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给人力量的文字哲思想法
穷世界以究竟与尾记(第十篇)

穷世界以究竟与尾记(第十篇)

作者: 贾博特 | 来源:发表于2019-08-26 21:21 被阅读3次

    穷世界以究竟

    大自然优胜劣汰,阴阳相错,看似无情,实则在生物的进化当中仍旧巧妙地偏向一点点,于是情出现了。这个情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在母体当中,母亲源于本能的爱,以及胚胎里的温暖舒适造就。因此,所有历史变迁到最后,就是这一点点的情造出了一个越来越美好的世道。正是这一点点的偏向,造成了于人类而言,30年会有一次变化;于民族而言,60年一变;于物种各文明而言,600年改变一次形势;1200年,意识形态与外在环境彻底转变。

    这世界上所有的创造都只是对这世界一部分的发现,并擅自给它们起了个名字来区分而已。所以我们若要看见世界的全部,就得把这些认知上的碎片拼成一个整体。那怎么拼成整体呢?把它们视作为同时存在的一个整体。浑然一体而浑浑然不知其然。

    这或许是多数人眼中的无用之书,因为通书所言并非达成解决人生苦难的方法,而仅仅是一种可能,我说智慧,并非要读者崇尚智慧,而是在智慧当中去选择是否要跟从书中所言的智慧去践行。怎么做到书中所讲,问这个问题的对象不是我这个作者,而是看这本书的人,我只是把路铺开,如何走、走哪条交由读者的才智自行创造。

    我之所言仅仅是众多道路中的一条,它不比其他道路繁华,也不比其他道路简陋,以为启蒙。

    世界的本质

    “我们为爱而活”,我们会爱上带来美好感受的关系、带来美好感受的经历、带来美好的产品,所以美好是人心所向。美好是人们愿意为之付出生命去守护的东西,为了让美好的事物继续存在,我们选择去奋斗、去歌颂创作、去感动、去贡献,一切的一切,都围绕着“美好”这一本质而延伸,所有的存在,开始的起点都是美好。世界的本质是美好,我们的心认可美好、向往美好,每当偏离这一本质,悲剧就会开始,悲剧引出了更多悲剧。我们挣扎、孤愤,不是为了伤害,而是为了回到美好、回到爱中。

    我们看到的人性其实只是自己。而我们之所以会认为人性是黑暗的,是因为我们并不爱这个自己。不然,我们称它为黑暗与称之为光明又有何不同呢?我们不能不爱自己,于是我们厌恶自己,而这样会让自己陷入痛苦,于是我们让自己接受黑暗,变成黑暗。但是,你有选择,选择爱上自己,选择让黑暗与光明重归于一。

    人性的表面是何只取决于我们对自己的定义。

    生其美也,得其心也

    我们的内在与外在是镜像关系,达成的方法相反却相互投射。我们要怎么做到,对外在而言,是统筹谋划,采取行动,但是对于内在,不需要思考而能够直接做到、我们可以直接在“那里”:不用知道那是啥,我们就是那个啥——随心所欲而放松安然地做到就是内在的法门,与外在的方法相反。即便这很难理解,但是头脑中的试图理解却是造成不理解的原因,正如当我们用怎么做到的逻辑、怎么理解的逻辑来探寻内在,内在始终不得见。对于聪明的人,真相始终无法探寻;然而对于单纯的人,真相一直都在眼前,一眼明了,那是因为真相本身就无处不在。当现实出现的时候,请不要使用逻辑,而是一种语言中被叫做“心眼”的能力,它是我们天生的感知力、天生对世界的理解力——因天生拥有,故众人有之、众人可得;因天生有之,故可知天生万物、天生所有。当我们感知到真相在周身的运行而自然参悟,我们自然就可以理解了,从逻辑上、从身体上、从智慧上。真实的真相的明了,是可以瞬间知道的,因为我们已经看着它们运作一辈子了,我们就是它。是的,我们就是它,真相既是我的运行法则,也是这个世界的运行法则,同时是物理化学、乃至宇宙虚空的运行法则。唯一需要做的,是我们转变思维,把头脑中的“怎么可能”、“做不到的”、“我不行”的自我否定通过觉察到它们的存在而让其回归自我——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不再用语言逻辑来分离出内在,让其回归我们出生时的状态、一个灵动单纯的自己。你知道我们小时候为什么被说可爱吗?是因为孩子是我们每一个人原本的状态,我们人身上每一个细胞、每一份DNA(基因、脱氧核糖核酸)当中都记得自己那时的状态,因为这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啊,这是全身最舒服的状态,所以我们的身体记得、心灵记得、意识里记得。所以,当我们看向刚出生的孩子,我们感应到了曾经的自己、那个一直等着被找到的自己、我们心底里想要回归、成为的自己:“哇,好可爱呀!”,我们如是说......回到本来的样子,自然洞察出天的旋律。天行有常。常,是一种态势,我们古人把对“常”的理解用在了兵法上:“兵无常形”和对大自然的理解上“水无常势”上面。

