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没有早点读书学习96:物我两忘
今天我们将探讨佛教修行中的高阶状态——物我两忘。在罗伯特·赖特所著《为什么佛学是真的》一书中,赖特结合个人冥想体验、修行者描述及理论探讨,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境界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现。虽然该状态缺乏严谨的科学实证,但通过理论分析与实例解析,我们得以窥探其深刻内涵。
物我两忘的体验与理解
尽管赖特的冥想修为并非顶尖,但多年的实践让他达到了一定的境界。一次冥想中,他感受到脚部的疼痛与窗外鸟鸣声,这两种感觉似乎既非身体的一部分,又仿佛与身体浑然一体。这种体验与我们在讨论《盗火》时提及的宗教体验相似:个体与周遭世界融为一体。
这种“物我两忘”的观念挑战了我们对自我与外界的传统认知。通常我们认为,皮肤作为物理边界区分内外,体内为自我,体外为外界。然而,赖特提醒我们思考:体内的共生细菌对健康和情绪产生影响,它们是否应被视为“自我”一部分?我们对孩子的深深关切,是否意味着孩子是“我”的延伸?患有“镜像触觉联觉”的人,其感知边界是否因他人的触碰而模糊?
从神经科学角度来看,疼痛信号与鸟鸣声同样是大脑接收到的外部信息,两者的本质并无显著差异。在此视角下,“无我”不仅意味着五蕴并非“我”的组成部分,还暗示外部世界亦是我之延展。内外之间的绝对界限消融,万物相互关联,无一独立存在。由此,我们可以说:“我不是孤立的实体”,也可以说:“我即万物”。
“世间万物是空的”与“世间万物是一体的”看似表述一致,实则蕴含深意。印度教强调万物一体,大乘佛教主张万物为空。尽管我们未亲身经历过这两种境界,但理解“无我”观念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认知与行为。
贪嗔痴与超越tanha
佛学认为痛苦源于“tanha”,意为饥渴,涵盖渴望得到喜爱之物与排斥厌恶之物的双重心理状态。tanha衍生出“三毒”——贪、嗔、痴。贪是对某一事物的强烈欲望,嗔是对事物的负面情绪及排斥,二者构成tanha的两面。而痴,则指因tanha导致的对事物的主观情感判断,如同戴上“有色眼镜”,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失真。
要体验“空”、去除痴,必须克服tanha。tanha源自对内外界限的固守,表现为对事物的占有欲或排斥欲。赖特以冥想班中遭遇打鼾同学为例,起初他心生嗔怒,但通过冥想观察并平息负面情绪,他意识到自己与打鼾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通过感官互动与情感反应相连。此时,他选择与tanha分离,而非与打鼾者对立。
因此,认识到“无我”与克服tanha相互促进,共同指向修行的更高境界——涅槃。
涅槃:超脱的境界
涅槃是小乘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标志着修行者成为阿罗汉,获得正果。尽管具体实现涅槃的标准并无严格界定,但通常认为它具备如下特征:极致幸福、彻底平静、内心自由以及对外界事物的深刻洞察与理解。
通往涅槃的关键在于理解并践行“缘起”原理,即“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揭示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因果相续的普遍规律。其中,“十二因缘”作为人类生命流转的独特链条,从“无明”至“老死”揭示了从无知到生死轮回的过程。赖特对“六入”至“爱”进行了直观解读:六入即感官,触即与外界接触,受即对事物的好坏评价,爱即tanha,即贪爱与排斥。
众生生活在因果链中,受其制约。涅槃则是挣脱因果束缚,达到无条件的存在状态。尽管历史上有众多被认为达到涅槃的修行者,但现代鲜有声称已实现涅槃者接受科学检验,故涅槃仍颇具神秘色彩。部分西方佛学研究者认为,人只能在特定方面实现有限的超脱,而非彻底涅槃。或许,我们应将涅槃视为一个持续的超越过程,每一步都带来更大的心灵自由。
超越自然选择
从进化心理学角度看,我们对外界事物的贪嗔情绪源于自然选择赋予大脑的适应机制:凡有利于基因传播的事物被视为“好”,反之则视为“坏”。佛学提供了一种超越自然选择的方式,帮助我们打破这种固有思维模式。
自然选择让我们默认自身特殊且重要,以自我为中心判断事物价值。然而,这种假设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面前显然站不住脚。若能以超越个体的宏观视角审视世界,如上帝视角或宇宙视角,“无我”与“空”观念便顺理成章,意味着我们并非独一无二,万物皆平等。
举例来说,一块腐肉在人类眼中是污染源,但在细菌看来却是繁衍的理想环境。这就是“色即是空”的体现,事物本身并无绝对的好坏,其价值取决于观察者的视角。佛学的意义或许就在于,它引领我们挣脱自然选择强加的认知局限,从更广阔的维度观察和体验世界。
两千六百年前,佛陀凭借非凡智慧洞察了自然选择对人类思想的束缚,并开创了佛学体系,提供了超越之道。时至今日,现代科学再次揭示这一问题,使我们得以借鉴佛陀的智慧,验证其思想。
《为什么佛学是真的》全书至此结束,但引发的思考远未穷尽。明日,我将分享阅读此书过程中对几个核心问题的深度感悟。
今日电影推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1991年,台湾,杨德昌执导,张震主演)。本片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荣获金马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原创剧本,豆瓣评分8.7,全长237分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