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跟谁学
有一项研究是这样的,它包括了5个实验,研究了社会影响对自控力的不同层面的影响。
在第一个实验里,研究者让被测试者想一个控制力特别好或者特别差的朋友,然后被测试者进行一个握力测试。结果发现,当正在想自控力强的朋友时,被测试者在握力测试中坚持得更久。
在第二个实验中,测试官让一个人看着另外一个人执行两种需要不同程度自控力的任务。任务是盘子里面有两种食物:一种是美味的巧克力曲奇,另外一种是没有味道的煮胡萝卜。任务执行者在饿肚子的情况下被要求吃掉其中一种食物,而不能碰另外一种。旁观者看完之后,要做一种测试抑制干扰能力的实验任务,即判断一个字的颜色是什么。这个任务的难度在于这个字本身的意思也是某种颜色,这就会对判断产生干扰。做出的正确反应越快,则说明对于干扰的抑制能力越强。结果发现那些看着别人不能碰巧克力的旁观者,反应得更快。这就说明当看着旁边的人做完一项需要较强意志力的事情时,自己的意志力也会提高。
第三个实验中,要求被测试者列出一些自控力强或者自控力弱的朋友的名字,然后再进行自控测试。在他们做测试的时候,屏幕上也会出现这些名字,但是名字出现的时间非常短暂,以至被测试者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但实验结果显示,屏幕上出现自控能力强的朋友名字的被测试者成绩更好。这说明在人的潜意识里,社会影响也能改变被测试者的自控能力。
后面的两个实验跟前面的类似,也都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我们可以看到,自控力是传染的,比如当你想要减肥的时候,是不是特别希望找到一个所谓意志坚强的同伴一起减肥,相互督促和提醒呢?
我们可以看到,自控力的前提是要设定目标,无论是减肥饮食计划,还是工作上要达成的某种结果,还是有计划地理财,有了目标才可能做出改变。
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研究为教育孩子提供了一些启示:当父母指责孩子做某件事情不专心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在旁边做一些不恰当的事情,从而影响了孩子。
当然,成功做到自控,首先要明白为什么失控,从而找到失控的陷阱。
所以,自知之明是自控力的基础,因为每个人都在以某种方式抵制外界干扰和诱惑,这不是个人的问题,而是具有普世性的现象。当我们屈从于外界干扰和诱惑,从而放纵无法控制自己,特别是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的时候,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状况的出现?
我们需要面对并挑选这个挑战,走进一段自控力之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