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优秀成员稿件推文(齐帆齐商学院)古往今来多少人和事齐帆齐微课
张爱玲的另一面,你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啃老族”

张爱玲的另一面,你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啃老族”

作者: 晓寒嫣语 | 来源:发表于2022-08-16 19:09 被阅读0次

    https://www.jianshu.com/mobile/club?ref=7f4c9c01

    带你认识一个真实的张爱玲~

    左为母亲黄逸梵,右为张爱玲。

    有人说,张爱玲她妈给了她惊世的才情,却毁掉她的一生。

    其实不然。

    张爱玲的妈妈曾经说过:要爱不止一个人——其实不会同时爱,不过是爱一个,保留从前爱过的。

    这是张爱玲跟胡兰成就他外边的女人摊牌的关键时刻,她想起的妈妈的教导。

    原来张爱玲之所以对胡兰成这么信任、这么软弱,其实都和妈妈对她从小的训练的有关。

    原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对张爱玲来说,这不是一句单纯的空话。

    左二为张爱玲父亲,右二为母亲。

    01 在父母对立的夹缝中出生

    1920年,张爱玲出生于上海租界,母亲黄素琼,父亲张志沂。父母都出身名门,门第显赫。

    张志沂是典型的纨绔子弟,躺在祖先的功劳簿和留下的金山银山上过日子。

    满腹经纶、一袭长衫掩不住封建遗老的种种陋习:嫖妓、养姨太太、赌博、吃大烟,人生只剩下了追求感官享受,一天天往败落的路上走。

    可是母亲黄素琼,后改名为黄逸梵,接受了新思想,反对丈夫纳妾、吸大烟。更重要的是,她自己有丰厚的嫁妆,拒绝做一个依附丈夫、低眉顺眼、相夫教子的贤妻良母。

    两人都自视甚高,都不肯妥协。

    黄素琼在生了两个孩子后还是不肯妥协,最终结果是离婚。

    张爱玲说过,那时候的女人离婚是非常勇敢的行为,有一个离婚的母亲是比家里出了个科学家还光荣的事。

    黄素琼可以称为中国的第一代娜拉。

    身为女孩,张爱玲从小在家里就感觉到深深的被歧视感。

    由此,她特别能体会母亲的处境和行为。

    张志沂和黄素琼的唯一共同之处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

    三岁起,张爱玲就能背唐诗,七岁就写了家庭悲剧的小说,八岁尝试写作乌托邦小说……

    从幼儿期起,张爱玲就在父母对立的夹缝中生长,父母唯一的共同点是对文学的热爱,因此文学成为张爱玲生命中唯一肯定的、一贯的、持续的存在,成为她一生唯一的支柱。

    因此说,张爱玲是真正的啃老族。

    她从父母处得到营养,后来一生以文学为业,靠文学吃饭。

    从文学,她得到最大的荣光,最极致的灿烂。

    张爱玲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上一个独特的存在。

    张爱玲母亲黄逸梵

    02 罗曼蒂克地爱母亲

    张爱玲对父母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对母亲她一直怀着罗曼蒂克的爱。

    母亲在她眼里是辽远而神秘的。

    最初的家里没有我母亲这个人,也不感到任何缺陷。因为她很早就不在那里了。有她的时候,我记得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她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我开始认字块,就是伏在床边上。

    这是爱玲最早的记忆,大约两三岁。母亲还在家里时。

    然后就是长长的分离。1924年,因为姑姑张茂渊要去英国留学,黄素琼借口小姑子年纪太小需要一个监护人,陪同一起踏出国门。

    临上船前,张爱玲看到母亲在床上痛哭,佣人推她上前,教她催促母亲上船:婶婶,时候不早了。

    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后有海洋的无穷尽的颠簸悲恸。

    这是张爱玲回忆中母亲第一次出国的景象。四岁的小爱玲,不懂母亲的哀伤,她并不是狠心的女子,她也只是一个感性的普通女人。

    这年她28岁,已经生了一双儿女:四岁的张爱玲,三岁的张子静。

    从此黄素琼改名黄逸梵,第一次踏出国门,从此她睁开眼睛看世界,视野开阔,越走越远。

    那个时候的黄逸梵,不知道,也没有想到家成了她永远回不去的所在。

    母亲回国已经是四年后了。

    1928年,爱玲已经8岁了,再不上学,已经晚了。

    母亲回来了。

    她回来特意带爱玲报名了黄氏小学。

    过马路时,母亲牵着她手:

    跟着我走,要当心,两头都看了没车子……忽然来了个空隙,正要走又踌躇了一下,仿佛觉得有牵着她手的必要,一咬牙,方才抓住她的手,抓得太紧了点,九莉没想到她手指这么瘦,像一把细竹管横七竖八夹在自己手上……

