来的因缘,这是人生的水流。
在《楞严经》里是很重视你的过去。如果你找不到你的过去,你就没办法面对你的现在;你没办法面对现在,就没办法去创造未来,这三个是互动的。《楞严经》认为一个人最大的盲点,就是我们忘掉我们过去从什么地方来?“忘失来时路。”我们太在乎现在的因缘,太在乎现在了!其实你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暂时的。《楞严经》以水泡的思想,就是说你这个是在大海里面,我们过去生曾经造过什么业力;然后这个业力去碰撞到石头;然后创造一个水泡出来,这个水泡当然它会创造出来,它有一天也会消失掉。那么我们太在乎现前的成败得失,就忘掉我们过去是怎么来的,当然也就没办法去引导我们将往哪里而去。你不知道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就不可能去掌控你将往哪里而去了。
《楞严经》一再告诉我们:“我们从空性而来”,这个很重要!所以“安住空性”,它意思不是说,你本来有身心世界,你本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你本来有一个很成功的事业,你本来是有的,然后你修空观,硬生生把它消失掉,不是这个意思啦!而是你本来是没有的,它是从根本上去观空:你本来是没有的,是因缘把它创造出来的,是因为你一种业力的因缘和合了,“因缘和合,虚妄有生。”等到这个能量释放完的时候,“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所以,人生是没有开始的。这种观念你没办法去体验,你的心就一直在动,因为因缘会不断地刺激你。菩萨的安住是很重要的!我们造了很多的业,所以我们才来投胎的,是这样子的。我们不是没有事情来投胎,不是!在座的诸位!我们没有一个人是心甘情愿而来的,除非你是法身菩萨乘愿而来。我们是由业力的推动而来的,我们大家都是,你不知道,莫名其妙被业力这样子推动——“业力吹识入胞胎”,就是业力一吹,你的神识就把你吹到你的父母亲的父精母血里去投胎。所以我们是没办法做主,我们是造了很多业力,这业力成熟了,就只好来投胎了,这表示我们人是做不了主的。其实人生有很多是无奈的!如果你很在乎你的现在,你会发觉你真的做不了主,不是说你努力就可以改变的,不是的!你说我努力就可以突破困境,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是不是?业力不会放过你的。当然有些人业轻,说:欸!他为什么拜八十八佛,拜了几部就过去了,我拜了那么久还没过去。诸位要知道因果的道理,因为你们造业的时候,全部是个人化的,没有两个人相同的。
有些人看了《了凡四训》,说:喔!《了凡四训》他怎么怎么的,我也怎么怎么的。你跟《了凡四训》不一定一样。诸位你了解因果、业果的这种理论,你造业的心态跟大家不一样,造了业以后,你是不是有马上忏悔。所以因果是完全个人化的,没有两个人因果是完全一样的,完全个人化的。佛陀讲“因果丝毫不爽”只是一个通论而已,它对应到个人的时候,是每一个人都不一样的,所谓“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这句话是事实。我们没办法去控制现在,当然你可以去开创未来。人生是你没有死亡之前,你是可以去开创未来的。人生说活得自在,其实都是在讲未来的问题。现在是不自在的,因为你这个是业报身。
所以,我们在不自在当中怎么办呢?只有要求“不随妄转”。我们没办法改变外境,说实在的,释迦牟尼佛贵为佛陀,他的家族被灭的时候,佛陀也只能够在精舍打坐,他一点办法都没有!目犍连尊者看不下去了,用神通力把这个释迦族,五百个男众救起来,希望能够留点种,结果到最后也变成血水了。释迦族是被杀了七天七夜,杀到那个河川全部都是染成红色的,整个释迦族灭到一个都没有,所有男众被杀光。
过去的业力、过去的共业成熟,身为佛陀也没办法。所以你要活得自在,你临终要自在,你要不受业力的干扰,你只有找到你过去的根本,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原来是怎么回事。诸位!你还没有来投胎之前,你是怎么回事?这个是很重要的课题。你没有办法了解你的过去,你就根本没有未来可言,你根本就离不开业力了,业力不会放过你。业力会让你高兴——你就得高兴,它释放一个你如意的境界,你就可以高兴了;它要你痛苦——它释放一个所缘境,你就痛苦了。所以你不安住空性,你就一定会不断地在动,就是活在生灭心当中,“弟子心不安”,你会觉得你的心起伏太大了。当我入佛堂的时候,我是法喜充满;我走出佛堂,我看到儿子我就很生气了,是这样子!所以你的心永远都在起伏当中,就是活在因缘、活在外境嘛。
