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的题目叫做“看了这么多书,为什么还是没有进步”。
图片来自网络或许有些朋友会说,嗤,这已经是个老题目了,在很多新媒体中都已经看过相类似的文章了,再写可就没有新意了。
不过,在这篇文章里,我写都是我对“读书”这件事的思考,与之前别处出现的文章并无特别关联之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而已。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来分析一下这个句子。要问看了这么多书,为什么还是没有进步,首先应该有一些前置条件,这样应该先来回答:
1、你说看了这么多书,那看了的都是些什么书?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谈到了一定要警惕那种碎片式断裂的知识和文章,不能把刷微信、微博或者其他媒体的文章来代替真正意义上的“看书”。看书一定要尽量看一些经典的书籍或者专业人士推荐的书籍,不能无的放矢,最后事倍功半,不仅收效微小,最后还浪费了自己的时间。
2、你是怎么读书的?
这个问题说的是读书的方法。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行云流水,但一般来说各人都有自己的读书方法,不能强求统一,比如毛泽东在读书方面就讲究“三重四温”和“不动笔墨不读书”,鲁迅则讲究“泛读”、“硬看”、“专精”、“活读”等。不久前有一本很火的畅销书《如何阅读一本书》,里面讲到了阅读各类书籍的方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看。关于读书的方法,我未来会详细再说,这里不再赘言了。
3、为什么没有进步?
如果上述两个问题你都能很好地回答,那么现在第三个问题来了。与其说没有进步,其实啊,正真地说法应该是“为什么没有明显的进步。”
对于很多人来说,有一种看法是,“进步”一词味着升职、加薪,总之,“进步”总能带来物质上回馈,也就是说,你读书了就应该比不读书的获得更多的财富与奖励。
另有一种看法是,“读书不应该是功利的”,读书旨在修心养性,提高境界,不在于是否能够获得财富的回馈。
两类说法均有自己的道理,但我个人认为,读书其实就应该是“功利”的,但这里的“功利”不是说一定要获得财富,但读书一定要让自己进步,最好的情况下还能够通过读书获得足以养活自己的金钱奖励。
对于读书,很多人都陷入了一种误区,总是希望有一本很实用的书籍,能够迅速帮自己解决遇到的所有问题,比如,读了《论语》,就希望从《论语》中找到所有做人做事的方法,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旦遇到具体的情况时,我们会发现书上的很多方法都不管用,甚至也没有提到。
其实啊,一本书的卖价成本不过几十上百块钱,但我们的进步则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仔细想想会发现,单凭成本如此低的书籍只要能够换来一点点终生的进步,其实它的回报率已经非常高了。再说一点,在中国,底层家庭的逆袭依然十分困难,很多的学习和自我提升都需要不少的资金和资源,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条件做到。
然而书籍相对其他的教育手段来说,已经是相对便宜,人们通过读书可以较容易地获得不受家庭物质财富所限制的见闻知识。
也就是说,读一本书不要奢求有很大的进步,只要做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就足以,甚至一本书只要记住一两点重要的知识就可以了,坚持形成前面所讲的“复利效应”,长时间的耐心已经足以让你把绝大部分人都甩在身后了,明代理学家胡居仁就说“若有恒何必三眠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