    这是张爱玲《小团圆》中的描写。

    专家们的共识是这部小说就是张爱玲的自叙传,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小爱玲真实的想法。

    小爱玲之所以会这么想,就是因为长期不见母亲,母亲是辽远而神秘的, 因此母亲的牵手有一种生疏的刺激。

    母亲从英国回来后,爱玲迎来了人生中能最快乐的时光。

    她每日快乐地在狼皮褥子上滚来滚去。

    从此爱玲的生活中有了音乐、英语、美术……一切跟艺术相关的美的东西。

    张爱玲自己回忆说,这个时期是具有洋式淑女的风度的。

    生活中充满了优裕的感伤。

    有一天她看到母亲的书里夹着一朵花,缠着母亲讲起它的历史,缠绵感动之余,爱玲竟掉下泪来。

    母亲黄逸梵也大为感动,她跟儿子张子静说:你看,姐姐不是因为吃不到糖才哭的。

    如果生活中一直是这个环境,估计文学少女张爱玲就会成长为第二个冰心:歌颂童心、母爱、大自然。

    很快,幸福的生活被破坏,父亲不拿钱支付家用,逼母亲拿钱贴生活费,想着花光她的钱,再也走不成。

    于是,张爱玲的父母激烈地争吵,最后协议离婚。

    离婚后,爱玲和弟弟都归父亲抚养,父亲也很快另娶他人。

    母亲再一次远走他国。

    张爱玲上了寄宿学校。

    母亲这一走就是8年。

    张爱玲和弟弟跟着守旧的父亲,每天过着灰扑扑的日子。

    她像珍藏珍宝般收藏着母亲从国外寄来的只言片语。

    1936年,爱玲中学毕业,面临升大学的问题,母亲再一次回来了。

    张爱玲和父亲因为升学闹矛盾,在继母的挑唆下,父亲打了爱玲,并把她关了起来。

    被关了半年后,张爱玲寻了个机会逃到母亲身边。

    03 琐屑的难堪一点点毁了她对母亲的爱

    母亲替她把额前的头发梳成却尔斯王子的横云度岭式。直头发不持久,回到学校里早已塌下来了,她舍不得去鹏它,由它在眼前披拂,微风一样轻柔。

    这是母亲给张爱玲梳的发式。

    她由于爱母亲,也爱母亲给梳的头发。

    在张爱玲心里,母亲就像一个仙女。

    本身长得美,为人行事无一不美。

    随便梳一个头发都是美的。

    后来,张爱玲和继母闹别扭,被父亲关了半年找机会逃了出去以后,就和母亲住在一起。

    被关在父亲家时,母亲通过女佣给她带话: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你要吃得了这个苦,没有反悔的。

    这个话让张爱玲开始考虑金钱的威力。

    她想来想去,还是要自由。

    但是钱确实也很重要。

    后来, 她想,在父亲家,虽然满眼看到银钱进出,也不是她的,将来也不一定轮得到她。最吃重的几年的求学的年龄反倒耽误了。

    想到这些,张爱玲立刻就决定了,还是离开父亲家投奔母亲。

    她说:我把世界强行分作两半,光明与黑暗,善于恶,神与魔,属于我们父亲一边的必定是不好的。

    属于母亲那边的自然是好的。

    从理智上说,母亲黄逸梵是一个非常有勇气的女性,用小脚跨越两个时代和东西方两个世界的新时代女性。

    从情感上来说,张爱玲一直是用罗曼蒂克的爱来爱着母亲。但是,和母亲一起生活后,三天两头跟母亲要钱,生活细节的琐屑得难堪一点点毁了张爱玲对母亲的爱。

    17岁之前,张爱玲一直跟着父亲生活,在家做小姐、出入都有人接送,甚至从未在商店买过东西,日常生活一应事物完全不懂,人情事故也都不会处理。

    她自己说:我不会削苹果,经过艰苦的努力我才学会补袜子。我怕上理发店,怕见客……在一间房里住了两年,问我电铃在哪儿我还茫然。

    母亲发现了张爱玲的缺点,非常失望。

    不会就从头学起。

    母亲一点点教她煮饭、洗衣服,连走路走势、微笑的方法、观察别人的脸色也都耳提面命地教她。

    母亲节这天,爱玲经过一个花店,看见一丛芍药里有一朵开得最好,长圆形的花,深粉红色复瓣,老金黄色花心,她觉得像母亲,花了七角钱买了回去。结果回去打开包装一看,花蒂断了。

    爱玲的反应是“嗳呀”一声,耳朵里轰然一声巨响,魂飞魄散,知道又要听两车话:你有些笨的地方都不知道是从哪里来的,连你二叔都还不是这样。照你这样还想出去在社会上做人?……

