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上班这点事儿深度思考
5点实用深度思考技能,帮助80%底层“打杂小白”成就顶层“职场新

5点实用深度思考技能,帮助80%底层“打杂小白”成就顶层“职场新

作者: 悦读店长 | 来源:发表于2018-11-25 22:57 被阅读22次

    | 01 没有深度思考真可怜

    小时候读书,周围总有几个平时看起来不怎么勤奋的同学,不显山漏水的,而考试却能名列前茅,而几个平时上课认真做笔记,连老师的话都一字不漏记下来的同学,却总考得不怎么理想。

    现在进入职场了,也总有一些和你起点一致的同事,做事完美,考虑问题周全,提出的观点极具创意和深度,这类同事深得老板欣赏和欢心,升职加薪自然水到渠成。而另一类同事,做事按部就班,兢兢业业,也同样一个不差的完成老板任务,可到年底奖金分红的时候,却差强人意,少得可怜。这是为什么呢?

    而我原来认为,这些考试厉害,得老板青睐的人,聪明有天赋,我等虽比不上其智商,但成功来自勤奋这话我还是深信不疑的。于是我日复一日早出晚归的努力工作,投入大量时间,但一年过后盘点自己的目标,遗憾发现目标竟然一个都没完成,那个抱怨苦恼啊,于是开始寻找问题。后来才慢慢明白,自己就是陷于假性勤奋的表象中,一直以为自己很努力,但却是缺少深度思考的努力。

    就如,作为苦逼结构画图员的我,领了项目总管的任务,配合硬件工程师进行结构布局,在这工作过程中,我发现几个问题:

    1、惯性重复原来的画图技能,稍微复杂的技能不去深入了解使用,就是类似一招吃天下的那种,导致很多可以节省时间的技能没得到应用;

    2、对结构设计中,专业上概念知识停留在表面层次的理解,没有认知上的升级,提升到理解的第二层、第三层,甚至多层;

    3、对结构设计,缺少整体上专业知识的统筹,类似可靠性和EMC屏蔽性设计等知识都是未深入联系应用;

    4、有思维上的惰性,对获取的知识,机械性的应用记忆,懒于进行深入了解,不问为什么,没有目的进行思考;

    5、没有刻意拓展其他专业的知识,关于结构设计的其它相关专业的知识涉猎甚少,更别说进行知识思考链接了。

    这就是我典型战术上的勤奋来掩盖战略上的懒惰。表面上你很勤奋,却刻意回避了困难有价值的“深度思考”环节。这也就导致我工作几年,却又感觉没学到什么东西,一年经验用十年,这样能升职加薪才怪呢。

    | 02 什么是深度思考?

    那什么是深度思考呢?香奈儿前全球CEO莫琳·希凯写过一本书: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不断逼近,即遇到问题,得调整好心态,冷静主动的对问题像剥洋葱一样逐层分析。这是一个重复自问和重复分析的思考过程,是一个从表象到里层,探究问题本质的过程,也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

    深度思考其实也可以定位为从浅层学习到深层学习的一个过程,也是一个浅层思考到深度思考过程。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文献中将浅层学习定义:是指学习者在外力驱动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描述、重复记忆和强化训练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和思想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深度学习的7 种有力策略》文献中将深度学习定义:所谓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知识和思想,并将新的知识和思想融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的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作为解决策略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

    所以个人拙见:深度思考,即初步认识接触知识后,自主专注平静弄清楚知识内在含义,掌握其一般方法和原理,建立模型,并将新认知联系融入老认知,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应用。

    简单来说,就是零基础碰到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先初步理解表面的字面意思,然后在自己强烈的内驱力下,集中全部精力排除杂念,以弄清楚内在含义为目的,从里到外,结合其相关知识,进行整体认知构建,提炼出知识框架或模型,将此层知识融入自己的整体知识体系,最后将思考新知识可以用的和不可用的场景,进行理论上的模拟和现实中的应用。

    美国教育家本杰明·布鲁姆将将认知领域的学习结果归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这四类,并将习得知识的认知过程分为六个层次,由低到高排序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

    深度思考的对象主要针对概念性的知识。概念性知识为较为抽象概括的、有组织的知识性类型。各门学科中的概念、原理、理论都属于这类知识。概念性知识的特点是抽象概括性和组织性,而其他类知识采用深度思考就有点杀鸡用宰牛刀了。

    | 03 为什么没有去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是一个人完全接受理解知识的一个必经过程。会深度思考的人,从一个学渣成为学霸,从一个底层工作人员成为高层领导,甚至一个公司总决策者都是可能实现的。会深度思考的人,积累经验和阅历的速度,同一个只顾埋头勤奋缺少思考的人对比,就是一个天和地的区别。深度思考如此重要,但为什么那么多人不会深度思考或者很少深度思考呢?

