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份跟随北青报在泉州文化寻访,有很多项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看戏了。
提线木偶
最先看的,是提线木偶。太精彩了!一个多小时,五折戏,折折经典。丑行的《小沙弥下山 》,旦行的
《若兰行》、武行的《钟馗醉酒 》、现代剧《命运的傀儡 》、民俗风情《元宵乐 》,一个个人物和情节,在演员们单个操作或几个人配合下,通过控制、变化三十到四十根线线,竟使那木头做的人,活了!
瞧那钟馗的手,能抓住酒壶,把真酒倒进嘴里,还能两手捧住酒缸,一饮而尽;看元宵节踩街,中国老汉比武,非洲哥跳舞,朝鲜大叔打鼓,日本浪人漫步,阿拉伯人吹喇叭,还有咱中国大妈扭秧歌……扭着扭着变成了十七八!这哪是木偶,就是一出出大戏啊!
现任剧团艺术总监王老团长确认了这一点:泉州提线木偶是所有木偶戏中最高度戏曲化的,从开始演给神看,到后来演给人看,从唐末五代到如今,2000多年不间断,也完成了从仪式—艺术的飞跃。
他介绍,提线木偶对演员要求很高,他们自己要会说会唱会操线,还要会做木偶,把木偶内部结构跟剧情与动作一样烂熟于胸,方能在舞台上表演准确自如,应对瞬息万变。我注意到了,在台上演员们不止用手操作线,也在唱,尽管放的音乐是他们事先录好的,更有表情,还和手中的木偶互动,团长说的好:那木头,就是活的。
写到这里,脑子里又涌出舞狮子的场面,随着锣鼓音儿,那只狮子一会儿威风凛凛一会儿调皮淘气,我正想着这不跟两个人披着虎皮舞的一样嘛?哎呦,说时迟那时快,虎皮一掀,真蹦出两个小伙子,哈,妙极!
梨园戏
继续看戏,看的是泉州梨园古典剧院正在上演《吕蒙正》折戏选场~《过桥入窑》《煮糜》《验脚迹》《辞窑》,主演是两获全国梅花奖的曾静萍。
一张桌子,六个七人的乐队,两位演员,把富千金嫁给穷秀才被父赶出相府到寒窑生活的一件件小事,演绎的淋漓尽致,惟妙惟肖。尤其曾静萍演小姐,太细腻了!她对秀才的爱,始于才气和俊朗,但是出相府,一切翻天覆地。走累了没有轿子,过河用柴搭桥,窑里无瓦无梁无门无床无米……所有这些带来的震惊、诧异、失望、对父亲的怨恨,以及对现状的接受,到扫屋煮粥做贤妻,到与状元郎欢欢喜喜出窑,她用丰满的唱腔丰富的动作,让我们看懂了,听醉了。
由孙立川老师主持,两位主演以及著名编剧王仁杰先生与青睐团员合影、交流。我们了解到,发源于宋元时期泉州的梨园戏,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已列入国家非遗。此戏种保存了宋元时期戏剧的文献和活态资料,从中可体察出南戏文化及闽南地域文化的重要特色。从历史文化的意义上说,梨园戏是一座无形的综合艺术宝库。
王编剧在言谈中倾诉他的热爱,也表达了忧虑。时代变迁,观众减少,生存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曾静萍作为团长,也欢迎大家多多看戏多多传播。
有意思的是,在剧场我们与一位年轻的老外小伙子不期而遇,他说能听懂很喜欢,还跟我们一起上台追星,合影时也参与其中。虽然此点尚不能代面,但欣喜的感觉,还是有的。
高甲、打城
相比温文细腻的梨园戏,泉州高甲、打城小戏荟萃,感觉有气氛,接地气。
第一出是《目连救母》片段。这是从西晋流传到现在的佛教故事,讲的是目连尽孝替母受刑。是打城戏;第二出是求婚,讲的是大户才女智斗花花公子;第三出是《連升三級》之《界树下》,讽刺胡、涂两县令贪图升官发财不办案,反遭报应;后两出都是高甲戏。演员们不论是文的武的,旦的丑的,都很出彩,把我们这些不同年龄段的观众统统吸粉。
演出结束后,泉州原宣传部长张甘荔大姐和她先生闽南语专家王教授带着“青睐”团员”与主创人员座谈。
剧团周杰俊团长介绍说,发祥在泉州的高甲戏,发源于明末清初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术的化装游行,叫宋江阵,各种节日都有演出,非常受老百姓欢迎,在东南亚一带也是大剧种,《連升三級》是典型代表;而打城戏又名法事戏,是从僧道法事仪式基础上演变发展起来,像《目连救母》。每一部戏,都是师傅教徒弟,代代传承。
台上饰演才女小姐的张娟娟,11岁进艺校,至今已经41年了,她凭《王昭君》摘了梅花。问她苦不苦?答曰:喜欢。
打城戏里有很多绝活,一个二十岁的小伙子,给我们表演了铙钹,是最简单的两个动作,我看出了他眼中的专注和英气。演目连的小伙子也是二十岁,武功了得。问他要剃光头乐意吗?不乐意,为了事业嘛。刚想夸他成熟,就听他解释名字最后一个字:佳,上好佳的佳。哈哈,还是爱吃小食品的娃嘛,可爱。
南音
能在千年古刹承天寺欣赏南音表演,很奢侈,尤其是有原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陈日升老先生做现场讲解。
这位年过七旬的“泉州通”,对南音的热爱溢于言表。他告诉我们,南音是中国最老最美的音乐原生态,起源于前秦,兴于唐,形成在宋,是普遍被人接受的汉唐音乐的样子。
他介绍南音乐器时,一一请演奏者站起来展示:南琶,不同于北方琵琶,是横着弹,也像唐代一样用拨子; 锁呐型小,音柔;还有三弦、二弦及拍板、洞箫。《韩熙载夜宴图》里都能找到这些乐器。说到洞箫,与传到日本的尺八相似度很高,陈局长曾婉拒过日本艺术家拿着尺八到泉州认祖归宗,说都是唐传下来的,是兄弟。
为我们演奏的老艺术家们咖级很高,有全国级、省级非遗传人。两段南音,悠扬婉转,一段是《霏霏细雨》,颇具想象力;一段是《梅花》片段,表现寒梅铮铮傲骨的形象、气质和情操,更象征着士人对节操高雅的憧憬以及光明未来的热切期盼和向往,流传千年不衰。
陈老先生还是文化局长的时候,三十年前,就主持把南音引进学校,编成课本,工尺谱译成五线谱。他认为,孩子们长大了不一定从事专业演奏,但,起码能不论何时何地听到南音,就想起家乡,记住自己是哪里人。
他老人家特意说,你们北京也有我们的伙伴儿呢—北师大有南音系,北大附中也有个小乐队。后继有人,传承有望啊。
木偶戏、梨园戏、高甲戏 、打城戏,南音,对于我,都是第一次欣赏,好奇、兴奋、喜欢~过瘾,对泉州人,也羡慕起来~嫉妒,也是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