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写的这篇书评的第三稿了。在借鉴和看了其他人写的书评后,又来修改和补充的。着实感到我的阅读能力、思维辩证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不是很好。我看了两遍写了一篇。怎么也感到不怎么好。又仔细的看了一遍。写了一篇书评,回头看内容着实不怎么舒畅,总感到没表达清楚什么,也感到整本书是通过道家思想来作证“不做”的观点。在写书评时总也表达不清楚。只好写成类似读书笔记一般跟大家分享书里的精华:
现代生活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我们每个人的记事本上写满了每天要做的事。我们每做完一件事之后,将其从记事本上划掉之后,又会添加上许多即将要做的事。每一天,都充满了许多要做的事,我们渐渐被压得喘不过气,甚至忘记了生活中的那些美好与感动。
我们需要在“要做的事”的旁边放上一张“不做的事”的列表,上面写满了“不做的事”。用“不做”的方式去体会生活中的另一种美好。
这是日本文化人类学者,环境活动家,自称树懒教授的辻信一先生写的《不做:让人生更丰富的减法哲学》一书中提出的观点。
不做哲学是有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哲学是定性、定逻辑地认识宇宙整体变化规律的学问。
写这篇书评的时候专门去查阅和温习了什么是哲学。它的定义、条件,原因、分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对哲学的思索、著名的哲学家等等。
哲学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形态。
这本书是辻信一先生于2009年出版《为了慢生活的“不做”》一书的基础上修改后的作品。回首过去的时间,东日本在2011年发生大地震,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持续到今天仍然一触即发的危机,核辐射污染导致的健康问题。辻信一先生无论如何想要填进这本书的“不做”,就是“不再建核电站”。现在很多人都用“拒绝核电站”代表从旧时代到新时代的转变。相信这凝聚着人类生存方式和社会存在方式的丰富的世界史观。每一个“要做”都关系到经济增长,都需要能源。为了“做”而“做”,不断循环,就成为了经济增长的本质。为了未来的新时代,首先要思考“不做”列表。
在书里面,有关“不做”列表,辻信一先生提出了很多自己和家人亲身实践的“不做”的事,一些我们马上就可以开始实践的事情。比如不看电视,不说绝对,不依赖手表,不赶车,不用一次性筷子,不用自动贩卖机,不吝啬睡眠时间,吃饭不谈工作等等。感受自己的存在,感受生活的美好,不强迫,不焦灼,过好每一天。
日本人很忙。恐怕没有哪个国家像日本这样忙碌的人如此之多。因为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
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较高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仍较好地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
但忙碌仍然是日本社会的主流。在这样的社会里面,拥有闲暇的人会因为自己不够繁忙而感到烦恼、寂寞、愤怒、焦躁、甚至自责。
“忙”就像是一种疾病,侵蚀着我们的身体和心灵,只有对其加深了解,才能找到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这是辻信一先生写这本书的目的。有什么好方法呢?就是在“要做”的列表旁边建立一个“不做”列表。那么应该“不做”什么呢?
职场精英的“不做”列表:
不浪费时间。书里面讲了一个节约早上挑选服装搭配时间的方法就是将自己喜欢的服务装搭配拍成照片贴在衣柜上,每天早上看着照片搭配衣服。我个人觉得是个很好的方法,现在中国的北上广发展节奏快速,或许有人也在用这种方法。
如果知道还没实践的人,不妨去试试,换种生活方式也不错。比每天早上着急穿什么,不是省心多了啊。
普通人的“不做”列表:
自律。追求幸福人生。摆脱效率和竞争。其实我个人观点就是普通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事情,不能过于强求,给自己施加太多的压力。认识自我,发挥自身与生俱来的活力。
在这本书里面辻信一先生融汇中西方的哲学,在每一章里加入了了一节不做名言集的专栏,提到了道家的思想,莎士比亚的名言,日本诗歌,基督教的思想等,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中国道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西方哲学思想,日本诗歌的美等等,还有电影,文学中的与作者观点一样的让人们感到生活美好的思维和力量。
看了这本书以后,根据书里讲到的冥想的方法,闭上眼睛,在脑海中建立一个”不做“的列表,感受自己的存在,做一个和平幸福的自己。学会舍得,有舍有得,让生活更加的简化,让我们更加从容的面对人生,用心体会生活。根据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节奏,度过自己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