    想要知道天下万物、我们除了用天生的能力去感悟,还有什么可能能够让我们知道吗?想要知道人事轨迹,我们除了用人与人的了解、我们对自己的了解、自己的体验来知道,还有什么可能能够让我们通达人间人世人事的方式吗?

    内在与外在的连接是:“外在是内在的镜子”

    对他人的相信来源于对自己的相信。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美好的,他人同时美好而我们满足欢喜、热心喜爱;我们是善良的,他人同时善良而我们轻松自在;我们是完美的,他人同时完美而我们接纳彼此。那我们是邪恶的呢?那他人同时邪恶而我们活得杯弓蛇影;我们是丑陋的,那他人同时丑陋而嫉恶如仇;我们是不完美的,那他人同时不完美而自卑怯懦。

    是故,自由美好无他,唯生其美也,得其心也。

    如果我们内在没有组成电脑的特质,那么电脑是无法发明出来的;世上所有已存和未来会存在的发明都是我们本身就已经有了创造的先决条件——一个本身就有的内在特质,而后在特定时间中被发明创造,成为了内在的外在显化。

    极致之美

    翅膀所给予的并非是飞翔的能力,而是让心可以飞翔的能力,让我们可以去往尽情想象的道路。

    在梦境当中,人生只是一段故事,别人的人生也好、自己的人生也罢,都感觉不出任何的意义,所以唯独跳出了故事,自己的人生才会变得有意义。

    故事,就是当事人在情景中不断演绎着自己的角色,并深陷其中的情绪与所需之事中不可自拔。梦境,我们有没有梦到过自己喜欢的梦境?因为喜爱,我们愿意沉浸其中的梦境过?如果没有,那么现实便是我们找到自己所喜爱梦境的一次机会。

    所谓极致之美,是否是对一件事物完全客观的欣赏态度,伴随着赏心悦目的体感追求?是否是好奇所引起的穷究竟之想,追随着时光的荏苒再看清空间的面目?是否是小至微毫,大至穹宇的的浩瀚天地?是否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本心清净?是否是“姹紫嫣红何似美,恍惚一刻在人间”的闹市喧哗?是也者;不是也者。

    独寒于世,遥看沧桑,梅花三弄,独点苍茫。梅花的生命里只经历了严冬和初春,严寒之后的一瞥春意便是它最后的记忆,记忆里,梅花是这么说的:“现实的意义就是找到一场自己所喜爱的梦境。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在冬天里独自绽放,因此得以看到品性里的坚韧让我们有着自己独特的灵魂。我们人生的主轴是一场凛凛冬日,因此,我们得以远远望着这世间,看到冬日里快乐的孩子运动中呼出的热气、戴着手套的孩子静静呆在路边堆雪人、欢快的孩子们扔着雪球,双手冻得通红、平安夜里父母陪伴孩子们温柔的眼神、街边卖火柴的小女孩看着橱窗里的激动与畏缩,在这里,我发现了人们内心的本质是渴望,渴望着爱与平和、以及身在其中的快乐。”

    爱与平和、以及身在其中的快乐,幸运的是,这份能力人所共有。

    相互交托于爱与平和、以及身在其中的快乐,人们相互发展、相互理解、相互懂得,用内心的力量构建出属于我们的社会。这样的社会美到了一种极致吧?

