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湾散记

作者: 秋阳杲杲121 | 来源:发表于2024-03-04 17:31 被阅读0次
         举目远眺是蔚蓝的高天,环顾四周是怡人的风景。蕴含着苍翠和生机的大片丛林,蓝灰、起伏的远山;湛清、宽广的丹江、淇河;古色古香的游客中心建筑……
    
        新年后孟春时分,我应多年来热心于高湾文旅发展的老城教师,《大河之南,玉峰蕴秀》主编李玉峰先生邀请,到我故乡寺湾镇的高湾村,同两位来自淅川的美女教师,为游客中心制作一批石头画。阳光明媚的上午,我走进高湾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初春的画卷。
    
        在新农村建设和范蠡故里旅游开发的春风吹拂下,原来作为县级贫困村的高湾村,如今已进入快速发展车道。“运十高速”公路、209国道贯穿其中,一系列便民工程,使范蠡故里、文化广场、游客中心、老君洞、古渡口、观景台、三户城公园、淇河滩、丹江河滩等旅游资源开发初具规模。去年冬,范蠡文化节寺湾分会场在这里举办,大大提升了高湾知名度。如今这新的一年,“高颜值的范蠡文化之村”的建设新画卷,将从何处起笔?
    
        跨大桥、行公路、穿村道、走河滩、登山坡、进园区、访村庄,向高湾人寻答案,老一辈人总会从50多年前讲起:
    
          ——1963年,村支书杨兴章带领民众兴修水利,建起了引水灌渠;1969年,杨兴吉支书带领群众修建小钢磨、加工面粉;1970年,黄光武支书带领群众兴建高湾村学校、电力设施、林场、果园、养殖牲畜;杨清川支书带领大家修建“淅-荆”公路。1987年修建淇河大桥;1988年砂金矿开始招工、采金,建尚台电站;1991年种植胡桑千亩,养蚕创收;2018年,范蠡故里三户遗址的发现,争取到县旅游示范村,开始打造美丽乡村……
    
       淅川县委政府寄予高湾建设高素质高颜值商圣文化圣地殷切嘱托,在寺湾镇党委政府谋划、部署及仁人志士的推动下,将丹淇交汇的范蠡故里高湾村,建设成为寺湾文化旅游名片,依托旅游带动发展,使高湾成为寺湾经济文化建设的排头兵已成为全镇共识。去年夏天,县作协就宣传弘扬范蠡精神,特从溯源商圣文化历史的角度,组织了一次采风活动,对高湾文化资源进行发掘研讨。
    