我们一定要从外境里面走出来,“外境”就是你的业力了。你本来就有这个儿子吗?你本来就有?你没有嘛!你本来就有这个家庭吗?也没有嘛!所以你是抓不住。诸位你想,我们的本来面目是空性,是本来无一物。这个有相的东西,你怎么抓得住?你本来是离相的,结果你追求一个有相的东西,你这不是矛盾是什么?这怎么是你能够抓得住的东西呢!如果你本来就有这个东西,那你去追求,本来就属于你的东西,这个是合理。关键是本来就不是你的,你一定要追求,所以人生最大的可怕、最大的痛苦,就是强迫主宰,我们没办法去掌控外在的因缘,但是我们一定要掌控,弄得自己很痛苦。因为业力它是在释放你的因缘,你今天跟谁结了几年的缘,你今生是造了什么业,业力它是原原本本,把你过去所造的善恶业,把它显现出来,这个就是你的所谓人生,如此而已,受完了就没有了。他今生很风光,但是他没有好好修,他来生不一定风光,人生叫做“轮转、轮回、不断地变化”。你今生很痛苦,不表示你未来也痛苦,未来是可以改变的。
所以,我们如何从今生的因缘里面走出来,从这么多错综、复杂、爱怨里面走出来?所以诸位!你学过唯识就知道,人生啊,如果你不安住空性,人生无解,没有答案!历史上这么多的先圣先贤,他们出世解决人生问题,你觉得人生问题解决了吗?你认为解决了没有?没办法解决!为什么?诸位知道吗?因为太复杂了!我们在六道轮回太久了!这个恩怨当中互相掺杂:他是你的恩人,也是你的冤家;他是你的冤家,又是你的恩人,这就是这个世间上的事情。它为什么搞得这样复杂呢?因为我们在三界里面轮回太久了,把这个业力搞得很复杂,所以人生实在是无解!我们现在之所以稍微能够喘一口气,只是说放下,暂时不管啦,暂时不要去面对它啦,转个目标去吃一碗面——这样的心情轻松一点。我们现在是用转移方式,但是这个转移方式并不究竟,这个只是止痛药而已。
根本的问题,从人生错综复杂的人事因缘走出来,只有一个方法:就是你要知道,你本来是什么样子的,你本来是怎么回事,你从什么地方来?这个在《楞严经》,十卷的《楞严经》都在讲这个观念而已,找到了,你的心就不再动了。人生就是这么回事而已,还债!真的是还债,人生是在还债。然后在还债的过程当中,又在开创未来。所以你“提起佛号”,你还要注意“安住空性”,因为临命终的时候,你一定会看到你一生当中,或者过去生当中,很多很多不堪的所缘境现前,你怎么样能够不受它影响?临终的时候,在《唯识学》上说,一个临命终的人,他会快速地看到,他从小到大造过的事情,好事、坏事都会现前。只要你念头一动,你就完了!你就陷进去被业力牵着走。所以我们如何面对我们今生的因缘,然后保持“不迷、不取、不动”,就是找到你生命的最初的本来面目,所谓的“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的根本安住处。
你要训练经常把生命归零,从生命的原点来面对人生,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人生。反正你只有两个选择:你是要站在“有”的角度,然后无奈地面对“无”,就是从“有”的角度来面对“空”?还是从“空”的角度来面对“有”?站在“有”的角度,你迟早会失去一切,你站在“有”的角度来面对“空”,你人生是很无奈的。你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我本来就没有,但是我还是不排斥外在的因缘。菩萨观一切法空,不坏世间的假名、假相、假用。你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你是自在的。
反正人生是两块:一个空、一个有,看你要站在哪一边。所以《楞严经》中,佛陀对我们的一个开示,就是说,我们应该站在“空”的角度来面对“有”;站在本来“无一物”的角度来面对“因缘”。这样子训练,你临终的时候,你不管有什么样的因缘刺激你,你不容易心随境转,这是第二点。除了“提起佛号”,第二记得“安住空性”,不断地提醒你自己:你本来是什么都没有的,好的没有,坏的也没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