    极致之美,在于自然的生发,而没有任何的抗拒与不忿,这也就是为什么艺术品能如此吸引人的原因了。

    世界艺术的殿堂卢浮宫的排布就像是整个世界社会的缩影,所以说,一个在艺术上取得空前成就的民族将是美的发源地、世界的焦点与强盛的象征,也将是未来文明的先驱,而我们中国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将雕刻花纹作用于手工陶器之上的民族,我们的先祖写出过《山海经》(既是文学也是艺术)、泥塑过貔貅、龙、鹰、猛鸷、凤、凰,有过河图洛书,有过《尚书》、《诗经》(赏心悦目的文学谓之艺术),有过世界的奇迹兵马俑,有过素衣汉服和唐甬“唐三彩”,有过唐诗宋词、清明上河图,然而在唐宋之后,艺术的地位也日渐式衰了——从民间艺术慢慢上升到宫廷艺术,从才华横溢、灵感奇出的唐诗,渐渐演变成了格式分明的填词,艺术丧失了自由的天性,变为了枷锁的羽翼。艺术与人一样,若是没了自由,就没了灵魂、丧失了天性,只是他物的复制品。自由是灵魂,永远的灵魂。

    艺术,由此失了灵魂。

    艺术主内,具有感化人心,令人仰慕,心向往之的同化作用;商业主外,具有打开国门、平分资源,全球共荣共通的平化作用。艺术、商业的共同本质都是令我们心神向往、爱不释手,呈现出一种十分相似得自然生发的美丽。

    极致之美,莫不如“华灯初上,轻风细雨”;莫不如“辗转桥头,水上倩彩”;莫不如“心心念念,一牵一挂”;莫不如“清风徐徐,报有佳音”;莫不如,莫不如......是矣哉!

    关于出书人为什么会想要去咖啡馆写书

    我们希望自己的书能够为读者提供有意义的回忆与感受,能够让读者在书中发现生活、发现自己,同时我们希冀着这本书能够为人所知。于是,我们带着这份心情来到了咖啡馆:一个对外交流的平台,一个具有生活气息的地方,一个充满轻松自由的欢快场所,我们的意识塑造出了咖啡馆的模样。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外在是内在的镜子,我们的意识形塑了现实,这个世界不会出现全人类意识当中没有出现的创造、全人类的意识决定了人类全部的可能性。我们的内在与外在是镜像关系,对我们见到的现实逆向工程就会发现现实之所以成为现实的本质缘由。而这些本质则是人事物所有出现的起源,我们所有情感、所有创造、所有无法理解事物出现在世上的缘由。理解到本质,这个世界就不再有秘密。

    文章的起源

    一次次个人精神的浮现,一次次接近文章的本身,一次次看到过去的影子,并不断尝试与作品同在,而达成的浑然天成。当完笔时,我对自己说出:“我不过是把内心想的写出来罢了。”我想每一位作者在看到自己倾注心血的文章完笔时都会发出这样内心的呐喊吧?

    在写作时,每当遇到瓶颈,我就会去寻找最原始的灵感(the original inspiration),呈现出最真诚的情感,随着自己的单纯欲望而行动。文采是水的姿态,我们是杯子,文采便只能有杯子的形状和大小;我们是堤坝,文字便从一个堤坝涌向下一个堤坝;我们是无限,文采便没有了边界,它的流向也是肆意而无法预知的,但是我们知道的是,它会超过我们的预期,带给我们惊喜与全然的放松享受。在自然的状态当中,我们生活的同时就是在工作、在工作的时候就是生活,每次目标的达成都是自我的满足与欢喜。爱上自己的工作,就是源泉全部的秘密,就是极致的全部秘密,就是独一无二的全部秘密。无论工作性质为何,哪怕一份工作百般不如意,只要拥有了爱上的性质,作品就会改变它本来的性质而成为人类自我的展现。这份自我是何,则完全取决于我们对于自我的定位,如果我厌烦这样工作,工作报之以烦恼,并会以不断的挫折来提醒我们审视自身,只是我们往往忽视了这项联系而继续投身于烦恼当中,形成了一道轮回。对固定形式说“不!”,进入时空的流动性当中,进入自己的内心当中,在内心深处寻找最初始的灵感就是创作的起源。

    无念而无不在 一念即在此

    我们内在之所以不需要经过思考却可以直接在“那里”——一种我们想要让自己感到的情感、生命状态,是因为我们要“让”,一念起而得之。而之所以可以到,是因为我们本来就都可以到,这些是我们生而具有的智慧之本质。故而不出这一念,则可以无所不在。天道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道理。对于世界而言,我们是它的内在,所以大自然不用刻意去做什么,是因为它本来就可以无所不在。

