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烂千阳》是卡勒德·胡塞尼即《追风筝的人》之后又一部广受好评的佳作。是一本描写家庭、女性、爱与希望的书。书中讲述了主人公玛丽雅姆和莱拉经历的年少时光,又带着各自痛苦经历先后嫁给同一个丈夫。她们在共同经历了由陌生到敞开心扉,最后如母女般成为彼此心中重要的人。主人公们曲折的经历让我们在痛苦、无奈、忍耐等情绪中难以释怀,也正是这些情绪的铺垫才让曲折中的希望与爱更加凸显,更加珍贵。
故事从玛丽雅姆开始。玛丽雅姆的父亲在当地拥有财富和地位。他有三个妻子和九个合法的孩子。玛丽雅姆的母亲本是父亲家中的佣人,与父亲偷情被发现之后被赶到古尔德曼村的泥屋里。“哈拉米”,私生子的意思,是玛丽雅姆存在于这个世界就已被贴上的标签。她的人生也因此备受歧视。母亲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她这就是她们的命运。像她们这样的人要懂得忍耐。她不允许玛丽雅姆离开这里,不允许她去上学。母亲认为这是对玛丽雅姆最好的保护。玛丽雅姆的父亲每周四会到泥屋来看她。在每周短暂的时光里她倾听父亲讲给她的故事,并被父亲讲述的泥屋以外的世界吸引着。这是玛丽雅姆最欢乐的时光。
时间过得很快,玛丽雅姆迎来了15岁生日。然而,这一天没有见到相约的父亲,没有等到期盼着的生日礼物。不甘心的玛丽雅姆忐忑而又满怀希望的找到父亲的家,敲开了门,却被告知父亲没在家中。绝强的姑娘不顾饥饿与寒冷在门外坐了一夜,只为等待父亲的归来。第二天清晨,父亲的司机叫醒她,并准备送她回去。玛丽雅姆借机冲进房子里,她看到了某扇窗户前一闪而过的熟悉的身影。她恍然大悟,拒绝自己的正是自己的父亲,父亲如此冷漠的转变,让这一夜的委屈瞬间爆发。伤心,痛苦随着泪水流出。此刻,她想起了母亲对她曾经的训诫。玛丽雅姆心怀对母亲的愧疚在司机的护送下返回泥屋。而在那里她看到是上吊自杀的母亲。
母亲被安葬后,玛丽雅姆来到了父亲的房子。这里的人们不承认她是家人。在他们看来,玛丽雅姆的存在就是耻辱。于是,他们很快为玛丽雅姆安排了新的人生,嫁人。
父亲的妻子们和父亲为玛丽雅姆选定了结婚对象。拉希德,一个结过婚,年长近20岁的失去妻子和儿子的鞋匠。现居住在遥远的喀布尔。很快拉希德来到这里迎娶玛丽雅姆,在婚约上签下名字后他们正式成为了夫妻。随后他们乘车前往喀布尔。随着车的前行,她将在这里生活15年的点滴都留了下来。
婚后的玛丽雅姆努力去适应全新的生活和环境。她完全成为家庭主妇,要像绝大多数的女人一样,出门需要穿上丈夫买给她的布卡,并要有丈夫陪同。这里的斋月结束后,她第一次尝到和其他人分享一种文化的甜蜜。第一次在节日的街道上,亲眼见到了她童年想象中的开斋节。以及第一次感受到一个小生命在自己身体里孕育的紧张与快乐。然而,幸福与幸运似乎都与这个女人无缘。在结婚后的六年里她先后7次流产。始终无法成为真正的母亲。甚至失去生育能力,彻底被丈夫嫌弃。沦为丈夫的附属品,发泄工具。丈夫对她肆意的指责,辱骂,嘲笑,甚至暴打。面对这一切,玛丽雅姆唯有忍受,就像当年母亲告诉她的那样。
故事的另一个女主人公莱拉,她的童年相比要快乐些。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莱拉的父亲是学校老师,母亲是家庭主妇。莱拉每天会去学校上学,她有亲密的小伙伴相伴,并一起分享欢乐与悲伤。
莱拉的父亲十分注重莱拉的教育,即便因战争而使得莱拉被迫退学,他也会亲自辅导莱拉。在父亲心中,莱拉的教育问题甚至比她嫁人更重要。他也给莱拉讲述某些地方依旧保有的古老传统和守旧思想。但是父亲并不认同这些。他认为,女人应该离开家,拥有和男人同等的权利,去上学,和男人们一起工作。他告诉莱拉,在喀布尔的大学里几乎三分之二是女生。她们学习医学,法律和工程学。他总是鼓励莱拉,要抓住这个好时代。
莱拉还拥有一位特别的朋友,塔里克。他是莱拉年少时的亲密朋友。尽管他有一条假腿,但在有人欺负莱拉时,他一定会挺身而出。随着年龄的增长,两颗懵懂的心也慢慢靠向彼此,他们就这样由密友成为了恋人。而战争的愈演愈烈,使得往日热闹的街道变得冷清。周围的邻居陆续离开喀布尔。塔里克和家人最终也决定离开。在临走前,塔里克向莱拉求婚,他希望莱拉和自己一起离开。但莱拉拒绝了,她没有办法离开自己的父母。实际上,莱拉的父亲曾想过要说服自己的老婆带着莱拉一起离开这里,并憧憬去其他国度生活。然而,母亲执意留在这里,因为两个儿子为战争而牺牲在这里。她要亲眼看到阿富汗战争胜利,她希望让死去的两个儿子亲眼看到这一天。于是,这个离开的想法也一次次的被放弃。直到有一天,子弹差点射中他们唯一的女儿莱拉。他们终于下定决心带着莱拉离开这里。莱拉的内心无比开心,因为他们即将去的地方有塔里克,她爱着的男孩。
