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宿舍看剧的时候,正好看到一个书生正在拜别六旬老母,赶赴京城考试,按道理这是一件即将修成正果的喜事,我应该为他感到高兴,可是我却不自主发自内心感到心酸。
他是一个谈吐儒雅,饱腹诗书,才高八斗,富有内涵之人,看问题角度独特,做事踏实负责,是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文臣。可是由于家中太过贫穷,又无富贵的亲戚,年近30连一个暖被窝的人都没有,只好独自在街上卖蔬菜来积攒路上的盘缠,整日与书籍为伍。要知道卖菜的收益微乎其微,所以他工作几年才能进京赶考一次,如路上遇到劫匪白跑一趟不说,有可能陪上性命。
联想到如今的高考,考生基本都在自己所在的城市考试,甚至还有专车接送,生活费有父母支出,吃食有食堂提供或父母全程陪读,考生要做的只是将书本上的知识装入脑袋,然后在考场上尽可能输出到试卷上,毋需承担任何的生活重担。
如果将选拔人才的方式由高考替换为赶考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还会不会有人待在网吧靠泡面度日;还会不会一心沉浸在两人的花前月下,还会不会有人每日躺尸沉迷于各类幻想,还会不会有人每日醉生梦死。
在古代,进京赶考中状元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而立不惑之年参与考试的大有人在,甚至还是一些人的终身事业;而如今,高考只是每个孩子为家长完成的任务,落第后便加入辍学打工行列或分数落在哪个大学就去哪里上学,丝毫没有任何深造的情感。当然,除开部分不满意自己分数继续选择复读的人。
高考在古代叫做上京赶考,如果让现在的我们去体验一次那样的考试相信现在的升学率会高许多。那个时候不像现在那么发达,连可以考试的地方都只有一处那便是天子脚下的京城,而且那个时候可没有现在的高铁和飞机,最发达的都只有马匹,马匹也只有有钱人才会拥有,所以考生们可能提前一两个月就会从家里出发前往京城,没有手机和电脑这些通信工具,古时候父母只能天天路口等待,而就算高中也是朝廷派人前来通知。那个时候的仪式感成就感多有腔调:出榜日有信心的考生围在皇榜前,急切拥挤的寻找自己的名字,找到的欢呼雀跃,没找到的垂头丧气。要么被现实拍死在沙滩上,从此放下书本,要么被现实激发奋斗的欲望,更加埋头学习。
如此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的意义,再怎么容易也实现不了。
都说寒门再难出贵子,高考被称为改变人生的一次机会,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读书的意义,并不全力以赴,像范进那样学到癫狂的人似乎也不复相见,个人看来家长不应该只是叫孩子努力学习,而是要让他明白为什么要读书。
记得我上初中的时候,仗着成绩还可以,每日都与老师对着干,本来英语老师特别关注我的学习进度,监督我批评我督促我,可后期渐渐任我放肆,于是我的英语成绩日渐降低,最后连基本的语法都没有掌握。中考完后,显而易见我只能上一个特别差的三流高中,打架斗殴、恋爱堕胎、爬墙上网,各类出格的事层出不穷,我若想合群就必须成为其中一员,可我厌倦了这种生活,觉得我的人生还可以再抢救一把,而高考是我唯一改变的途径,于是自觉每晚学习到凌晨一点,在三年的努力下终于考上一本,成为村里少有的大学生。
如果现在恢复进京赶考的制度,每个学生必须去往帝都北京考试,至少能保证那些去考试的人是真正热爱读书这件事。
死读书不是最终的目的,明白读书的意义实现自己的价值才是对赶考最好的诠释。
无戒训练营第四期第二十一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