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文责自负。 文/有殷天乙汤孙师虎父
如前文所叙,春秋时期以鲁国周边包括齐、宋、卫、郑、陈等众多大、中型邦国为例,基本上都采取了《周礼》所述六官来设置各自六卿,尽管由于各种历史因素,具体表现的形态有所出入。甚至同一个邦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于各自六卿排序的解释也有所不同。同一时期可比较的六卿排序举例如下表:
当然具体情况又可能有许多变数,譬如大国如晋国,最初其“卿序”与“军行”仍为两独立体系,譬如叔虞封唐之时也曾获得“职官五正”,一说以为也即《礼记曲礼》所谓“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或者实际上就是《周礼》六官不含冢宰的情况。不过由于春秋时期晋国在争霸战争中崛起,不断行成诸卿之外拥有“军行”的军功集团,因此后来就逐渐变成以各军将、佐序列作为诸卿序列,而原有诸卿则沦为隶属于军行的普通大夫,譬如伐齐“平阴之战”后鲁答谢晋军将佐:
……公享晋六卿于蒲圃,赐之三命之服。军尉、司马、司空、舆尉、候奄,皆受一命之服……(左传.襄公十九年)
可见此时晋六卿就是指三军将、佐,而不包括司马、司空等官吏,待遇上也有很大差别。
晋国历史上由于军事负担以及平衡军功将领利益的动机,多次按照“军行”设置六名以上的卿,其“军行”数量历史变化情况整理如下表:
如表所示,尽管曲沃系晋国的军制在春秋时期频繁变动,但是就统计年限来看,采用三军六卿制的时间仍然占最大比例,达到51%左右;而与之比较接近的四军八卿制占据大约10%的时间;如果把统计范围限制在从晋文公作三军起(前633)到春秋时期结束(前468),则以上两项合计比例更高达到79%左右。可见即便是需要面对比较复杂外部竞争环境的晋国,在绝大多数时期也是稳定在三军六卿制或者近似模式的。
不过值得反复说明的是,以上分析中晋国所谓“六卿”事实上并非《周官》所谓六卿,而是纯粹指“军行”而言,也即“六正”。而真正的六卿除去司徒也即晋国之历任“行政”拥有首席军行以外,其他诸如司马、司空、司寇等皆无军行,这是从春秋初期就非常明确的现象,这里举几个例子:
……以一命命郤缺为卿,复与之冀,亦未有军行……(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可见郤缺虽然以一名成为下卿,但是并非五军将、佐,所以说“未有军行”。
……赵穿追之,不及……乃以其属出。宣子曰:“秦获穿也,获一卿矣。秦以胜归,我何以报?”……(左传.文公十二年)
这里是说秦晋“河曲之战”期间(前614),赵氏侧室、公婿赵穿虽然不是三军将、佐之一,但仍然担任卿。再譬如:
……冬,晋赵穿帅师侵崇……(春秋.宣公元年)
此为“赵盾弑君”前一年(前608),赵穿急于与秦打成和约而主动即出击,由于其拥有卿位所以《春秋》也直接记载了其名。不过当时他也不算是三军将、佐之一。
此后直到春秋中后期,叔向与晏婴议论晋、齐两国公室衰落的时候也提到:
……叔向曰:“然。虽吾公室,今亦季世也。戎马不驾,卿无军行。公乘无人,卒列无长……(左传.昭公三年)
可见晋国当时仍然有真正的诸卿存在,但是诸如司马、司空、司寇等都不是三军将、佐,也即“无军行”,说明晋国通常所谓“六卿”就是“六正”,固然其也拥有卿的身份,但是原有《周官》所规定的六卿已经在晋国失势,而以六名将、佐代之。
综上,我们所总结的中原各个诸侯,有的大型邦国诸如晋国,即便拥有多卿(军行+职官五正),但仍按照习惯仅将三军之将、佐称为执政六卿;更多情况下诸如鲁、卫、郑、陈等即便只有两军,也仍然坚持近似于《周官》所规定的六卿制度,看来这个数字“六”确乎具备某种特殊的含义,使得不同邦国、不同政体的环境下得到了普遍的坚持。那么这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