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脑动计划】征文专题
司马谈是如何培养出一代史圣司马迁?

司马谈是如何培养出一代史圣司马迁?

作者: 时光流淌 | 来源:发表于2022-09-12 06:00 被阅读0次

    文|时光流淌

    郑重声明:原创文章,文责自负

    01

    公元前98年的冬天,汉帝国长安城的监狱里,当朝太史令司马迁正在面临人生最艰难选择。

    彼时的司马迁,因诬罔被皇帝宣判为死罪。

    根据当时的法律,死罪有两种减免方式,一种是缴纳巨额的赎金,一种是以宫刑代替。

    司马迁清廉,无力缴纳赎金,若要活命,则只能接受腐刑。

    腐刑是古代最惨烈的刑法之一。

    司马迁在他写给朋友的《报任安书》里,是这么形容腐刑的。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剃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这段话里面一直用其次层层递进,一层一层解释腐型比任何事情都糟糕。

    慷慨赴死还是接受身体和精神上都要经受巨大摧残的腐刑?

    想到了父亲的谆谆遗命,想到自己还有使命没有完成,司马迁最终选择了腐刑,并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言。

    十四年后,《史记》问世!

    《史记》,纵述从轩辕黄帝,经唐、虞、夏、商、周、秦、到汉武帝年间3000多年的历史。贯述上古秦汉社会的百家全书,几乎把先秦的重要典籍都贯穿了一遍。不止如此《史记》还包罗万象,囊括了中原华夏和边疆外国,上至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儒墨道法百家甚至于医巫卜祝此类。

    它既记军政大事,也记谣谚琐闻;它记真人真事,也记妖异物怪;它记人间事件也记星象文字;它记王朝典章制度,也记草野风土人情。

    《史记》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不是留名青史,而是创造了青史!

    一代史圣司马迁是如何养成的?

    那就不能不说说其父司马谈培养孩子的宝典。

    02

    人无志不立。

    司马谈在对司马迁的影响和培育中,立志是最重要的基石。

    正是因为司马迁把编著《史记》作为报效国家、弘扬家学、完成父亲意愿、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的重要任务。才能在遭遇人生重大变故时,经受住命运的考验。才能在忍受残酷的腐刑后,忍辱负重十四年完成这本巨著。

    那么,司马谈是如何帮助司马迁立志的呢?

    言传身教

    司马谈自己就是一名卓越的史学家。他学识渊博,曾跟随唐都学习天文、跟杨何学习《易经》,跟黄子学习道家学说,并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他著有《论六家要旨》一书,对先秦主要学术流派都做了颇有歼敌的论述。

    任太史令时,司马谈有感于国史多年无人编撰,汉兴以来大批杰出人物的事迹无人记述,于是他想续写《春秋》以后几百间的历史。并且已经开始准备与构思和动笔。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彰显了父亲的教导和成就:把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整合为六家,又厘清六家的要旨,交代其脉络渊源,让人一下子就能领会。能够用精到的文字把复杂的东西说清楚,这也是史学精神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短短一段话里,都是司马迁对父亲司马谈的尊敬、崇拜和敬仰之情,司马谈对司马迁的影响可见一斑。

    家族使命

    不仅是言传身教,司马谈更把自己的事业与家族的传承和使命联系在了一起。他在临终前拉着司马迁说: “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舜夏禹时就取得过显赫的功名,主管天文工作。后来衰落了,难道要断送在我这裹吗?你继为太史,就可以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做了太史,你千万不要忘记我要编写的论著啊。况且孝,是从侍奉双亲开始的,中间经过事奉君主,最终能够在社会上立足,扬名于后世,光耀父母,这是孝中最主要的。天下称颂周公,是说他能够歌颂周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召的遣风,使人懂得周太王、王季的思想以及公刘的功业,以使始祖后稷受到尊崇。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落,礼乐损坏,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文献典籍,振兴被废弃了的王道和礼乐。整理《诗》、《书》,著作《春秋》,直到今天,学者们仍以此为法则。从鲁哀公获麟到现在四百多年了,其间由于诸侯兼并混战,史书丢散、记载中断。如今汉朝兴起,海内统一,贤明的君主,忠义的臣子的事迹,我作为太史而不予评论记载,中断了国家的历史文献,对此我感到十分不安,你可要记在心里啊!”

    司马迁含泪接下了父亲传下来的接力棒。

    03

    练基本功,构建知识体系。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十岁就可以背诵“古文”。在西汉武帝以前“古文”往往指的是先秦的典籍文字,可见司马迁从小就打下了多好的文化基础。

    不仅如此,司马谈还为司马迁请了两位老师,一个是教育司马迁背诵古文的老师孔安国,另一个是学《春秋》的董仲舒。这两个人可以说是当世最有学问的两位大师。

    十年苦学,博览群书加上名师指导,司马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4

    读万卷书 不如行万里路。

    20岁那年,司马谈给了司马迁一辆马车和一笔“助学”基金,支持司马迁开启了一场游历山河、寻找历史的壮游。

    走出长安,司马迁在会稽探寻了大禹的禹穴,在长沙悼念了爱国诗人屈原,在韩信的故乡淮阴,祭奠了韩信母亲的陵墓,印证了少年韩信的一些传闻。

    在安徽蕲县,司马迁访问了不少反秦暴动的农民英雄的后裔,从而对秦末陈胜吴广起义,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在西楚霸王项羽的王都,司马迁从著名的彭城之战,感受到了项羽杰出的军事才能和谋略。

    除此,司马迁还去了刘邦及朝中大臣萧何、曹参、樊哙的故乡,搜集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资料与传说。

    在薛地,司马迁亲身体验了战国孟尝君畜养门客的遗风;在孔子的故里曲阜,司马迁拜谒了孔庙孔陵,并观摩了儒生演习礼仪的壮观场面,从而被孔子的为人及儒家学派的博大精神深深感动。

    在那个交通极为不便的时代,司马迁披荆斩棘,不停奔波,从一个村落来到另一个村落,然后俯下身子,仔细谛听一个又一个的老人,讲述那些历代的英雄人物,散落在民间的事迹。

    在壮丽山川的熏陶和遗闻古事的感染之下,当年那个意气风发、志存高远的少年,他的内心已经认定:今生只做一个坚毅的历史执笔人。

    结束了第一次漫游,回到长安之后不久,司马迁当上了汉武帝的近侍郎中,从而有更多的机会随帝王出游。

    他曾奉命出使巴蜀以南的广大地区,又随御驾到过崆峒山、涿鹿、陇西、新秦中等地,在任职期间,司马迁几乎走遍了大汉的山山水水。

    十几年的漫游和考察,使司马迁饱览了祖国的河山,搜集了大量的传闻逸事,扩大了眼界,开阔了胸襟,同时促进了他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观念的形成。

    宋人马存即认为:“司马迁的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如龙腾虎跃,千军万马。”

    司马谈深知,光是书上的学问是不够的,他培养他的儿子做史家接班人,不是让他做理论上的王者,想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实际的见识和历练不可或缺。

    由此可见,之后司马迁在思想上达到自成一派、前无古人的高度,实际上离不开司马谈的细心栽培。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谈是如何培养出一代史圣司马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ljzn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