    无为

    无为无不为。让所有的人事物因其所然地生发而不干扰,包括自己的意识、念头。在无不为的状态时无为,我们会看见世界的全部和它的演化就直接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其二是一种无念状态下的知行合一,无为中无不为。因任无为,这个世界没有巧合,所有的发生都在大自然的规律中演化,无念因为没有认知障碍,所有的“巧合”都会自然而然得被我们碰到。在这样的状态当中,我们不需要再做什么,自然演化自会成全。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跟随自然演化不刻意、不强迫做什么,顺应自然的意志,不把评判、对抗的意识带入外在。

    知行合一

    我们只会呼吁我们没有的东西,这是因为一件事物一旦被做到,就不会经常再挂在嘴边,慢慢得演变成常识了。想到与做到本来就是分离的,没有直接的关联。就像是我们想到了按时吃饭、健康睡眠或是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但有可能行动就是跟不上。其本来是分离的,让它们保持本来的状态,不要试着首先让意识去想到,就做到,因为“本来”的样子就是分离的,这是事实真相。正视真相,我们会发现事物的本质。拿知行合一来说,真正的顺序是先行而后知:所有真相先要去经验,而后自然被知道。而当我们想到时,这件事情已经在发生中。这里的发生不是我们在做,而是意识带着我们身体和自然的同声共鸣。

    医学之究竟

    为什么会出现疾病?所有疾病的病原体都是从一个细胞变异而来的,这里的细胞它本来都是某一生物体内的中性或良性细胞。所以生病的本质是某一细胞的变异与本身的细胞不兼容造成了免疫反应。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就像圣经中的魔鬼撒旦本身也是天使一样,病变细胞本身也是中性或良性的细胞。就是说,任何一个病变细胞都有进入人体后不被激活或被同化的可能性,只要这个病变细胞意识到这具身体不适合自身的增殖或者成为一个良性细胞会更适合存活。但是,被传染的病变细胞都具有一种很强的怨念,毕竟在上一具人体内的打压下被驱逐出来了,于是它到了另一具身体中会根据细胞的本能反应开始增殖,并带着之前的怨念持续对身体产生损害以防止再一次被排斥。

    现在请循其本,大家都是细胞,而从生物初始,并不存在对人体有害的细胞,不然人类早灭绝了,所以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让一个细胞变得对自己的宿主有害呢?我感觉是劳累、压力、与过激情绪,因为人体的自愈能力、免疫系统都是相当优秀、经过时间考验的,而我们的细胞为什么会变异?变异有两种可能,一种是为了更好得适应环境,被称为进化;一种是某一细胞被本体排斥而误发生的“抗拒反应”。

    而劳累、压力与痛苦完全符合这两种条件。因为长期的活动下的劳累和压力,我们要有更矫健的体质、更智慧的大脑;因为痛苦,我们的细胞开始自闭,活跃度降低并出现排斥的意识,因为人体的存在取决于我们想要活着,当我们没有活着的正向感觉,细胞就被同化而自我灭亡或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改变自身基因组,久之,随着痛苦的累积就产生了有害变异。在劳累和压力下,如果我们是快乐、享受的,那么激活出对自身有害的细胞的可能就很低,取决定作用的还是痛苦的态度;如果我们轻松愉悦、毫无压力、因任自然,简而言之就是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与身体心灵一同享受,那么有害细胞便不可能在自己体内生产出现。

    好,弄懂了细胞病变的真相后,我们回到现在去看待疾病,毕竟现在的生病原因大多变成了传染,上文是在讲怎么能让自己的体内不产出疾病。

    本来人类对于这些病变细胞,免疫系统是具有治愈能力的,因为它们本身也只是其中的一种细胞罢了,身体完全了解它的组成部分,所以要消除很简单。但是,被排斥出身体的细胞就像被扫地出门一样,它想要寻找到下一家来存活,于是只能变得更有毒性和伤害性,于是这一系列的变异细胞越来越强大,就形成了瘟疫,这一循环一直发生就变成了一场大规模的疫病。

