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亲戚变成了一个令人讨厌的群体。
画风往往是这样子的:二大爷三大舅,自己混得不咋样,还特别喜欢教训晚辈,七大姑八大姨,有事没事就爱八卦别人的家长里短,就连亲戚家的孩子,十有八九也都是熊孩子。总之,亲戚已经被贴上势利、多管闲事、不知好歹的标签,很多年轻人唯恐避之不及。从温馨和谐大家庭,到谁也别挨着谁,我们与亲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没话找话的亲戚:正因为是假熟,所以年轻人与亲戚之间的代沟很难跨越。就像长辈们不认识你的偶像,我们也开始对当红选秀节目出来的好多明星感到陌生。彼此之间聊不到一块去,逢年过节、走亲访友又不可避免,便只好尬聊。
想起去二姑家里串门,聊完我的生活近况,几个人就开始不停地打哈欠。为了打破沉默,我问起表哥表嫂的近况,又打听了一番他和表嫂工作的状态是不是已经出来自己做生意了。等回到家我才惊觉,自己怎么成了小时候最讨厌的那种亲戚。但实际上,我根本不关心也关心不了、记不住也没办法天天念着他们。只是在没话找话罢了。
这或许是亲戚们的通病。由于年龄和生活阅历不同,一年到头也见不了几面,彼此很难有共同话题。我们没法跟他们聊我们人生成长的步骤,学习的苦和就业的问题,他们也没法跟我们聊家长里短,也没法体会到我们现在学习的问题以及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问问学习工作,适时地规劝几句,打破沉默的同时又表示关心,气氛也不至于太尴尬。
大多数人,问完、听完就忘了,下一次见面,还是这些老掉牙的问题。
毕竟,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家有个剩女,他家有个学渣。过好自己的生活都够累了,哪还有那么多精力去管别人家的事。亲戚们的啰嗦也就只在逢年过节,有几个会三天两头地往家里打电话,催着别人去优秀。
我们万分反感的“多管闲事”,或许只是一厢情愿。
半生半熟的亲戚:认识的几位阿姨(都是独立女性)总结了当代亲戚的几大特点:“来往不多,管得倒挺多”;“根本不熟,装的倒挺熟”。
我们身边总有那么几个亲戚,一年或许只有春节才见,基本算是不熟。
但这根本不妨碍他们“多管闲事”。
表姐今年刚好三十至今单身,是亲戚们的重点催婚对象。
我去聚餐,刚好路过姑家去看看新降临的家庭成员,一位亲戚拉着我姑问长问短。
“你二女儿怎么还不找男朋友啊?哎哟,她不急你们就不管啦?女孩子到了三十就要多上心呀,再嫁不出去就成老姑娘了,没人要啊……”
我们印象中完全没有这号亲戚,一问才知道,是什么八竿子都打不着的姑父那边的远房亲戚。已经很多年不怎么来往了,因为近年来姑父家也是苦尽甘来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少,加了姑父的微信,聊着聊着就又熟络起来。
表姐简直气得想翻白眼:我跟你很熟吗?真是吃着自家的米,操着别人家的心!
虽然,对于姑姑父来说,她们挺熟的,但这也不过是一种“假熟”。
有人说,这是“假熟社会”里的典型冲突。
你说不熟吧,但你确实认识这人;他提出的条件,你认为是非分的,但在他看来就是合理的。
很多年轻人与亲戚的关系,正处在这种“假熟”状态之中。在长辈们的观念里,只要是沾了亲、带了故,就是一家人,他们就有责任教导晚辈。而年轻一代从小在独立家庭中长大,并没有这种大家族意识。
他们对“熟”的定义,就是人与人之间常来往,这与血缘亲疏无关。“根本不熟,装的倒挺熟”,只是两种生活逻辑的不同,所造成的尴尬状况。
努力讨人嫌的亲戚:有位熟悉的人学服装设计,正是选择人生道路的重要时刻。她原本计划着去企业实习,毕业后就职设计工作,未来或许还要开个人工作室。
但亲戚反对,“女孩子当设计师有什么出路啊,又累又没钱,还不如像你谁谁一样去当老师,稳定,假期又多!”
她就像我们身边都会有的那种“热心”亲戚,不仅嘴上劝,还要用实际行动帮助。一看到哪里的学校招聘教师,马上就把信息发到家族群里。久而久之,原本支持她当设计师的妈妈也开始动摇了,旁敲侧击地让她呢考虑考虑换个专业或者怎么样。
我们一致认为,这样的亲戚真是太讨厌了。
“她根本不在乎我开不开心,只要我当老师她就开心了,关键是我还不能怼她!”
有些时候,年轻人和老一辈的亲戚在三观上完全不同,只是有了一层血缘关系,所以坐在一块强行尬聊。
出于对长辈的尊重,年轻人只能默默忍受亲戚的指手画脚,被迫认同那些陈旧的观念。
听上去,这年轻人全都是委屈,这亲戚也全都是讨人嫌。
可事情并非如此非黑即白的绝对性。
再后来她和我聊天说她想她可能知道亲戚为什么一个劲劝她做老师?
还不是因为,她老同事的儿子,因为天天加班熬夜,去年夏天过劳猝死了。
当时,他才只有35岁,人生才刚刚过了一小半,而他妈也是一夜之间白了头,哭得死去活来。
从此,亲戚只信奉一条准则:赚多赚少无所谓,平平安安才是真。
即使,她不知道教师也很辛苦,她也不觉得梦想会比生活重要,她的本意不过只是希望身边的人不要太劳累,希望身边的人不会遭遇中年丧子女。无论这个可能性有多低,她都想极力把它降为0。
亲戚们没有那么高级的话术,他们只能用不中听的、甚至有些过分的话,去表达他们的关心。
朴拙又老掉牙的劝说,往往成了多管闲事。就像小时候去爷爷奶奶家里,巴不得一口气把所有好东西都塞给我们;所谓的干涉人生,也只不过是出于心情的迫切。
即便亲戚没有恶意,但有时候多的是看你笑话的人,他们的闲言碎语确实造成了我们的不愉快。
越是这样子我们就想拼命逃离,以为这样世界就会清净。
但仔细想想我们的社交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称心如意啊,只不过换了个地方吧。再不喜欢同事,也要和和气气地聊天;再讨厌老板,也要陪着笑脸听他高谈阔论。
而亲戚,也是社交网络中的一环。学会处理好与亲戚的关系,是一个成年人的必修课。
而年轻人要做的,就是当好一个晚辈的本分。不必过分亲热,模糊彼此的界限;也不必过分疏远,冷淡血缘的温热。
面对长辈的教导,选择性接受就是,双方生活经历不同,没必要非得争辩出对或错。 与亲戚保持适当距离的同时,也要降低对亲戚的期待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日子要过,不能指望着亲戚像父母一样,大事小情上都给予无私的帮助。
亲戚毕竟是亲戚,亲戚也只是亲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