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碰见了好久没见的陈阿姨。拉着我,跟我聊了半天,主要是关于她的女儿。
前两天,女儿摔了一跤,把眉峰上面磕了一道口子,打电话过来,哭得稀里哗啦。
见女儿这样,陈阿姨的心都碎了,两人在电话里一把鼻涕一把泪,女儿说要去医院要花不少钱,陈阿姨说要多少,女儿说先打五千,陈阿姨立马答应,马上打马上打……
陈阿姨是个老师,先生是个教授。对女儿自然是从小严格要求,一路走来都是那么的优秀。本科毕业后,女儿选择了留学澳大利亚。
至此,陈阿姨的生活就围绕在跟女儿打钱的事情上。每次打钱的时候,陈阿姨避免不了一顿质问和责备,但是最终还是如了女儿的愿。
现在女儿已经毕业了,在等待拿绿卡,关于回国还是不回国,是个鸡肋问题。就在陈阿姨还在质问,毕业了,应该是女儿给她钱花,而不是依然给女儿生活费的时候,女儿摔了一跤把眉毛磕破了。
说到这里的时候,陈阿姨把手机里面的照片翻给我看。确实,眉峰上面有一条两三厘米的口子,还有点深。陈阿姨这几天都在为女儿担忧,怕留疤,怕影响容貌,让女儿后面去做美容,叮嘱女儿把刘海留着,遮一下……
陈阿姨说,之前怪女儿总是找她要钱,现在看见女儿孤零零的一个人在那么远的地方,默默的一个人承受那么多,忽然发现原来女儿健健康康才是最重要的,钱都是身外之物。
吵吵闹闹再多次,母亲始终是母亲,孩子永远是软肋,千错万错,只要受一丁点伤痛,瞬间可以瓦解母亲最坚固的心理防线。
其实,她女儿并不知道。陈阿姨和先生,一辈子贡献给了学校,可是并不是属于很富裕的家庭。女儿出国,已经花光了六十多万的积蓄,出国两年生活费和开销又是十多万,而这是陈阿姨东挪西凑的。
所以,每次女儿说要打钱了,陈阿姨就难免一顿批评教育。但是,从来不跟女儿提,借钱供她出国的事。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父母。总是抱着一副再苦却不能苦孩子的心态,小心翼翼地维持着已然千疮百孔的生活,却不让孩子为知晓半分。
不知从何时开始,社会已经形成了这种风气。父母省吃俭用,用辛辛苦苦的血汗钱,给孩子物质上的最大满足。但是很多时候,换来却是孩子一句别人都比我的好……殊不知,父母已经捉襟见肘,能给的,已经是尽了全力。
一味地追求物质给予的同时,却忽视了精神的给予。“再苦不能苦孩子”,后面还有一句,“再穷不能穷教育”,这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提出来的。
在那个年代,都是指教育,不能让孩子不去上学,像上一辈人那样去吃苦,再没有钱也要让孩子接受基本的教育。
不能苦孩子并不是超负荷的去满足孩子的无理和攀比要求,旨在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理;不能穷教育并不是花费高昂的培训费,报各种一对一的培训班,给孩子教育进入一个误区。
社会在发展,但是我们不能盲目的望文生义。如果仅仅只是从字面来理解,那也就违背了总理的初衷。
总之,树立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才是每个家长值得深思的责任,对于孩子的成长,精神的给予远比物质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