    实际上,这恰恰说明了细胞本身的求生能力,并且的确能活下去的能力是具有的,无论是良性细胞还是有害细胞。只是,也有细胞不去激活自身活下去的能力,医学称为老化;也有细胞通过损害其他细胞来获得生存权,只是它不知道即便它能成功,最后还是会消亡的两败俱伤的结局———身为地狱之主必身在地狱。

    我认为,大自然与人类之间有一份相互做出的契约:当人类在自然规则中会死亡,人类的单纯意志远大于自然执行这一规则的意愿时,大自然会妥协于人类的意志。

    翻译过来就是人的意识对细胞状态的影响具有同化作用。当有害细胞感受到这份全身都散发的活力与激情时,它会有什么感觉?当全身的细胞都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和令人安心愉悦的状态时,有害细胞会怎么想?我们之前说过感受是所有生物之间一直在互相交流的一种语言,对于细胞来说,单纯的它更是如此,甚至更容易被影响。

    概括而言,就是人体的感冒等病症是由意识引起的,起因是我们的细胞在告诉我们身体的需要。

    而我们生病有时候不是被传染,是自己发展出的病变细胞,这怎么出现的呢?意识创造的。因为仔细想想,我们的身体怎么会害我们呢?只是他支撑不下去了才通过发炎、红肿、出痘、感冒来提醒我们注意身体啊。

    不治之症的本质也是因为身体对压力和不适而出现的细胞进化。然而,只要我们没有了伤害自己的意识,就不会主动生病。

    虽然这么说很难去相信,但是人类真的具有痊愈所有疾病的能力在自己身上,只要我们在基因序列上深入研究,就会发现与其去基因编辑,倒不如激发细胞自身的活性会取得更大的治愈效果。

    智慧之究竟

    智慧是一种每时每刻扩散出来的影响力,它能决定事物发展、也能预知事物发展,通过不阻碍、不设定来让智慧自发运用出最具效率的内在力量。智慧的激发第一步是感知到智慧的存在,将智慧作为自有生命的存在,逻辑无法预知未来,但是感知力若是与智慧结合就可以。这种状态“不言而辩,不道而道”,无论多少知识、经验、言谈都不能全其能、无论多少享有、付出、敛藏都不会枯竭,这是因为时刻与本质连接,内在光明啊。

    当感知力与智慧被熟悉后,我们可以将感知力按照我们的意愿扩散四周,时刻觉察到身边的发生而没有自我意识的干扰,将生命的潜能将至极限。这时外在所有事物的发生都将对我们没有坏处。

    我们与存在为一,而不用语言的诠释,心里透彻明亮宛如皎洁的月光。我们接受“自我”,从而把“我”和“你”和“他”和这世间的一切视之为一,既然是“一”了,哪里来的“我”呢?无我不在于没有我,因为当我们没有我时,仍旧执着在另一种“我”里。

    何谓智慧之究竟?智慧之究竟里就是本来什么都没有而能够无限产出无穷无尽的有,而即便如此却丝毫不会影响损害自身,带着自身散发而出的光明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

    有一片叶子他永远以枯萎的方式而存在 ,没有雨水的滋养也不会溃烂,没有人觉得它还活着。

    有一片叶子始终鲜活如刚冒出来的嫩芽,他费尽了力气想要脱离生死,没有人看见过他。

    天才的内心

    天才的内心什么都没有,所以保存着最原始的创造力。

    精神上的天才一向是笔下的斗争,天才没有自由,当一个人有了异于常人的才华,他的命运就不为他所控了。我们常说天才的内心世界是丰富的,然而纯真到一种极致是通往丰富的必经道路。我们能看到的是丰富、是才华,却鲜有人能看到那份纯净,因此,天才亦是孤独的。天才之间被上帝约束不得轻易相见,只是因为曾经路西法带领着一半的天使对抗上帝,而为上天所不容,剥夺了他们的自由权利。

    天才其实真的很简单,陪他说说话就足够了,他不需要太多的鲜花和礼物,因为这些在他的内心当中都有。在一个虚幻的世界当中建立真实感,并通过这份个人真实影响世界就是每一个天才的道路。

