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尴尬的事,本想听文人说雅事的,却听到一股权经,聒噪耳际,不得不闻。
某大学搞庆典,恶俗不堪。来的多是官僚,一辆辆转车鱼贯而入,按车号上显示的级别档次停好(过去大学教授哪里会懂得这些门道)。门口轿车能把几条大马路活活堵死掉!照相的时候,鬼事来了;官大的坐正中,依次排开。有老教授不良于行,可是给他安排的是第二排站位,前排有四五个却是他的学生,现在全做上高官,可能是认不得他了(也可能是装作不认得),没有人让座。老先生可能有气,也不知他是真糊涂还是装糊涂,管他尊卑贵贱,径直拄着拐杖往前一坐。急的组织者不知如何是好,忙说“前面风大,吹了不好,换一换”,教授说:“我就喜欢风,我就坐这里,不必换了不必换了。”
前排是高官和校长们,第二排是“名生”和教授。---起先不明白什么叫“名生”,后来才知道是生造出来的词,即“著名的学生”“闻名的学生”之谓。这一来就更尴尬:“名师”之说,历来有之,可是说出道理来,这“名生”是相对于“名师”来说的,还是自己折腾出来的?古代简单称之为“高徒”或“高足”,就很可以了,管他什么名不名的?不管怎么说,有一点关系是不该搞错的,就是当着“师”面,“生”永远得执弟子礼,不能搞反了。学生怎么可以让先生站着呢?那样一来成何体统?岂不是连流氓都不如了?
更作怪的是竟有先生在学生面前低三下四,有学生混到了个官职,见到教师时一边握手一边打哈哈,装作想不起老师姓什么,仿佛真的记不得自己当年为了混个及格,套题目,探口风,或是立雪程门,或是自告奋勇,帮老师去买大白菜,扛煤气包。可是现在的教授也真谦虚,见到惜时的学生不再直呼其名,竟软软地尊称“X厅长、”“XX书记”了。
有的学生是被教师宠坏的。比如,学生中了进士,想到提携老师,让他捐班,弄个候补,这是给老师面子,学生做了驸马,老师想知道学生是如何被公主“尚”的,官居几品,纷纷写信问候学生,这就太给学生面子了。现代社会,最出色的变化就是翻脸不认人。“不认人”不要紧,要紧的是认钱大爷与权大爷。有教师说起某某学生,当年在学校拿助学金,俭省得不得了,逢年过节,都有老师带他回家吃饭的,现在他发达了,不知道为什么对母校一点表示也没有。我听了觉得很无谓。---他过去穷困,教师帮他,是职分,也是情义,今天他发财了,他要是肯帮助学校,帮助学弟学妹,那是他的事,这不需要启发,有恩于学生而不图报,这才是教师。
有人说起一位认识局长的经历,他能拒绝一切人的请托,唯独没法对老师做解释。他原来生活在农村,农村教师家庭往往有许多麻烦事,每每有所托,他都要花不少精力做解释,但是实在打不过习惯势力,教师与同窗无不指他忘恩负义。其人有口难辩,里外不是人,处处挨骂。最后终于因为过不了“恩师关”而违纪,被调离岗位,于是大家叹息一番而漠然。
教师和学生究竟应当是什么关系,不想去研究了,古书里头多的是啊,各人看各人的吧。
读后感: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展。而在教育中所反馈出来的种种现象其实也只是我们当前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缩影。据我的看法,人的社会属性中的满足感,无非来自于功名利禄而已。我们的国人的普遍的大局观和眼界还是停留在眼前的利益上,包括我们的政府官员们,为了一些政绩,可以牺牲底层的利益。
最近的热点一个就是三色幼儿园的事件,其实也体现了我们当前人们的心态。其实除了少数人以外,大多数人还是很焦虑,压力和压抑的比较厉害。所以很容易就反馈到工作和行为中来,那么高的收费,而聘请的幼教人员的工资待遇只有那么一点,心理如何平衡呢?这还是因为是在一线的大城市曝光出来的,那么全国那么多的幼儿园,托儿所,没有曝光出来的,也许还是存在的。我们教育中的矛盾已经愈演愈烈了,落后的理念,思想,还有相关的制度和课程设置,师资的不足,硬件资源的匮乏等等,其实与我们所谓的国力还真的不太相符。就我所在学校发展来讲,应该也是能够反馈出经济的变化的,武汉最近几年确实变化比较大一点了,学校的条件也在不断的变好,这种趋势是可喜的。只是一直以来令人担忧的还是,当前的教育没能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离人的成长的需求和支持也偏离的越来越远了一点。那么我们的教育的目标性到现在还是一种混沌的状态,还是不明确的,难道只是为了将来谋生所需吗?我觉得这个只能是低级的目标,而理想状态的教育而是注重于每个人的成长需求上来,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能够让学生身心健康,其实也就足够了。而我们当前的教育其实是很压抑的,不光是学生,教师其实大多也焦虑和压抑。这种状态肯定是非正常的,所以国家敢不敢放开对教育的管制和干预,是教育改革的的重点了,也必将是一个转折点。
而第二件事,就是北京发生的城中村事件,造成大面积的务工人员无家可归。政府做事经常就是这样,大刀阔斧,一刀切,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从我目前所学习到一点经济学的知识来看,也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历程,城市化的建设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可以让各种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发挥,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和财富的积累。而后,利用发展后的利润,再来逐步发展各线城镇,直至新农村。这也就是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目前来说,只有在城市里面的就业,还有一些稀缺资源丰富一些。而在广袤的非核心城市圈,人们的工作,就业确实不太理想。这个发展肯定是有个趋势和过程的,市场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如果干预过多,反而会适得其反。面面俱到还是不太可能的,当前的经济转型是要点,只有依赖于实业,还有新的经济实体的不断产生,才能解决就业问题,.....当然我这也是个人的臆想了,也许顶层的智库们早就有了更好的良策了。我这也是瞎操心了。
一直也不太了解国外的师生关系的状态,就从影视剧里面来看,在欧美师生之间还是以一种平等,尊重和自由的状态存在的。而我们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可能还不能达到那种状态。而文中所反馈的情况也是价值观扭曲的问题。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我想我们的个人追求会有更高层次的变化,而师生关系也必然会发生变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