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荣获奥斯卡多项大奖的电影,《绿皮书》在中国上映,引动了不小的观影热潮。
电影《绿皮书》
作为一部温馨的文艺片,《绿皮书》的确很符合中国观影者的口味。它细致入微的角色刻画,温暖文艺的气氛渲染,优美靓丽的风景镜头,深刻丰富的主题立意,都契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每一项都为电影本身加分增色。
可以说,《绿皮书》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优秀作品。
现在,Adam就来讲一讲,《绿皮书》这部电影。
电影背景
作为一部根据真实历史改编而来的电影,《绿皮书》的电影内核和现实背景紧密相连,所以,对其相对应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绿皮书》的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美国,而1962年的美国正值于黑人民权运动期间(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
虽然美国南北战争和废除奴隶制都是一百年前的事了,但是美国的种族歧视依旧相当严重。
尤其是曾实施过黑奴制的美国南部,对黑人的歧视尤为严重。
当时,很多美国南部城镇都有所谓的“日落镇”规定——黑人晚上不能在该处逗留。
但,这也不过是黑人所遇到的众多不公的其中一项而已。
在当时,黑人在美国南部的境况非常凄惨,他们没有地位,没有权利,没有体面的职业,处处受人刁蛮,鄙视,甚至生命威胁。
所以说,当时黑人在美国南部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稍不注意就会遭到来自白人的伤害。
这时,绿皮书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书籍《绿皮书》
绿皮书在美国是真有其事。
绿皮书于1936年首次出版,在其后的30年中不断更新改版,为在美国生存的黑人带来了巨大的帮助,因此也成为了一个黑人血泪史上的重要标志。
那时,黑人出游都会带上绿皮书,这不仅仅是使黑人避免面临四处碰壁的局面,更是为了让黑人减少被逮捕被伤害的可能。
在黑人民权运动期间,美国还爆发过多起暴动事件,都是带有种族歧视情绪的白人发起的。
1962年9月,密西西比大学录取了一名黑人学生詹姆斯·梅瑞迪斯,此事直接激起部分白人学生的种族隔离情绪。白人学生暴动,2名记者被杀死,28名法警被枪击,共有160人受伤。为此,肯尼迪总统派陆军平息事态。
著名作家麦凯耳▪哈林顿说:“生而为黑人便将继续成为美国所强加于其公民身上的最严重的残疾。”
1963年,马丁·路德·金还未发表了“我有一个梦想”的演讲,引起大规模的黑人平权运动,也随之产生大量的黑人与白人的对抗事件。
面对着汹涌而至的黑人革命,当时美国的美国白人总统肯尼迪表示支持,他意识到种族压迫是美国自由的污点。
一方面,肯尼迪积极地为黑人立法,打击地方的带有种族歧视性的条规,使种族歧视非法化;另一方面,他开始动用他手中的大权,往政府部门任命黑人官员,提升黑人的社会地位。
肯尼迪对美国黑人的平权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正如你所想,《绿皮书》这部电影就是讲述黑人白人之间如何消除歧视和偏见,从而产生友谊的故事,它的价值内核就是黑人白人的和解。
解析
《绿皮书》中让我最印象深刻的角色,是马赫沙拉•阿里所饰演的黑人钢琴家,唐•谢利。
大家对马赫沙拉•阿里这个演员可能不太熟悉。
马赫沙拉•阿里
