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先试着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你认为拐卖儿童的人贩子应该受到何种惩罚?
你愿意为动物保护组织捐多少钱?
你觉得你对这些天的生活满意吗?
今后六个月里蔡英文“总统”受欢迎的程度如何?
然后请试着带着你的答案将两侧的问题进行比较,看看你回答的到底是上下哪一边的问题:
看到贩卖小孩的新闻时我有多生气?
想到满车的阿拉斯加,泰迪,哈士奇被运往玉林屠宰的画面时,我的情绪波动有多大?
我现在心情如何?
蔡英文现在有多受欢迎?

这就是启发法。
概念
启发法这个概念源自古希腊语(直意为“找到了”),是指依据有限的知识在短时间内找到问题解决方法的一种技术。它是一种依据关于系统的有限认知和假说从而得到关于此系统的结论的分析行为。
而在心理学中,启发法可以被抽象,视为一种对原问题的“替代”。这里我们把原问题称作“目标问题”,把替代后的问题叫“启发式问题”。比较开头的问题你会发现,启发式问题往往是跟原问题相关联的,而且相对更容易回答。这正是“替代”的特点。
但其实,也许你都注意不到目标问题很难,因为你的头脑中会非常迅速地浮现一个直觉性答案。
成因
有时候,用一个问题替代原来的问题不失为解决难题的好策略。但在这里,启发法并不是我们的大脑有意实施决策的过程,它不是精挑细选的战略,而是思维的发散性造成的结果,是我们锁定问题答案控制能力不强的结果。
有时候原问题很难,你会遇到“该不该买这家公司的股票?”,,“什么是幸福?”诸如此类的“大问题”。但稍加回忆就不难发现,我们很少被“问倒”。因为在被问及这些问题的时候,你对这家公司的产品的印象,你现在生活状态,这些”现成“的答案立即就出现在了脑海中,于是懒惰的大脑距离解决问题只差一件事:把“启发式问题”当成“目标问题”,并形成对应的机制,一劳永逸。所以,我们在答非所问的时候才根本意识不到我们在答非所问。
现实意义
但是,基于替代的判断必然会出现偏差。
这种偏差可大可小,而“替代”的过程往往又很隐蔽,经常在我们意识不到的情况下就悄无声息地发生了。
由此造成的问题就是我们常常答非所问,而且意识不到自己在答非所问。
经数万年进化而来的心理机制最初能让我们的祖先在东非大草原上狩猎的时候能够最快速、高效地做出判断,获得更大的生存几率,但这套机制在现在有时已经显得不太适用了。为了改善这一情况,我们需要常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回答的到底是‘启发式问题’,还是‘目标问题’?”。
做到这一点并不保证我们就能摆脱启发法带来的偏差,但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我们身体深处的机制作抗衡,试着挑战这种根深蒂固的力量,朝着理性艰难地再前进一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