    万花筒,做起来很简单,里面却是七彩的——不不不,或许说浑然天成会更合适。

    天才其实真的很简单,只是一旦演变到行为,就显得很复杂了。然而,请看到他们内心的那份简单,正如我们每一个人一样——在什么都不做的时候才是我们的自我无限的展现。

    天才的渴望是纯粹、是简单,也是他们爱上的地方。

    天才不断用色彩填满空间,只是为了能够让他人一睹他们的内心世界。然而涂得越多,越表达不清,于是,造成了他们是一群很容易“自闭”的群体。

    茶道论

    茶树生于幽静,为日月所养,雨露所润,任人采摘而以香韵被泽众生,为宇宙象。茶与水之合一,犹人与天之初始,润于水中,法而行之,得玄天之无争,显大地之万化,记生灵之万有。夫茶,相应于人,知人之识也,以其无纳人以德,以其无法天地之形,包容乃茶之道,其本质之所在。大道简行,正因为茶很简单,净化、教化、转化于无形之中生发。天地守德,故生而愿之,笃而行之;天地崩毁,故张目惘之,慎德以行。茶显于内化,故可知未来之事,预不可知之事。牛乳冲之,不损其形;花果泡之,不改其志;茶包容万象,故可留其象,而无以摧之。清净本茶心,当下乃茶性,闻者顿醍醐,刹那是人间......

    健康智慧

    人人想要长生,秦始皇耗巨资以求长生不老药,到最后仍不免死于沙丘;唐朝时期甚至有五位皇帝接连死于丹药之上。回到主题,我们要怎样健康长寿?其实我们身边就有长生不老药,这就在我们的饮食里。大自然的秘密是自然生发,落叶成为了养料,雨水滋养着大地,树木生成氧气,云朵储藏水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大自然的生态系统是地球里最长寿的体系。人类可以从中学习到的是自然的饮食,饮食界里水果、蔬菜、肉食相辅相成,我们品尝美食的同时兼顾营养,平等划分,平衡肉食与素食和海鲜之间摄入的比例。那具体如何去划分呢?话说既然大自然给了我们这些食物,自然是让我们去吃的,大自然还很用心的用口味划分了它们的作用。酸味帮助消化、提升抵抗能力;甜味美化心情、滋养皮肤和身体机能;苦味解毒、清火,让我们在回甘中品味人生;辣味通过冒汗调节体温和味觉,感受大自然味道中的不同层次;咸味消菌下菜,增长体力;肉味增肌健体;海鲜补充骨骼,各有补益。我们的身体知道自己的需要,当它对某一食品表现出兴趣的时候,就说明它需要补充这一部分的食物。有人说:我特别喜欢甜食,但会变胖啊。我想说,你对甜食感兴趣是因为你的身体知道你不开心,有压力,需要甜食来调节情绪;又或者说我们的身体机能需要高热量的摄入来持续高压环境下的工作。所以说,活着很简单,听从身体的需要;但是快乐才是我们能够维持健康,活出想要人生的根本。我们的情绪之所以会影响健康,是因为我们生气的同时,心理上又在抵触、抗拒这个生气的我。

    在三天当中平衡每一种类食物的摄取,保持雨露均沾,满足人体对杂食不同的需要;九天一个循环就是大自然提供给我们人人都可持续生产的长生不老药。九天一个循环是源于身体对进食时间与习惯的记忆。

    问:我做事一直出错怎么办?

    因为我们本来就有一个内在状态让我们一直出错,所以如果我们差一点犯错,就要小心类似的错会再出现,因为我们既然有出错的倾向,就代表我们会导致出错的内在的状态已经出现。但当我们觉察到这样的状态而在行为上带有觉知,会大大减少再出错的概率,即便出错,我们可以立即知道出错缘由而调整行为方式,下一次不会再出现了,不是吗?觉知是什么?是感知到自身的运作状态与内在情绪。怎么做到?用心做到,从心上感受到感知力并扩散出感知力到整具身体和大自然当中,发现流动在手指当中风的作息、黄昏时小鸟的低鸣呼喊、水面不经意的水纹弯曲的倒影、我们眼睑闭合的瞬间……

    动静的究竟

    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在我明明想要一个安静的环境时,总有个人在我耳边唠叨,这个人可能是亲人、可能是爱人,也可能陌生人。