如果你看过电影《阿丽塔:战斗天使》的话,相信你对他不会太陌生。马赫沙拉•阿里在其中饰演反派角色大财阀维克特,冷酷无情的反派形象的确演绎得不错。
这次,马赫沙拉•阿里饰演的角色黑人钢琴家唐•谢利则更为矛盾,更为复杂的。
黑人钢琴家唐•谢利是一个真正孤独的人,他的尴尬身份让他无处安身,也让他如一个四面临墙的囚徒。
首先,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家,他却拥有着一身黑皮肤。
在当时的美国,很多白人认为,高雅而优美的钢琴弹奏是属于白人的艺术,黑人是不配拥有这种高尚的艺术的。
偏偏,唐•谢利天生拥有惊人的钢琴天赋。
他三岁时就首次公开演出,十八岁时应阿瑟•费德勒的邀请在波士顿流行交响乐团进行演奏会首秀。
而且,他一直接受着美国的高等教育,拥有心理学、音乐学、礼拜仪式艺术三重博士学位。
但是,一个这么优秀的人,却并不被白人所认可。
他之所以可以巡回演出,只不过是因为那些白人自认为有知识有文化,有资格欣赏这些优雅的艺术罢了。
当他走下舞台时,他又在成为了白人鄙夷、刁蛮的对象。
他只不过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上流社会人士附庸风雅的玩物罢了。
这在《绿皮书》的剧情中有着充分的体现,无论是第二次演奏时开办方用满是垃圾的老旧钢琴作为唐•谢利的演出钢琴。
或者是第四次演奏主人拒绝唐•谢利在他家中如厕。
还是演奏最后一站酒店经理拒绝唐·谢利在餐厅里就餐。
等等……
然而,唐•谢利毫无选择的余地。
为了融入美国的上流社会,他只能一面忍受着白人的鄙夷,一面要笑着与鄙夷他的白人握手言和。
其次,作为一个黑人,他却完全脱离了他黑人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在汽车上,唐•谢利对收音机里的摇滚音乐很感兴趣,于是向托尼询问这是谁的音乐。
托尼说是,小理查德。
托尼再说起,恰比•却克,山姆•库克,艾瑞莎•富兰克林等优秀的黑人音乐家,而唐•谢利依旧一无所知。
托尼很惊讶:怎么搞的博士,这都是你的同胞啊。
唐•谢利缄默了,失落的看向窗外。
他大概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受到托尼这样的嘲讽。
这种矛盾在汽车抛锚的桥段也尤为明显。
汽车的抛锚,让托尼和唐•谢利不得不停下来。托尼修理起汽车,而唐•谢利背靠汽车,看到了公路边农地里上的黑人同胞。
黑人同胞衣衫褴褛,正顶着烈日踩着泥土弯腰驼背地劳作,虽然他们活在最自由最发达的国家,美国,但是依旧生活得艰苦无比。
而唐•谢利西装革履,背靠着时髦的汽车,站的笔直,留在干净平坦的公路上,过着上流人士的精致生活。
跻身于美国上流社会,唐•谢利抛弃了黑人的生活方式,也抛弃黑人的文化。他虽然获得了荣耀,但他的代价也是深重的——他再也无法被自己的同胞所接受。
再次,作为一个男人,唐•谢利却是一个同性恋。
在一次演奏后,托尼准备休息。这时却接到警局打来的电话,让他去接唐•谢利。
当他来到浴堂,唐•谢利赤身裸体地被铐在浴堂的一角,一起的是另外一个赤身裸体的男人。
现场的警察说话毫不客气:“我们要把你的同性恋朋友抓走。”
要知道,1962年,就算是当时意识最为开放的国家美国也无法忍受同性恋。
加上,唐•谢利是一个黑人,他在其中承受到的恶意,可想而知。
最后,作为一个孤独的人,他却又失去了他的家人。
当托尼和唐•谢利到肯塔基州时,托尼问唐谢利是否有家人。
唐•谢利说不算有,他在某地有个兄弟,他们过去偶尔会聚聚,但是他钢琴家的身份,让他们保持联系越来越难了,这大概就是音乐人的诅咒吧。
而且,这不但影响到了唐•谢利的兄弟情谊,更是影响到了他的婚姻关系。
本来就很需要安慰的唐•谢利失去了他最后的情感堡垒——他失去了家人,失去了亲情,也失去了爱情。
正如唐•谢利对托尼咆哮的:“所以如果我不够黑,也不够白,我甚至不够男人,告诉我,托尼,我是谁?!”