    要知道,张爱玲一向高傲惯了,而且在父亲家一直孤独惯了,而且这些事她从来不在意,也不用亲自做,现在母亲的教导、指责对她都是一种磨难,还让她失去了精神平衡。

    当然,这里面发挥最大威力的还有金钱。

    爱玲怕跟母亲要公车钱,宁可走半个城,走着去上课。

    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茶壶,她赶紧自己去配了一只。

    ……

    母亲本来就没有职业,全靠出卖古董维持生活,经济上也是捉襟见肘。

    爱玲得了伤寒,躺在病床上。母亲忽然走来盛气道:我看你活着就是害人,就该让你自生自灭。

    张爱玲那次染上伤寒,住在一个德国人办的小医院。

    后来三姑告诉她,她母亲没有钱,是以身相酬的。

    其实母亲为女儿牺牲了很多,为了张爱玲滞留国内不说;在这样的困境中,还给张爱玲请外国补习老师,一小时需花5美元。

    张爱玲在《私语》中写道:看得出我母亲为我牺牲了很多,而且一直在怀疑我是否值得这些牺牲。我也在怀疑。我常常一个人在公寓的屋顶和阳台上转来转去……

    她甚至想过,从天台上跳下去,想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母亲:她心里真的过意不去。

    所以,她想好了,有朝一日要把花的这些钱还给母亲,装在一只长盒子里,埋在一打深红的玫瑰花下。

    为此张爱玲甚至想过,如果母女之间没有钱的羁绊,那么母亲是不是就会爱自己?

    在香港时,因为学习优异,她得到了历史老师安竹斯老师私人给予的800美金的资助时,她欣喜若狂,她想向母亲证明自己不是拖累,而是一个可以自食其力的人。

    但是母亲第一反应却是怀疑她和安竹斯老师有什么不正当关系。

    这个怀疑伤透了张爱玲的心。

    而且母亲在牌桌上输掉了这800美元。

    从这里开始,张爱玲对母亲的爱和渴望从明转到暗。

    张爱玲是爱母亲的。

    她一直卑微地爱着母亲。

    哪怕对于获得母爱已经绝望,但却仍是深沉地爱着怨着母亲。

    对母亲的爱成为张爱玲心上永久的疤痕。

    03 如此“啃老”:一朝写作天下知

    1939年张爱玲被伦敦大学录取。

    欧战爆发,英国去不成了,改入香港大学。

    大学期间,张爱玲成绩优异,拿到最高等的奖学金,生活基本实现自理,大大减轻了母亲的负担。

    欧战的炮火很快殃及到香港,香港大学停学。

    1942年张爱玲在停战后回到上海,开始卖文为生。

    《沉香屑 第一炉香》《第二炉香》相继发表,一时间张爱玲声名鹊起。

    从此,她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在经济上不再依靠家人。

    1943-1944年是张爱玲创作爆发的两年,她的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出版。

    张爱玲说过一句话:最好的题材是你熟悉的题材。

    所以她的小说的写作题材都是自己家的事情,或者是亲戚家的事情。经由她一只生花妙笔改头换面出来,闪耀着熠熠光辉。

    从这个角度上说,张爱玲是地地道道“啃老族”。

    张爱玲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她的爷爷张佩纶,是晚清权贵李鸿章的女婿。

    妈妈也是出身名门,此外家里还有一堆权贵亲戚。

    当然,张爱玲的“啃老”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啃老,没有人把张爱玲称作官二代或富二代。

    张爱玲在《私语》中这样写:他们在房间里,剧烈地争吵着,吓慌了的仆人们把小孩拉了出去,叫我们乖一点,少管闲事。我和弟弟在阳台上静静骑着三轮的小脚踏车,两人都不做声,晚春的阳台上,挂着绿竹帘子,满地密条的阳光。

    父亲张志沂和母亲黄素琼的婚姻并不完美,伴随着争吵、分离,最终以离婚收场。

    许子东说:他们的痛苦婚姻唯一的成就就是生了张爱玲这个文学天才。

    张爱玲一生写男女情事、男女战争,父母的婚姻模式就是她取材的原型。

    可以说,张爱玲是一种精神意义上的“啃老族”。

    《金锁记》是奶奶的兄弟媳妇的故事;《倾城之恋》是远方亲戚项八小姐和毕大使的爱情故事;《茉莉香片》取材弟弟张子静;《花凋》取材自舅舅家纯姐姐……等等。

    据说,她写了舅舅家的故事之后,舅舅家的人都去找张爱玲的母亲告状。

    张爱玲早年写作时,并不特意讲自己的贵族出身。后来出书卖书的时候,她才拿贵族血统做一点点宣传。还是遮遮掩掩的,贵族两个字她是打上引号的。

    后来时隔多年,她在美国用英文写作时,她才坦率地写出那些亲戚的高官显职。

    晚年,她编了一本《对照记》,才把家族的照片尽量收集,对照,说明。

    张爱玲表明自己的贵族身份,并不是为自己贴金,而是为了彰显自我。

    是的,如今我们知道她的父母,全都是因为张爱玲,而不是相反。

    这一生,她从不曾依靠别人而活。

    所以,《对照记》和《小团圆》中她才这样宣称:他们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04 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晚年的张爱玲漂泊在洛杉矶感慨: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是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地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只静静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

