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夫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现在我正经历着“三十而立”的阶段,为什么孔夫子会将人生阶段从30岁算起呢?
可能是每个人成人后在社会上立身的第一个阶段吧。
我们经历了小学到大学16年的求学生涯,再经历了一个“七年一辈子”的工作磨炼,对世界、社会有了一定的了解和理解,不出意外的话,基本能在社会上立得住脚跟了。
那么“三十而立”的这个阶段,应该是对自己立身处世成果的一个总结吧。
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为了能在社会上“立得住脚跟”,我们变得越来越受规则约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生活总是老调重弹,做同样的工作,跟同样的人交谈,保持相同的产品线,我们的人生本应不同,却总是成了同款人生的“路径依赖”。
比如:一条道路建好以后,就会出现一种奇怪的现象,交通变得越来越繁忙,在道路上行走的人、驾驶的车辆却逐年增多。
这个例子就类似很多人的问题解决方式:
我们总以为同行和竞争对手知道的比我们多,我们往往喜欢复制粘贴他们的做法,尤其是在形势不明朗的情况下。
这种随大流、跟随模仿的趋向,不论在工作、生活、家庭等集体环境里屡见不鲜,并且很多人都是在盲目跟随。
也许是我们为了避免未知的危险,想要拥抱安全感、确定性的人性使然。
不过,这种策略虽然在短期内奏效,但从长远来看,它会成为限制、束缚自己的最大障碍。
所以常常有人感慨:“生活中惯性越大,你我就越难摆脱。”
2
我非常喜欢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思想,这个词并不是说知道了就要去做,而是说“知道”和“做到”是一回事,知而不行是因为不曾真的知道。
简单讲,真知必能行,没做到一定因为不知道。
我们就说生活中最常见的吸烟这回事吧,人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很少人能戒烟,很多人说的原因是烟瘾太大,自制力不足。
按照王阳明心学的理解:“只要一个人真的知道了吸烟的危害和戒烟的好处,就一定能把烟戒掉。
那些嘴上说自己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拿意志薄弱做借口的人,本质上的原因是他们并不真的知道。
在真知的层面上,知和行是一体的,知就是行,行就是知,真知一定会表现在行动上,否则就不是真知。”
可能还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拒不戒烟也许不是缺乏真知的表现,恰恰相反,而是在理智权衡之后,觉得自己得肺病的概率并不很高,为此放弃每天的吸烟享受并不划算。
我想这才是“知行合一”真正想要传递给我们的思想,对于那些头脑里想着改变自己,却毫无行动的人来说,注定会成为“行动的矮子”。
也许他们以为在脑海里不断的纠结与思考,就可以活出不一样的人生,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明白“知”与“行”的真实意义。
3
人生的道路固然崎岖、荆棘,困难挫折不断,想获得安稳、确定性的生活也是里所以当,若是你内心觉得这是美好的,那这样的生活就是最适合你,也是上天最美好的馈赠。
而那些选择冒着巨大的风险,奋不顾身走出自己生活的舒适圈,不是因为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而是为了让他的人生像种子一样,到哪里都可以迎来花朵绽放的下一刻。
那些勇敢迈出这一步的人是在塑造故事,而是故事也塑造了他们,随着时间的推移,故事成为他们的身份。
不过,这个艰难的人生旅途常常让人感到“害怕”:
害怕失去一切我们努力打造的事物,担心别人会笑话我们。
害怕自己做的是傻事,做着没有结果的傻事。
害怕亲人的不理解,担心他们为自己牵肠挂肚。
……
我非常喜欢的一句话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我们依然需要肩负自己的责任,极端的行为并不是勇敢,而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
所以,我要提醒你的是:“目标越清晰,行动越有力”。
最后的话:
人生的意义也许只是一个故事、一场游戏、一次叙事或是一个传言而已。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故事,你可以改变它,你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更好的是,你可以完全抛弃它,重新写一个故事。
但是,为了自己能脱胎换骨、勇敢前进,向着新的生命周期演变,你必须学会放弃、学会放怀、学会放下。
文章作者简介:灿亮,静坐冥想师,心理咨询师,终身学习践行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