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鹅,纯洁、纤弱、娇羞,还有偶尔的受到惊吓似的慌张。
黑天鹅,狂野、放纵、自我,带着掠夺与侵犯的毫不遮掩的欲望。
如果用它们比拟作人,代表的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特性,是极为鲜明的白与黑、善与恶的区别。
但是,作为最高级最复杂的生命,人,所具有的人性,从来就不是简简单单的非黑即白,非善即恶。
就好像你站在两面镜子的中间,你在面对的镜子里看到一张纯善明亮的脸,猛一回头,背后那面镜子映照的竟然是你黑色的暗影,连你自己都吓得浑身一震的暗影。
美国电影《黑天鹅》,一部非常经典的心理剧和惊悚片,讲述一个人精神层面的双面性。当白天鹅所代表的“纯洁”从一个女孩的躯体里挣脱束缚时,黑天鹅所代表的“邪恶”随之丰满了羽翼,振翅而生。

《黑天鹅》的故事并不复杂。芭蕾舞团即将上演新排的“天鹅湖”,担纲主角多年的演员因为已经过了黄金年龄,必然被淘汰。在一大批年轻女演员中,谁将成为新的“天鹅皇后”?
妮娜是一个对艺术无比痴迷的舞者,她的生活除了芭蕾还是芭蕾,没有朋友,没有爱情,没有性。她踮起脚尖,飞快旋转,轻盈跳跃,为了每一个动作的完美无瑕,她的脚趾甲撕扯断裂,她忍受痛,也享受痛。
托马斯对妮娜说,你表演白天鹅已经无可挑剔,然而我要的“天鹅皇后”,她不仅是白天鹅,她同时也是黑天鹅。什么是完美?完美不只是“控制”,完美还包含“放手”。
妮娜一直活在“控制”里。生活中,她与单身母亲相依为命,在伟大而自私的母爱里,早已成年的妮娜是一种怯弱而禁欲的形象(不得不说,父母对孩子的过度保护有时候是一种灾难)。艺术上,她一丝不苟,严苛到自虐,她要把舞台上的表现掌控在最好的标准。
“天鹅皇后”的桂冠最终戴在了妮娜头上。这个白天鹅似的女孩,如何在舞台上以转身的速度把自己切换成黑天鹅?把公主似的清纯羞涩切换成邪恶与淫荡?

在芭蕾舞者的眼里,“天鹅皇后”就是艺术生命的完美。在追逐完美的路上,有竞争,有嫉妒,有手段,有伤人和自伤。当一个人在这条路上越来越疯狂时,他距离邪恶也越来越近了。
这也许是一个让人嗤之以鼻的谬论。
但是,谁敢否认,当过度追逐名利的时候,人往往潜移默化地滋生隐秘的念头,发生阴暗的蜕变。白与黑,到底哪一个才是最原始的本我?
舞台上,妮娜的“白天鹅”像一个天使,纯洁的形象、优雅的舞步,为她赢来肃然的仰慕;然而,当她黑色的眼妆飞入云鬓,黑色的羽翼在身体的飞旋中升腾起欲望,双翅带着诱惑轰然展开时,所有观众站起身来,掌声雷动。
莫非,在绝大多数人的潜意识里,他们接受甚或向往着某些有毒的诱惑?明知有毒,一半望而却步,一半跃跃欲试。这是怪不得他们的,毕竟诱惑的本身就是一种美,如果不美,又怎能具备诱惑的力量?
妮娜在舞台上把“纯洁”与“邪恶”完美地合体。这个一直被束缚在白天鹅身体里的姑娘,如何能分裂出黑天鹅的杀伤力?

完美不只是“控制”,完美还包含“放手”。这句话意味深长。
对于自己被束缚被控制的状态,在成为“天鹅皇后”之前,妮娜没有太强烈的抗争意识。在成为“天鹅皇后”之后,她被无形的力推动着,一次次在现实与幻觉的纠缠中挣扎。
这个可怜的姑娘,从胆怯到迷茫,从焦虑到疯狂,她要打破来自母亲的、来自对手的“控制”,而最关键的障碍,其实是她自己对自我的“控制”。她要放下言听计从、循规蹈矩所带来的思想的禁锢,她要放开一直保持的禁欲的形象。
当妮娜在幻觉中刺杀了假想敌,就全部完成了一个掠夺者、入侵者、占有者的蜕变。
她是一只脆弱惊惶的白天鹅!她更是一只以魅惑之色惊艳四座的黑天鹅!

《黑天鹅》是一部关于双重人格的电影。白天鹅在芭蕾舞台上裂变出与之迥然不同的黑天鹅形象,这是对现实中隐性人格的暴露,因为只有在现实中分裂不同人格,才能完成舞台上两种极端角色的塑造。
弗洛伊德说,如果一个人的自我状态无法很好的掌控,或者被本我进行长期压制,那么他就很容易以失去自我的形式进行释放,这样就会分裂出多种由自身主导的人格。
这些心理学理论太深奥。但我愿意相信的一点是,作为高级而复杂的生物,一个人的性情特质等等等等,都不会是磁带的单面,单曲的循环。
对于《黑天鹅》,我还想无事找事提出的问题是,在压抑与制约状态下成长起来的女孩妮娜,她更愿意做白天鹅,还是黑天鹅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