    第一、从精神层面上看。人有思维上的惰性,即思维上的懒。

    1)一本有关学习力的书上说:人的大脑是一个很容易被满足感欺骗的小孩。例如:在网上看到喜欢的干货文章,进行收藏,收藏越多越感觉学到越多;还有买了好多有用的专业课书籍,买完后看几页就放着了,但心里上默认这些文章和书籍都感觉会了,但实际上用的时候却基本不会。这就是大脑被收藏的满足感欺骗了。

    2)还有另一层上说,就是不想去想,累。人都有舒适区和非舒适区,自己做的累的不去做,宁可做些劳力频繁而又不费脑的事情。比如学习考试,成绩好学的轻松的同学,看他们做的笔记,从来都不是完全按照老师说的记录的,上面记录着老师讲课重点,自己思考要点,自己不懂的地方,知识点应用的地方等等,而对比那么勤奋但学习不好的同学,完完整整的记老师说的笔记,笔记工整但却少自己思考的记录,更缺少将知识进行应用的记录。

    第二、从个人认知层面上看。

    有些人虽然知道深度思考的重要性,但不得其法,就是不知道具体的深度思考的措施,还取决于见识少,知识量不够。刚接触一个新知识点,就懂得进行机械的浅层次记忆,将其背完,若用更深层的思考,比如如何进行概念性的拓展,如何进行旧有知识点的链接,可能进行拓展链接一层想就累了,更没有使之有效的方法指导,也没有强有力的的内心驱动欲望(一定要弄透彻的动力),所以这个知识点要更深入理解时候就中途放弃了,浅尝辄止。不过有过这个深度思考尝试的比完全不深度思考的人强多了,至少可以将深度思考进行到第二层,或者第三层了,对知识的理解也较为深点。

    | 04 怎么去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如此重要,那我们要如何进行深度思考呢?敲黑板画重点啦!

    第一、要进行深度思考,必须集中全部精力,专注,有强烈的内驱力

    首先静下心来,排除一切外界干扰,手机可以放远一点,旁边干扰的杂物也可以放远一点,毕竟学习也是需要一种仪式感的嘛。尽快进入到学习心流中,即心无旁骛的状态。缺乏专注力是深入思考的大敌。要想深入思考,得收敛心神,全身心的投入到思考学习中。克服大脑的惰性,进入接受新知识的非舒适区。

    然后你心中还得持有强烈的欲望,希望对知识点可以完全掌控的内驱动力,迫使自己有动力理解知识,不畏惧新知识。可以想象,自己解决了新知识点,可以奖励自己一个披萨作为驱动力,也可想象,掌握了知识点,获得老板的夸奖,同事的羡慕,取得成就等作为驱动力。说到底,就是要有动机。

    第二、对概念性知识进行层层解剖,可以拓展到其他难理解掌握的各种知识问题深度思考(重中之重)

    在斯科特.杨的《如何高效学习》中提出,其整体性学习对信息的理解有三个层次,其一是理解阶段,其二为拓展阶段,其三为应用阶段。这可以对应我们深度思考的几个层次。

    1)理解阶段,理解知识信息的表面意思。

    例如,我们学牛顿第二定律:F=ma。我们得知道这公式里每个符号代表什么意思,然后才有可能应用这公式解决问题。这个阶段非常关键,只有先获取信息和理解它字面的意思,才有可能继续深入理解。

    2)拓展阶段,进行深度拓展、横向拓展、纵向拓展。

    深度拓展。即探究知识的背景,来龙去脉。知识怎么产生的,结论来自何处,试验是怎么论证的,是谁做的?等等深度拓展。

    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来龙去脉:牛顿从1665年至1685年,花了整整20年的时间,才沿着离心力—向心力—重力—万有引力概念的演化顺序,终于提出“万有引力”这个概念和词汇。只是到了1684年1月,哈雷、雷恩、胡克和牛顿都能够证明圆轨道上的引力平方反比关系,都已经知道椭圆轨道上遵守引力平方反比关系,但是最后可能只有牛顿才根据开普勒第三定律、从离心力定律演化出的向心力定律和数学上的极限概念或微积分概念,才用几何法证明了这个难题。最后得出F=GMm/r2这个定律的。牛顿在推出万有引力定律时,没能得出引力常量G的具体值。G的数值于1789年由卡文迪许利用他所发明的扭秤得出。卡文迪许的扭秤试验,不仅以实践证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同时也让此定律有了更广泛的使用价值。

    横向拓展。即这知识在同一领域有什么类似的存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围绕这些知识又推导出什么理论,横向拓展需与知识周围建立各种关系。

    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由这个定律引出力学应用:自由落体运动,引出具有空间广度的物体定义,又给出重力加速度的矢量式和标量式方程,引出重力与引力的定义,引出匀速圆周运动。引出天体力学领域应用:计算天体质量、估算天体密度。

    纵向拓展。知识都有一定的模式,那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领域内有什么类似的知识吗,有什么联系?

