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今年春节假期放得比较长,为嘛我还没啥感觉就过完了?
不过,估计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感受。
在家里,好几个亲戚都说,觉得2016年过得格外地快,感觉刚刚过完春节,又到春节了。
看来,时间飞快,真不是我一个人的错觉。
我听说,一个人年龄越大,感觉时间过得越快是因为自己活得时间越长,一天一个月一年,于自己而言变得越来越短,因为对于自己的人生占比越来越小。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每一天都是新鲜的。10岁时,你的整个人生是10年,过一年,相当于你整个人生的1/10。如果你已经年过半百,过了50岁,那过一年,于你而言,只是你人生的1/50。
对于时间的感觉,明显不同。
而且随着年纪渐长,经历的事越多,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也越多,司空见惯了大大小小的事,自己再没了去发现新鲜事物的好奇心。
活得更机械化,更程式化了。
所以,如果你觉得时间过得很快,是因为你固步自封,没有走出去尝试不同的、新鲜的事物。
相反,如果想让自己对时间的体验感变得更长,就得多去经历自己未曾经历的事物,见识自己未曾见识过的世界。
这也是我去年的一个想法,去体验并且记录下生命中的无数个第一次。第一次看海,第一次看雪,第一次看日出,第一次听演唱会,第一次听音乐剧……
比如元旦节,我去体验了一把过山车,那是我长这么大,第一次坐,感觉特别新鲜,紧张、恐惧、害怕和兴奋这些情绪交织,只有自己经历了才明白。
第一次总是如此,感觉就是有些特别。我想,以后我再去坐过山车,可能就没多大新鲜感了,甚至,我都不会再去坐了。
人的行为都会被所处环境影响,个体力量再大,也是很难战胜和抗拒环境的催眠的。
今年回家过年,感触尤为深刻。
可能从小养成的习惯,我是属于那种比较勤俭节约的。特别是在学习理财之后,我更是认为一个人应该养成节俭的生活习惯。
一方面是因为理财无非开源、节流、投资、风险管理等这些简单的策略,节流对于财务平衡来说,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地步。
可以说,一个人普通的工薪阶层,即使不懂理财,不懂投资,不懂任何金融工具,只要能控制自己的物质欲望,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通过时间的积累,都能积累不少的财富。
而且,我个人看来,如果一个年轻人明白了这个道理过后,能一直坚持下去,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不会沦落到退休年纪还得努力挣钱。甚至可以提前5年、10年甚至20年退休。
当然,这个假设不成立,因为存在我说的环境因素影响。
另一方面,古人云,俭以养德。对于修身来讲,克制自己的欲望,也是一种艰难地修行。
即使我们知道,少吃一块肉我们饿不了,少抽一根烟我们死不了,但我们依然难以克制自己瞬间被放大的欲望。
但是,年轻很难做到真正的节俭。
一个从大学刚毕业的年轻人23岁左右,工作前3年,收入基本不会太高。但工作两三年,甚至大学毕业就结婚的人不在少数。而在中国,买房买车对于结婚来讲,基本等同于标配。
成家立业,这当然无可厚非。女方嫁给你,你没房难道跟着你租房住?你没车难道跟着你挤公交地铁?就算女儿同意,愿意跟着你一起努力,为家庭奋斗,人家父母舍得吗?
但是对于一个年龄尚浅的人,我觉得这是超前消费了。所以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到二十七八岁再考虑结婚的问题,先立业后成家。
在我们大家庭里,我这样的观点,在我们这一辈人应该属于可以理解的范畴,但还是有点非主流。
环境因素就是这样产生的,原本我没考虑这些事,但今年回家过年,发现身边很大一部分人都开始买房结婚生小孩了,再加上七大姑八大姨见面就问一句“啥时候结婚啊?”我也开始有意识地思考这个问题了。
我妈经常给我念叨,你得努力赚钱买房,不然以后媳妇都讨不到,你看别家谁谁谁又怎么怎么的。
以前,对于这些“大人们”的看法,对于大众的眼光,我都有一种不屑和对抗的情绪。但随着年龄增加,也可以说被环境的催眠,我也开始认真反思和怀疑自己一直以来固有的观念。接着,认同大众的想法。
我甚至很多时候都困惑,我这些思想上的改变,是成长呢?还是在妥协呢?
但很奇怪,我相信我的这些怀疑和困惑,在回到成都,或者说回到工作状态后,又会消失。我处在一种新环境和旧环境,新价值观和传统价值观博弈的尴尬阶段。
当我脑袋里充斥着两种不同的声音时,我很难果断做出抉择。这个时候,自己看过的学过的那些所谓的自身管理的方法,早已抛诸脑后。
生活的车轮滚滚而来,无论你是对抗还是逃避,都会在你身上留下痕迹。
我忘记是谁说过大概这么一段话,我不期待我死后的灵魂能比生前更纯洁,我只希望,我能尽量地少沾染一些污秽离开。
每逢过完年,都得感慨一番,估计是生来劳苦命,过不得清闲日子,耍不得,搬几天砖就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