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晋的第二位皇帝石重贵能继承石敬瑭的皇位,从历史记载上来看纯属偶然——他不是石敬瑭的儿子,只是侄子。按照中国父死子继的传统,石敬瑭死后的皇位轮不到他。
石重贵能够上位,两个人起到了关键作用,一个是契丹首领耶律德光,石敬瑭以称子、割让燕云十六州取得契丹的军事支持,进军中原之前,要留一个儿子镇守根据地晋阳,这个人的地位非常重要,他要能协调契丹和后晋的关系,获得石敬瑭和耶律德光双方的信任,而在契丹武力支持下建国的后晋,上到皇位继承,下到官员任命,重要关头都要秉承契丹的意旨,因此,石敬瑭不能不就人选问题征求契丹的意见。契丹皇帝也当仁不让,让石敬瑭把子侄都叫出来。也不知道石重贵事先是不是走了后门,契丹人看了后一指:“这个眼睛大大的可以。”石重贵就此在石敬瑭的子侄辈中脱颖而出。
第二个起关键作用的是石敬瑭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景延广,此人负责指挥皇帝的禁卫军,自然是石敬瑭的心腹。但是,据一些史书记载,石敬瑭死前,把自己的幼子石重睿托付给景延广,想让景扶持石重睿做皇帝。没想到石敬瑭一死,景延广却认为国家危难,应该立年长的皇帝,于是联合文臣首领冯道,拥立石重贵继位。他手握重兵,再加上文臣集团支持,自然一言九鼎。
石重贵生命中遇到的这两个贵人,彼此之间却不怎么对付。按照规矩,后晋作为契丹拥立的中原王朝,新皇帝继位需要向契丹上表汇报,石敬瑭在汇报材料上落款都是自称儿皇帝或称臣,轮到石重贵上表,景延广坚决反对称臣——称孙子可以,就是不能称臣,称臣后晋就成了契丹的附属,连带着大臣的地位都低了一截;称孙子就是一家祖孙两口、一边一国,两边对等。武将出身的景延广还很牛逼地对契丹使臣说,称孙已经很给你们面子了,要是还不满意,爷爷尽管发兵来打孙子,我后晋有“横磨剑十万”,严阵以待。
石重贵也是马背上杀出来的皇帝,政治经验又不足,初当皇帝,又雄心勃勃意图改变中原王朝臣服草原民族的现状,景延广的豪言自然比较符合他的胃口。于是支持了景延广的主张,契丹果然大怒,两国就此兵连祸结。
开始后晋和契丹之间还互有胜负,只是那个曾经豪言持十万横磨剑以待契丹的景延广被证实其实是个草包加孱头,手下大将率军与契丹激战,请求支援,景延广按兵不动;契丹大军兵临城下叫骂挑战,景延广稳坐大营不发一言;契丹大军撤退,景延广以为是诱敌之计,更是不敢出营……
他此时的豪气,似乎都花在贿赂皇帝左右以稳固自己的权势以及与其他宰臣闹矛盾上。石重贵最后不得已免除了他的职务,委任另一个重臣杜重威领军。杜重威是石敬瑭的妹婿,算是石重贵的长辈,但这个人更狠,石重贵把后晋几乎全部精锐交付到他手里,他在没有明显败相的情况下,率全军向契丹投降,导致后晋灭亡,石重贵被俘。
其实,在石敬瑭做皇帝的五年里,后晋国力已经大增,石重贵想借此改变与契丹的臣属关系,也确实有一定底气,他失败的直接原因是先后用错了两个人,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估计可能是当时经历了五代数十年的胡汉混杂,民族矛盾可能并不激烈,现代人把这场战争想象成汉人与契丹之争,实质上,后晋从皇帝到大臣,都未必把契丹当成异族,朝堂上本身意见就不一致,投降起来也就比较没有心理负担。
可笑的是,首先攻入后晋首都汴梁的,却是曾为后晋大将、随杜重威一起投降的张彦泽。走投无路的石重贵想要纵火自焚,正犹豫时,接到契丹皇帝优待俘虏的书信,于是,曾经雄心勃勃的后晋皇帝,翻身而为臣虏。
石重贵投降后,契丹侮辱性地给他封了个小官,然后把全家都迁到了边远之地,给了50顷土地,让昔日的皇帝自耕自种,当上了庄稼汉。到底是武将出身,身子底子比较好,石重贵当了十几年庄稼汉,最后死在边荒。
这种模式,后来又被用来安置宋朝的徽宗钦宗两个皇帝,就连他们亲属的遭遇,也在石重贵身边进行了预演:石重贵有幼女被契丹贵族看上求之,石重贵辞以年幼,贵族派人径直夺走。石重贵有宠姬赵氏、聂氏随行,也被契丹述律王子强夺。这一幕,和后世的金军掠宋朝被俘宗室,强迫他们劳军何其相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