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志刚(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
初为人子时,并未理解自己父亲的木讷与坚毅。而今,随着时光的流淌,自己已为人父,才逐渐明白,原来每一个父亲都有一段时间里的唏嘘。有些,是关乎家庭,有些,是关乎儿女,却甚少有关乎自己的。
上班的路上,经常路过我们这个小城市的一个影视城,曾经看到过一张《银河补习班》的海报,当初还以为是一部国产版的“伪科幻片”。直到刚刚在电脑上看到,才知道原来是邓超与白眉工作室一起制作的一部温馨父子家庭剧。
中国的家庭剧,其实可采用的元素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丰富。毕竟中国传统的家庭观念与教育方式,使得中国人很少会大声说出自己的爱,特别是亲人之间。那份羞涩、沉默甚至拘泥,固化成了父与子、母与女之间的感情维系方式。
剧中的邓超扮演的马皓文,有着传统工程师的高智商,同样也有着中国传统父亲的爱与坚强。这对父子,在跨越长达七年的空白情感中,马皓文以一个父亲的倔强,用自己的补习方式试图建立起与儿子马飞之间的曾经被空白的一段父子情。
在这场父与子的相处中,没有过多的情感隔阂,也没有渲染一个父亲的落魄、一个青春孩子的叛逆。其实,这会稍显有些牵强,导演有意无意地弱化了父与子之间的冲突。
我特别喜欢其中一句台词,“每个人都有一座桥,把自己的桥修好,是世上最重要的事儿”。
当我们以为马皓文会像所有父亲一样,为了儿女的前程和事业,毅然决然地放弃自己的坚持与梦想时。却未曾料到,马皓文如同当年勇于承担塌桥的责任时一样,始终坚持着自己内心深处的良知与责任。
他可以为了让儿子的成绩提升,为了让儿子懂得责任与担当,做很多外人以为毫无意义甚至有些傻的决定。但是,他不会为了儿子所谓的“前程”去在意旁人毫无意义的眼光,也不会为了这种毫无意义而失却自己多年来一直坚持追寻的公正。
马皓文坚持要修好自己生命中那座曾经坍塌的桥,所以他一直毫无怨言的默默努力着。他可以忍受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可以忍受旁人的怀疑与诘难,可以忍受无谓的屈辱与驱赶,但是却无法忍受儿子有意无意地向生活屈服的那份妥协与懦弱。
每一对父母,都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一言一行,才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马皓文有过说教,但更多的是用行动构筑起一个个开始与坚持的意义。以至于多年后在遥远的外太空,马飞决然坚持自己的内心,决定冒一次险,为了勇敢和责任。这是马皓文从不向生活屈服的倔强,给年幼的马飞心中种下的一颗种子。
或许,在中国,每一对父与子,都会经历那么一段或长或短的打上时光烙印般的拉锯。这场拉锯中,有父亲曾经以为不可一世的尊严,有儿子始终坚持不肯妥协的倔强,有父亲对生活的不屈与抗拒,有儿子对时光肆意的打捞与决绝。
我的父亲,那个我儿时曾经以为无所不能、而今却苍老的只剩才沉默的乡间老人,一辈子与土地纠缠在一起,一生把五口之家扛在了肩上。
我的儿子,那个从襁褓里到如今口中始终念念有词的三岁顽童,每一天的日升月落、每一季的夏暖冬凉,都会慢慢种在他逐渐成长的时光中。
当初,我是一个儿子,从牙牙学语到玩世不恭,从青春沮丧的少年孤单到沉默寡言的人近中年。
现在,我是一个父亲,从慌乱学习如何抱孩子到如今时不时稍显焦虑的养儿不易。
这些在时光中逐渐累积的点滴,一点点串联起了一段段人生、一个个家庭、一代代传承。
愈是人到中年,愈是感慨时光的匆然。总是时不时就想起龙应台那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总是自我安慰:不必在意分离,毕竟终有一天孩子们会长大,会找寻自己的路,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甚至都想不起回头。可是,每一个早晨,儿子那小小身影的来回晃动,每一个夜晚,儿子专心致志地摆弄玩具,心头就会不自觉地融化成一团雪。
然而,如同我慢慢走出父亲的视线一样,总有一天,我的儿子也会自己走远。这是父与子之间,在时光交汇处的逐渐无言。
《银河补习班》,讲述了一段父与子的温馨故事,同样讲述了一段成长与坚持的故事。
每一对父子,都会经历一场难以言及的欢聚与别离,有些是空间距离上的,有些是时间距离上的,有些是心理距离上的。
我与我的父亲,如此。而今,我与我的儿子,亦开始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