    比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与心理学中的吸引力有着类似的联系(思维发散一下)。在管理心理学中,吸引力是指能引导人们沿着一定方向前进的力量。管理中组织设置的目标以及表扬、奖励、奖金、荣誉、职务晋升等都是一种吸引力。

    这拓展阶段,即多维思考。努力从多层次,多角度看待问题。要跟自己多多较真,一个问题,一个知识点多想几层,发散开来。这过程,可以多多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帮助理解思考,此阶段也是知识内在化消化阶段。

    3)应用阶段,将知识点应用到情境中。

    将知识点或者问题,放入其可以应用的情境中和不可以应用的情境中,分析其能应用的条件。这个阶段就是通过自己的内在化输出阶段,通过这样可以更深刻掌握知识点的精髓。(知识的可迁移性)

    对此,王世民老师在《学习力:颠覆职场学习的高效方法》中有提到。所以碰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或者问题的时候,可以如下进行自我问答:

    1、这个知识点表面是什么意思?

    2、这个知识点的背景历程是什么?

    3、这个知识点同其他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4、这个知识点可以应用和不可应用到哪几个场景?

    坚持进行这几个自我问答,你会惊奇发现,积累和消化知识是如此的效率。

    第三、多进行深入思考这动作,形成习惯

    对于知识点也好,对于问题的分析也好,就怕死磕。多想多思,就比如打羽毛球的挥拍一种动作,从速度、力量、技巧上练个几百遍,肯定练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

    而对于深入思考也一样,常常思考,形成习惯,用不了多久,你对各种问题、知识点的看法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比如,出去旅行,发现一家规模挺小但是生意很不错的小旅馆,就可以进行深入思考进行观察,房间布局挺人性化的,比如桌子的高度设定,室内的壁画布局等,细节方面进行思考,也可以从旅店的位置,老板的为人服务考虑。经过这样的多维度深入思考,下次遇到类似开旅馆的问题,你就可以轻松提出独特有用的看法了。

    每一个可以提出有创意观点的人,都是经过常年累月深入思考的沉淀而成。所以,请把深入思考当做一个习惯来培养吧。

    第四、深入思考,形成逻辑模型

    每个知识点都可以形成一个框架,一个模型,并且将这模型对应于自己知识体系的城堡中。每个 人的知识体系都可以形成一个整体大树,而你深入思考的部分形成个个模型,为这棵大树增加枝叶。这样你的知识才不会单一无序的。调用一个知识,可以联系更多的知识点为它服务。

    比如电子设备结构设计中的接触器结构设计,有第一次对圆形接触器的内部结构设计深入思考分析之后:对其结构的材料使用思考,机械强度思考,电气性能思考,散热性能思考(具体深入思考可以参照第二步的4个自问)等等,有这些深入思考的知识点积累,已经形成了一个接触器结构设计的知识框架,后续遇到类似结构设计,可以轻松调用。

    深入思考知识点,定位在自身的知识体系的位置,非常重要。

    第五、多进行认知的输入和输出

    1)深入思考的深度与自身知识的深度相关。

    如果一个天才对某个知识领域缺少最基础的了解,是不可能靠普通的认知想得太深的。就比如让一个五星级大厨师去思考怎么把挖掘机开的很好一样的道理,是不可能思考太深入的。对于某专业的深入思考,必须多涉猎本专业的各种知识,进行知识认知的输入,量变也可以引起质变的,至少深入思考的时候可以更多角度发散思维。

    2)深入思考的深度,也有每个人的专注度有关。

    一个业余钓鱼手钓10年也不如一个专业钓鱼手钓2年的水平高。一个人的研究深度决定了深入思考的深度。

    3)深入思考的深度,也有自身的认知输出相关。

    光靠理论,没有实践的精炼沉淀,深入思考的深度与去做事后的深入思考完全不是一个层次的。参与过战争的人比没参与过战争的人对战局的深入考虑是不可能一样的。所以不仅要多想多思,更要多多的输出。(通过写作,做项目等等都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5点实用深度思考技能,帮助80%底层“打杂小白”成就顶层“职场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mwmq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