就在莱拉和家人收拾行李准备离开的那一天,一枚射偏的炮弹,却不偏不倚的射中了她们的房子,莱拉的父母不幸被炸死了。幸运的莱拉受了皮外伤,被人从废墟里救了出来,而救她的人正是玛丽雅姆和她的丈夫拉希德。获救的莱拉一直由他们夫妇照顾,伤口的疼痛和内心的煎熬让无助的莱拉临近崩溃的边缘。一个陌生人的口信却差点将她彻底击垮,那人说自己因病住院,恰巧和被爆弹炸伤的塔里克住在同一病房。他们在一起聊天时,塔里克曾拜托他来这里找莱拉,并请他转告自己对莱拉的思念,而塔里克后因伤势太重死了。对于莱拉来说这个消息无疑是重锤。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一幕竟是拉希德为了能娶到她而编造的谎言。拉希德想娶莱拉的心思玛丽雅姆早已看出,她按照丈夫的要求去询问莱拉的意愿。出乎意料的是莱拉很快答应了,并且希望可以尽快完成婚礼。因为她已经怀了塔里克的孩子,她要保留住这世上与她唯一血脉相连的希望。就这样14岁的莱拉也嫁给了拉希德。两个女人的命运从此交织在了一起。
在玛丽雅姆的心里,她认为莱拉的做法是在抢夺自己丈夫。她很排斥莱拉,她告诉莱拉自己不会按照丈夫要求去照顾她。同在一个屋檐下,无助的莱拉小心翼翼的迎合她,她和玛丽雅姆一起分担着家务。她们之间的气氛充满了尴尬和紧张。
不久莱拉的第一个孩子出生了,是个女孩。拉希德严重的重男轻女思想使他急切希望再有一个男孩。因此他和莱拉之间的争吵越来越多。一天晚上,他们又吵起来。原本这些与玛丽雅姆没什么关系。拉希德却跑下楼,挥舞着拳头走向玛丽雅姆,他认为是玛丽雅姆在中间挑唆造成的。被吓懵的玛丽雅姆就呆呆的站在那里。这时,莱拉突然间抓住了拉希德挥起的拳头,挡在玛丽雅姆前面,并央求他不要打她。最后莱拉只有做出妥协,和拉希德回到房间。玛丽雅姆也因此逃过了这次挨打。当天晚上,醒来的玛丽雅姆在客厅的地板上碰到了正在熟睡的莱拉母女。醒着的女婴不停地冲着玛丽雅姆笑,并用手去勾住她的手指。为了哄女婴入睡,她就这样被女婴抓住手指,直到女婴再次熟睡才离开。
几天后,莱拉在放屋门口发现了新的,适合女孩子穿的婴儿服。晚上她来到厨房,向正在忙碌的玛丽雅姆致谢。莱拉也第一次认真地观察着玛丽雅姆的脸。她发现这已经不再是充满敌意的面孔。慢慢的她们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温度,她们会一起做家务,照顾孩子,一起在院子里分享三杯茶。简单的眼神交流中充满了坦诚和信任。她们对彼此袒露心声,玛丽雅姆将自己曾在泥屋生活的故事讲给莱拉听。莱拉也将女儿的身世和自己的逃跑计划告诉了她。并希望玛丽雅姆可以和自己一起离开这里。而这几个月的相处让玛丽雅姆的内心也悄悄发生了变化。她愿意离开这里。她想,也许会有较好的岁月在等着她。
然而,出逃计划失败了。当时的伊斯兰教法要求,妇女需要蒙面,并且必须要在男性亲属的陪同下才能出远门。于是他们找到一位男士,并希望可以得倒他的帮助,男士爽快的答应了,并帮她们买了车票。然而就在上车的时候,他却向车前的士兵举报了她们。她们被带走进行盘问,最终被士兵押送回家。拉希德从士兵那里得知了事情的经过。愤怒的他让玛丽雅姆留在楼下等他。之后将莱拉和孩子推上楼梯。在房间里拳头、鞋尖重重落到她的身上。女婴被高高举起扔到了床上。一顿暴打之后房门被重重锁上。接着楼下的殴打开始了,被打的遍体鳞伤的玛丽雅姆被关在了炙热的工棚里。禁食禁水,让莱拉的女儿的生命处在危险的边缘,她不得不一次次请求拉希德的原谅,做出各种妥协。只为可以给她的女儿要来一杯牛奶救命。最后拉希德放了她们,但也放出狠话,再有一次绝不饶恕。两个女人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生活中。
战争局势日趋严峻,统治者将男女区分到不同医院就诊,并且将更多的医疗物资分配给接受男性患者的医院。在莱拉即将生产的当日,她们来到医院,那里挤满了病患。玛丽雅姆望着痛苦的莱拉,允诺一定会让她看上医生。此时的玛丽雅姆不再是那个忍受丈夫家暴,无助的小女人。她勇敢的冲上前,挤入排队的人群,将别人恶意挥向她的手肘和手,毫不客气的推开。别人嘘她,她也会嘘回去。为了能挤到前面,她会伸手去抓挡在前面的人的脖子、手臂和头发。她要让莱拉看上医生。因为她是莱拉的母亲!
