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于粒打来电话问:是否有必要带诺去看心理医生?
问:怎么了?
答:觉得她的有些想法有些奇葩。
问:比如呢?
答:有一天诺跟我说:妈妈,人的结局就是死亡,这是必然结果,而你将我生出来,便是为死亡奠定了基础,但在你们作为家长的时候,我并不觉得你们给予了完整的爱,以至于在我懂事的岁月里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一个少女该有的模样。
问:这是诺的原话?
答:是的。所以我总觉得诺是不是青春期要去看看心理医生了呢?
我感概了一句:这都堪比陈平姐姐小时候说活不到18岁一样啊
答:她还说他父亲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问:为什么?
答:诺说你和她都是你舅教育下的成品,可是每个人都有自己选择的路要走,都不会按照你舅舅教育规划的模式去生活,说你就是活生生的一个例子。我觉得她现在年纪这么小,是不是造成心理问题?我跟不上他们父女俩的大道理,只是陪她吃喝玩乐的角色。
表妹一直很懂事,在我家主上的教育下,总比寻常孩子早熟些。
可是,我却极是心疼她的。
诺小的时候,生病住院都要眉开眼笑,乐观坚强,因为她爸爸说,坚强、乐观,是一个人优秀的品质;识字的时候,别人家的小孩还在稻田里抓泥巴的时候,诺已经可以完整的看完少儿版红楼梦了;别人家的小孩懵懂上幼儿园的时候,诺已经开始看红楼梦注解版了;别人上小学的时候,诺已经看完古文四大名著相关文化历史了;别人家的小孩都是在培训英语数学培训班的时候,诺在学习绘画和古筝;别人家可以在家里无法无天的时候,诺在家里要循规蹈矩,礼数周全;别人家可以任性妄为的时候,她要考虑自己行为是不是会惹到爸爸生气,她不敢在外面闯祸,因为爸爸会生气……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诺说:我见到爸爸就烦,但是我必须听他了。因为她是爸爸,我是孩子。可是这不代表我内心的不痛苦。姐姐你知道吗?我在外面有什么困难压根就不会回来跟爸爸妈妈说,因为爸爸就会说我能力不够,不够乐观,不够坚强,外面的社会如何如何。当别人都在阳光灿烂的时候,我觉得我从有记忆开始被灌输人情冷暖和无尽的规矩,爸爸说,走上社会后没有父母庇护路更难走,你要随时做好任何人离你而去的准备,所以要一直锻炼,锻炼内心的品质。可是,姐姐,我小时候才这么小……
其实我很理解表妹,坚强、乐观、不怕困难,内心坚定,知识,素养……这些优秀的品质,都是将来对抗社会压力的有效武器。当我的人生也开始奔向中年危机的当下,我很理解主上对孩子的教育,为孩子则计之深远。可是,当我作为女孩子从80年代走来的当下,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如我,如诺。
认识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很喜欢孩子,可是,我却是极度恐慌自己生育一个孩子的。我从来不觉得我做不好一个母亲的角色,但却没有把握给予孩子所谓幸福的童年。
如诺而言,大抵她的童年也是痛苦吧。童趣,在她这里活生生的打了折扣。
孩子的童年到她独立成长的那一刻为止,父母应该是陪伴她成长的时间,陪伴,才是最好的教育。
所谓优秀与否,并非是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
我曾对一个优秀的成功人士说:你就是欠你家孩子的。缺了对孩子陪伴,父母谈何尽责。必须承认,金钱可以解决很多的问题,唯独情字,最难解。
回首望去,有多少人的人生都是满目疮痍,或者穿夹着风光无限的外衣,于是,变得懦弱,一边懦弱,一边假装坚强。
我常常想命运的赋予,很难去定论杨丽萍的流芳百世和传统的天伦之乐哪个更幸福,也许自己可能都无法做到杨丽萍的千分之一,但是,如果我有孩子,优秀与否,不重要,只要她健康、平安、有一技之长,婴儿有人抱,儿童有人陪,年少有人护,长大有相爱,温柔平顺的过完一生。
就因为我这么没有出息的念想,所以总是平衡不了理性和感性的天平,总想要出格一回,却总是适得其反,然后悔不当初。麻烦了他人又为难了自己,于是,就想着逃避。其实,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人格的缺陷。原以为早已经安之若素,也不过是没有恰逢其时。
中国式的家庭,有时候是一个矛盾体。孩子的照顾往往会成为赚钱养家的障碍。相夫教子和工作理想又往往成为冲突的必然。爱情和婚姻,又是两种诠释,风花雪月和柴米油盐又是不相容的极数。难道,中国式的家庭,就注定悲哀么?
我总是在设想,如何去权衡生活中这些刺裸裸的现实问题呢?其实,这是一个千古难题。
于是,实现人心内部的共产主义,其实,又谈何容易呢?有一门学科,叫做《心理学》,任何关系中,都是不进则退。但是,我却总是向往,我告诉你我不开心,你告诉我你不满意;可现实,我告诉你不开心,你听不见看不到;于是,开始揣摩,开始入心,开始图添烦恼。可能是放风筝,可能是放生鱼儿,风筝还在,便是万幸,鱼儿游走,还有下一个风筝。说到底,任何关系,都不是非你不可。只是,当事人谁愿意作风筝还是鱼,谁愿意做握线的人。
前几天有人嘲讽我说:你就是小p孩,啥都不懂,还装忧伤。
忧伤么,不知道。但是,
懂得,要说给懂得的人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