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说到黑格尔将形而上学发展到了巅峰,但这时啊又有人出来大声宣扬黑格尔的观点是不对的。这又是谁来踢馆了呢?He is 叔本华。
叔本华本人非常自信,一部分来自于他身后富裕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个大商人,祖上几代也都非常有钱,有足以让他衣食无忧的家底。他的母亲也是名门闺秀,社交达人,与大诗人歌德啊,写童话的格林兄弟都有结识,同时呢,也是文艺女青年,写作上也小有成就。但是呢,叔本华和他母亲的关系就处的不好。叔本华25岁时写了他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他的母亲对他的这本书各种贬损,叔本华很气啊,总之后来母子关系越来越坏。在26岁的时候,叔本华得到足以让他终身衣食无忧的财产后,离开了母亲,独自生活。在30岁他出版了另一本书《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结果那时反响不大。但他依旧自信满满,大夸自己的才华如何如何。后来他还得到机会到柏林大学任教,想与黑格尔一较高下,比来听课的学生的人数,结果他的课堂基本不超过5个人,不到半年,他就崩溃辞职了。但他依旧是认为学生太笨了,自己太超前了,不会意识到他自己教不好的原因。反正他也不在乎这些,有钱任性,以后他的哲学事业都是通过写书来完成了。怎么说呢,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家里有矿,爱怎么折腾就怎么折腾。仔细捋一捋,那时的西方哲学家们大部分是衣食无忧的,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去探索精神,去思考世界的本质,人生的意义,而大部分普通平凡的人们都在为一日三餐的生活而奔波呢,又怎么有多余的精力想这些呢?你看,叔本华就是凭着有矿,一直在折腾他的哲学事业,之前一直各种起伏,直到他65岁的时候,他才名声大噪,慕名者越来越多。那接下来我们讲一讲叔本华的哲学观又是什么呢?
叔本华是康德思想的继承者。康德哲学的一大问题是物自体这东西是自相矛盾的,黑格尔的解决方法是取消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关系。而叔本华认同康德的形而上学,不认为物自体是完全不能认识的。他说“我”自己就是物自体。物自体是超越理性,不能用理性知识体验的,但我们观察自己的时候,可以不靠理性,而是靠非理性的“直觉”,而且物自体只有一个万物的物自体是统一的,叔本华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生命意志”。
生命意志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一股永不停歇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万物去运动,去发展。在叔本华看来,生命意志是世界上最本质的东西,是不可抗拒的,是永不停歇的,因为物自体是非理性的,所以生命意志也是非理性的。对于人来说,生命意志主要表现在人的生存欲望。在叔本华看来,理性和意志相比,理性处于劣势,但理性不是没有用,只是实现意志的工具而已。
说到这里,我们会觉得,叔本华只是把康德的物自体个解释成生命意志,那又有啥差别呢?其实这里面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相差十万八千里。具体是什么呢?且听下回分解。
摘录于《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下篇第1章的一点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