       如今,距提出开发范蠡旅游村设想三年时间过去了,丹江河波浪依旧,高湾村已旧貌换新颜。
    
        昔日的默默无闻的贫穷小村,如今已逐渐成为拥抱丹江、淇河,扬名全国的文化名地,“村、河、景、城、人”相融共生。一群以高湾文化人为主力的乡土作家经过大量调查,访问,出版了《范蠡故里高湾村》一书,记录了高湾村的蝶变,描绘了高湾发展的宏伟蓝图。该书主编,我的恩师高应举先生深情地说:“我们有国家各条战线的精英做支持,我们有后辈人才力量做后盾,我们高湾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怀下、信心百倍、阔步向前。一定能把我村打造成一个美丽富裕、生态宜居的可爱家乡。”
        高湾村地处伏牛山怀抱,坐落在淇河与丹江河的交汇处。“村在水边,水在村边”,高湾是一座典型的临水村庄,下临河流,但地势较高。从中国传统文化上讲,河流转弯处,往往凝聚着巨大的能量,所以这里能诞生像范蠡这样的历史巨人、留下老君、计然这样的先贤至圣的履印,也应是理所当然的事。站在高处俯瞰,淇河、丹江两湾碧水,如同两条长长的绿丝带旋绕高湾村外围。水波荡漾,白鹭翩飞。南水北调工程实施以来,加强了环境保护和治理,这两条河变得更加清洁美丽,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意识深入人心。
        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五行中也有“水生金”之说。所以讲高湾得天独厚的优势,须从交汇高湾的两条大河说起。其一是淇河,全长150公里,流域面积达1501平方公里。在老君洞附近汇入丹江河,是丹江的其中一条支流。丹江发源于秦岭,从陕西商洛远道而来,在历史上曾是重要的漕运航道,白天百舸争流,商船竞发,入夜后渔船灯火闪烁。但由于后来陆路交通的发展而走向衰落。30多年前,人们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筑堤围河,建水电站,向河要地,使丹江河从大河变成小流,水域面积大幅度缩减。到上世纪80年代,丹江、淇河两岸十万居民的生活污水,以及工厂的废水,直接排放入河中,导致水质恶化。河水变黑,泛出臭味。污水横流、鱼虾绝迹。21世纪以来,随着南水北调国家战略工程的实施,治理和保护丹江、淇河水源的系列措施强力推进。依法治水,为改善水质祛除“病根”:从源头提升河游流域水质,在环河周边关停、搬迁多家污染企业;退耕还林,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厂;进行污水管道改造,清淤筑岸,在治理中化害为利。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保驾护航。一系列强有力措施,既美化了河流环境,也让良好生态造福于民。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正是对山水环境的保护、珍爱,才有今天这一渠清水送京津!而因此产生的生态财富、绿色福祉,无比厚重。如今淇河、丹江水清岸绿、鸟翔鱼跃,河边人们的笑容也越来越灿烂。高湾要进一步发展,将这里打造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乡村。须从这两条河大作文章,进一步加强对丹江、淇河资源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还要加强土地、林木、滩涂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昔日的高湾,由于一些地方乱采滥伐,一些山坡变成了“疤瘌头”,河流沙滩因采金船的淘金 、随意采砂而滩底裸露,满目疮痍。如今,山上的“帽子”戴起来了。“既要种茶种果,也要抓好森林绿化。”高湾旅游发展,必须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建设,构建从山顶到大河的保护治理大格局,加强土地生态保护修复,绘就人与自然和谐画卷,大力保护沙、石、林等自然资源,让山更绿水更清。不仅保护树木,还要保护树林里的鸟类、昆虫、土壤等生态要素。”重构高湾河岸线,修复沙滩,建设优美河湾人居环境。锚定“水清滩净、岸绿湾美、鱼鸥翔集、人水和谐”的目标,让高湾真正、全面美丽起来。
    
       还有村落、公园的建设,也要本着打造“高素质的创业之村”,“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园林式景观,院落式的特色民居,都须进一步规划和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两河交汇不远处的郭湾村,本地老板杜仕勇先生,以一己之力,出资开发了一个方圆百亩的公园,种植茂林修竹,修建了两道关门,小庙,山间小路,水潭,石梯等,虽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但这种热爱家乡,造福人民的精神本身就是很值得钦佩的。发动民众齐心协力建设美好的家园才是真正改变现状强有力的保障。
    
       河风吹拂,千树摇曳。我在游客中心作画这三天,春天的影子尚不明晰,冬天的余威依然明显。除了一些常青树外,许多树是光秃秃的,但我已感受到林木枝头勃发的春天讯息。可以想象再过一个月,千树葳蕤,花繁叶茂,当人们行走在绿色海洋、处于鸟语花香的氛围中,万物和谐相生的景象定会让人印象深刻。
    