终于看上医生的莱拉却因胎位问题需要手术。然而,药品的短缺迫使莱拉只能在无麻醉的情况下手术。为母则刚,莱拉毅然接受,并强忍剧痛诞下一个男婴。
战争,炮火让越来越多的人家破人亡,民不聊生。拉希德作为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也失去了工作。饥饿慢慢成为家里的主要危机。玛丽雅姆看见消瘦和营养不良的莱拉及孩子们,她拨通了电话试图向多年未联系的父亲求助。然而他的父亲已于1987年去世了。
饥饿的窘境使得他们最终将大女儿阿茲莎送到了恤孤院。莱拉和玛丽雅姆会在拉希德的陪同下去那里看望阿兹莎。某天莱拉和玛丽雅姆带着儿子探望女儿回来,在家门口见到了一个曾经熟悉的身影。他是塔里克。
塔里克来到了莱拉的家,他们互相讲述这些年的经历。更重要的是莱拉告诉了塔里克他们的女儿阿兹莎的事情。
傍晚,拉希德从儿子口中知得知塔里克来这里的事情。莱拉抱怨拉希德欺骗自己塔里克已死亡的事情。拉希德承认这是自己设计的骗局。他也揭穿了阿茲莎非他亲生的事实。气氛中充斥着愤怒与不安。拉希德的表情越来越沉重,他将儿子带到楼上的房间里。迈着沉重的步伐走下楼,在她俩还没来得及反应,皮带已经狠狠地打在莱拉的身上。一旁的玛丽雅姆不断央求拉希德停下来,却无济于事。莱拉脸色发紫,几乎丧失了反抗能力。此时,玛丽雅姆似乎意识到了更加凶险的可能性。她迅速举起铁锹砸在拉希德的太阳穴上。她知道,这次她们必须抵抗到底才会有活路。于是玛丽雅姆再一次举起铁锹,用尽全力砸向拉希德,就这样结束了他的生命。她们处理好拉希德的尸体。玛丽雅姆让莱拉带着孩子们和塔里克离开这里,去开启全新的生活。莱拉哭泣着恳请玛丽雅姆同她们一起离开。但玛丽雅姆说只有她留下,莱拉他们才能安全离开。
送走了莱拉和孩子们,玛丽雅姆接受了法律的审判。相比27年前的无奈,此刻在判决书上签下的是她为自己的人生做出的选择。在行刑前,她回想着一生的经历,她因出生被人鄙视,被不公平的对待。而此时即将离开这个世界,她的心中却是温暖的。她遇到了值得付出爱的莱拉和她的孩子们,她们也给予她温暖,爱与尊重。她是她们心中重要的人。她终将以朋友,母亲的身份离开。
莱拉和塔里克带着孩子们离开喀布尔后来到了穆里,在这里他们过着相对宁静的生活。然而,喀布尔终究是莱拉牵绊的地方。在他们离开的这些年,家乡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女人们重新获得了一些权利和自由。她希望为家乡做出自己的贡献,她希望成为那里变化的见证者之一,她希望通过她的眼睛,让她已故的家人们看到战争结束之后不断变化的喀布尔。更重要的是,她的心中始终有一个让她牵挂的人,玛丽雅姆!
于是莱拉和家人回到了喀布尔,找到了当年和玛丽雅姆熟识的毛拉的家,并在毛拉儿子的带领下来到了玛丽雅姆曾经生活了15年的泥屋。莱拉走进泥屋,坐在里面,看着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她想象着玛丽雅姆在这里生活的15年,试图让自己再一次靠近她。之后莱拉走出泥屋,她对着泥屋含泪向玛丽雅姆道别。
后来,莱拉和塔里克重建了恤孤院。她与爱人,孩子们相伴,一起感受着这里的变化,并努力传递希望。她相信这也是玛丽雅姆希望看到的。
这就是她们的故事,这些只是千千万万阿富汗家庭的缩影。在她们的故事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传统守旧思想下妇女们的生活和地位。更看到了突破守旧思想,争取妇女平等自由的不易。但无论多么困难,她们依旧会心怀希望,期盼女性的自由与平等。她们相信这份希望是温暖的,充满光明的。就像那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