尴尬的身份让唐•谢利无论在白人群体,黑人群体,还是异性恋群体,甚至家庭,都没有办法得到认同,他失去了自己的定位。
于是,他只能想影片开头时面试托尼那样,把自己打扮得像个尊贵的国王一样,住在金碧辉煌但是空荡荡的城堡,坐在冰冷的窄窄的王座上,死死捏着微薄的自尊。
监狱里,他曾对托尼说:暴力永远无法取胜,坚守尊严才会赢,因为自尊总能让你占理。
话说的不错,然而,这也是唐•谢利唯一可以做的选择。
这也是唐•谢利南下巡回演出的原因。
唐•谢利希望黑人能更有尊严地生活在美国,他要用他杰出的演奏,来消解美国南方白人对黑人的歧视心理,破除美国种族隔阂的藩篱。
他放弃了在北方数倍于巡演的高薪,涉险行走南方各州,默默承受那些鄙视和不公,只是为他的黑人同胞争取公平和自由。
谢利三重奏的大提琴手奥列格说:光靠天赋是不够的,改变大众的想法需要勇气。
这也许就是对唐•谢利最合适的注释吧。
说过了唐•谢利,来谈谈托尼。
先说说托尼的扮演者,维果•莫腾森。
维果•莫腾森
你不会想到他曾扮演《指环王》三部曲中的救世主阿拉贡。
当年,《指环王》救世主阿拉贡的英俊爽朗的战士形象可让维果•莫腾森圈粉无数。
人王阿拉贡
而《绿皮书》中,那个吊儿郎当游手好闲的大块头托尼,油腻,邋遢,大腹便便,真的不敢相信,这居然是曾经的“阿拉贡”饰演的。
听说,为了拍《绿皮书》,维果•莫腾森专门增肥20公斤。
维果•莫腾森的敬业,可见一斑。
如果说唐•谢利是一个温文尔雅,知书达礼,事业有成的精英黑人,那么托尼就是唐•谢利的相反面——一个粗鄙无礼,油腔滑舌,一事无成的底层白人。
为了傍上黑老大,托尼耍起了监守自盗的小把戏。
为了能够找到地方停车,托尼用垃圾桶把路边的消防栓遮住。
为了不抽自己的烟,托尼收起了自己的烟盒,蹭起奥列格的烟。
为了不用付钱,托尼偷偷顺起商店里地上的玉石。
……
此外,托尼还歧视黑人。
甚至,托尼接受这份工作,完全是为了诱人的高额薪水罢了。
所以说,托尼这个人物形象真是糟透了。
但是电影中,托尼的人物形象也刻画的细致动人,只不过,不同于唐•谢利,托尼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他的内心冲突,而是侧重于他改变种族歧视观念的心路历程。
最初,他排斥黑人,口中一句一个“黑鬼”,把来家中维修的黑人工人用过的杯子扔进了垃圾桶。
当托尼前来面试工作,发现他的老板唐•谢利是一个黑人时,为了薪水,他不得不争取工作,但是他拒绝成为唐•谢利的贴身男仆。
直到,托尼看到唐•谢利行云流水的弹奏,他认同了唐•谢利的高超琴技,开始对唐•谢利产生了好奇。
随着一路上,托尼和唐•谢利的互相了解,互相理解,托尼真正感受到了唐•谢利的艰难处境和他的坚定信念,同时也被唐•谢利的才情和高尚品质所折服,与唐•谢利建立了信任和友谊。
结局时,唐•谢利拿着珍贵的红酒来参加托尼的圣诞节家庭聚会,托尼惊喜地拥抱唐•谢利,并兴高采烈地把唐•谢利介绍给家人——托尼彻底放下了种族偏见,他的精神得到了升华。
整一个刻画人物的过程自然流畅,把托尼的内心转变描写得细腻入微,非常难得。
导演彼得•法雷里设计了这两个生动有趣的人物,一黑一白,一个高雅一个粗鄙,一个纠结一个直爽,让这两个角色在剧情中互相冲突,共同成长,造就了这么一段妙趣横生的旅途。
最终,在唐•谢利和托尼的拥抱中,揭示出了电影的主题——真诚的沟通和理解,才能推倒黑人和白人之间的高墙。
(未完待续)
呐,等你关注都等出蜘蛛网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