       在发展过程中,要创新发展思路。游客中心古式的建筑,屋顶上苫的茅草,就具有乡村个性。有远见,有创意的李玉峰老师,在‘游客中心“设立展览馆,除了展出淅川名家书画外,还专门展出数千件颇具特色的酒瓶,这无疑就是一个较好的创意,利用河滩里丰富的石头资源,在院里放置一些石头画,这都是相比其它景区的创新之举。第三天中午午餐时,李老师还提出了在游客中心的闲置土地上种植油菜的构想,说在春天能观赏金灿烂的油菜花,夏天又能收获油菜籽,观景与经济效益兼得。他还提出在林场养知了的设想,知了肉是纯天然的肉食,蝉蜕是稀缺的中药材。在别处已有养殖成功的先例。而且知了养殖又不太费功夫。这些都是颇有创造性的想法。关键得有镇村干部的全力配合支持。
        绘画工作进行的第三天下午,玉峰老师为了让两位来自淅川、首次到高湾的两位女教师休闲一下,进一步了解这里的风景,特地请我们游览了淇河、丹江沿岸的三户亭公园、范蠡广场、老君洞。在途中,与几位游客、村民不期而遇,还在河边见到了几位垂钓者。在春风的吹拂中,水鸟在河空之上斜斜地飞翔,水波荡漾的河面上,似有层层游鱼潜伏水中,偶有银鱼跃出水面……我们现场见证“村在水边,水在村边”的美好景象。其中一位老师领了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他见到这乡下的自然风光,不由得欢呼雀跃。我们大人则用手机拍摄、记录。丹江鱼是淅川有名的地域性特产之一,清洁无污,肉质鲜美。我忽然想到,如果利用这丹江河的水源,在这里建鱼塘,并鼓励农户建设农家乐,岂不也是一大特色和富民创收项目?乡村就要积极开发自已的特色产业,不能盲目跟风城市,“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的创新思路很重要。纵观全国,生态保护,是一项世界性课题。人口、产业、资源、环境,生物多样性等难题,往往会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经济是硬道理,高湾村如何破题求解,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招商引资,增加经济投入,是所有人都应积极考虑的。
        “要想富,先修路。”改善交通条件,也应是改变高湾村封闭闭塞现状的课题。我这次到高湾,就感受到了这里道路狭窄,交通不太便利,如果要让更多的游客来此,推进对外交流,首先要实现道路通畅,建设一条便利范蠡文化传播的景观路。
         卓有见识的本地才俊高玉杰等老师,曾在《范蠡故里高湾村》一书中,对高湾村的旅游发展前景提出了一系列构想和前景展望。我由此想到,打造一个区域的文化品牌,靠的是文化先行。杭州西湖美景因苏轼的词、和《白蛇传》的民间传说而名扬天下;湖南岳阳楼因范仲淹的散文《岳阳楼记》、江西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古今闻名;之前人迹罕至的浙江温州仙岩的梅雨潭,因朱自清的散文《绿》而驰名全国;山西晋祠的难老泉更是被诸多文人吹捧出来的。所以建设景区要利用好当地人才资源,人文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软实力。商圣范蠡是个文化名片,由此会衍生的一系列社会效应。关键是如何正确开发、如何引进人才,多方面培养人才,重视教育,改造人们的精神面貌,树立正确价值观,是必须正视的问题。如建立”范蠡祠堂”、“范蠡书院”这样的文化设施,教育后代子孙们继承“商圣”精神,无疑也是一种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时光荏苒,高湾在蝶变。静静设想:若干年后的高湾村,在碧波荡漾的淇河、丹江河畔,居民、游客或散步健身,或观景拍照,乐在其中。山青,水绿,湾蓝,气爽。碧水银滩越建越美,金山银山越做越大。打造成一座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村。密林郁郁葱葱,茶园层层叠叠,清澈的溪流穿村而过。云雾深处的老君洞、范蠡祠堂弥散着古意和神化色彩……。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生活在高湾这座水边花园之村,人民定会幸福感满满。
        伴河而生、向河而荣的高湾村,在新时代勇立潮头,勇毅前行。必将从穷乡变成富壤,成为在寺湾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先行村,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绿富双赢,成为一座生机蓬勃的宜业宜居宜游之文化示范村。(依文献记载,高湾村现已更名为三户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湾散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nhfz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