    有一次,母亲黄逸梵看了一个《米尔菊德·皮尔丝》的电影,女主角为了子女奋斗,后开了饭馆,结果女儿不孝,抢了母亲的情人。

    母亲看后非常感慨,哭得不得了。

    对此,张爱玲也有自己的版本。她三十几岁时,看了棒球运动员吉美·皮尔索的传记片。吉美从下在父亲培养下打棒球,无论如何卖力,也讨不到父亲的欢心,成功后发作精神病。

    张爱玲看后哭得呼嗤呼嗤的,几乎嚎啕起来。

    母女两人的错位原来在这里:母亲把女儿看做性的竞争对手;而女儿其实只想要母亲的肯定和认同。

    1957年母亲在伦敦去世。

    临死之前写了信来:现在就想再见你一面。

    对此,张爱玲给母亲寄去100美元,并没有去伦敦。

    有人说,张爱玲狠心。

    从小张爱玲就向往着高贵辽远的母亲,却在17岁和母亲同住时,因了母亲的经济拮据和百般挑剔,导致她失去了心灵平衡。

    冷粥冷饭可以吃,冷言冷语不能受。

    张爱玲从小聪明,高傲,一直被认为天才,从父亲家出逃投奔母亲,却不得不忍受母亲的各种冷言冷语。

    狠心与否,有些时候,是由处境决定的。

    事实是:1957年,张爱玲在美国过得很艰难,她的英文小说卖不出去,她的积蓄只够一星期的饭钱,她买不起一张飞往伦敦的机票。

    母亲去世后,一个超大号箱子由伦敦托运到美国。

    这是母亲留给张爱玲的遗物。

    一打开,最上面赫然是张爱玲的中学毕业照。

    那个时候她还是个花季少女,没化妆,眉眼弯弯,气质清淡渺远。

    这张照片跟着母亲走遍世界各地:英国、法国、埃及、马来西亚、爪哇……

    看见这个大箱子,张爱玲病了两个月。

    悠悠往事如潮水汹涌而来。

    《对照记》里收录的母亲的照片最多,足足有8张。

    对此,张爱玲的说明是:母亲从小缠足,踏着这双三寸金莲横跨两个时代。她在瑞士阿尔卑斯山滑雪至少比我姑姑滑得好。

    张爱玲和母亲较劲了一辈子,竞争了一辈子,最终在母亲死后和解。

    文学评论家童庆炳说:一个作家观看世界的艺术的眼睛是母亲给予的。

    张爱玲就是。

    她一生在寻求爱。

    在作品中,在现实中,甚至在恋爱中。

    她和胡兰成的恋爱,几乎就是重复了她和母亲相处的模式。

    她和母亲同住时,因为黄逸梵是一个现代女性,有很多男朋友,张爱玲和众多男人争夺母亲;和胡兰成在一起时,因为胡有很多女人,她和众多女人争夺一个男人。

    这些都是不自觉的,或许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05 写在最后

    1944年,母亲回国,和张爱玲还有姑姑一起住在公寓。

    有一天,母亲邀请张爱玲喝下午茶。

    (张爱玲)趁机把二两金子裹在手帕里带了去。

    我不要,母亲坚决地说。

    说着她流下泪来:就算我不过是个待你好过的人,你也不必对我这样。虎毒不食儿嗳!

    这是张爱玲成年后给母亲还钱的场景。

    母亲哭时,(张爱玲)看了看大镜子,在这一刹那间,她对她空濛的眼睛、纤柔的鼻子、粉红菱形的嘴、长圆的脸蛋完全满意。她庆幸自己还是九年前那个人。时间是站在她这边的,胜之不武。

    胜了母亲吗?胜了时间吗?

    张爱玲说自己不要孩子,在最好的条件下, 既有钱又有可靠的人带,也不要。

    她潜意识中认为,如果有了孩子,一定能会对她坏,替她母亲报仇。

    时间的优势是暂时的 。

    当我们看到老年的张爱玲拿着金日成逝世的照片时,我们才知道最终胜过母亲、胜过时间的只有她的写作,只有张爱玲的“啃老”式的关于母亲的写作。

    母亲去世了,张爱玲也去世了,但是,她的作品永存。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张爱玲的另一面,你不知道:她才是真正的“啃老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krdg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