    有一个成语叫以静制动,我们把这个词转换一下———以动制静 。在以动制静的时候,可以给我们带来欲望的满足,也就是我们可以达成一笔交易,赚很多钱;或者情感宣泄很成功,感觉总算把心里话说出来了;我教育孩子,总算让他变乖了。以动制静,意味着一件事情的达成,然而如果用在了情感上,特别是想要亲近的关系上,就会造成感情上的分离。所以,有钱人往往不知道怎么处理关系,就是因为若是把这套行为方法用在了感情上 ,那在关系上一定会很僵硬,明明赚了很多钱,却没有转换成幸福。

    而以静制动,不管外在怎么变化,我都不动。以静制动可以让一件运行中的事物向你停下,然而他就会跑到别的地方去动,所以会造成外在事物向你分离。以静制动,意味着当下很舒适,然而一旦看向外在,就会发现,啊!一切都和我想的不一样,由此自我怀疑,在外在的创造中屡屡受挫。

    动与动在一起,就好比两个人或两家企业都要发展,所以动动合宜在目标一致,就能一起坐车向前疾驰而不互相伤害。时刻确认相互的目标,及时调整业务方向,其中一人若是由动入静,就要选择分离了。这趟旅程需要同样的马力和方向,动动相宜,就在于不断校准适当的距离;若是长久依存,则需要默契地同时由动入静。

    静静相宜,则是彼此在一起,在当下,没有纷扰,只有彼此,可以说是关系的最佳状态。因为这一刻,彼此的需要都能以另一方的存在直接满足,然而,如果距离太远,那就成为陌路人了。所以,手机这类看似缩短距离的科技,其本质是代替了“动”的存在。也就是说,静静相宜———关系的最佳状态既可以是互不相扰的陌路人,也可以是彼此相近的亲密关系,而手机的存在意义是拉远了彼此的距离,而在情感上又可以瞬间和彼此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静中有动,让内在距离变得更大,而没有外在距离的缩小。所以,其实谈感情并不适合用手机,除非是谈许多个感情。

    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是同时存在的,所以这里就不再细说。聊天是动,行为是静——静中有动;行为是动,聊天是静——动中有静。而这样子调配出动静各一半则是关系的最佳状态。然而,现实中如果专注于调配动和静的关系,会很累,也不实际,所以分歧会有,离开也会有。

    除非,我们在看到动静是如何运作之后,和自己在意的人选择不跟随动静变化,只是真心相待,互相理解包容,在行为上倾听感受、坦诚相待。用自然、任性、随意的方式输出需要,对方也同样能够用自然、任性、随意的方式输出需要,在争吵起来之后又能理解到对方的心意,重归于好,是每一段关系走向亲密、不分离、有童话故事般美好结局的唯一方式。

    在想一想,如果我们全人类都这样做会如何呢?

    这个世界没有“不可能”,除非你把他称为“不可能”。

    感受当中是自由意志、是奇迹。感受是自己一部分的存在,若是忽略了感受,就会造成内在的分离(否认了一部分的自己),内在分离会导致外在分离,于是关系之间总会有隔阂。生而为人,却看不到自己的完整,这就是如今没有教育到的生命与感受的部分。

    动静只是方法,归为“外在的表象”,在表象当中事情是没有止尽的;想要心安,只有回到内在本来的样子。

    如果,我们倾听自己内心的感受,你听听她会说我想要心安还是事情?

    对每一个生命而言:生命不经历便无法相信,不感受便无法知道。

    天行说

    人们不断创造意义的意识,反而是造成人们失去的原因。

    获得的原因则只是因为我们跟随了需要。

    你不需要跟随自己的需要,你只用创造意义,并满足这个意义(自己或他人创造的意义),这时候你就能获得任何你想要获得的事物。也就是说,你会发现你的需要自然被满足了。

    上帝原典

    所有经历过黑暗的人最终都会献身于光明。

    黑暗的唯一出路是爱。

    一个被我们称之为黑暗的存在与被我们称之为光明的存在本质上一模一样。实际上,当我们不偏向于光明与黑暗任何一边时就解脱了。

    我们所有的想要都会被自己满足,所有的想要都建立在意识的基础上。所有的个体意识由集体意识影响,被自己所决定。

    这个世界会完全回馈我们内在的渴望,只是由意识决定是否满足,由行动决定实体上的表现形式。

    人体内的快感分泌可以完全被意识控制,而不需要外界的刺激。同时不被刺激也是意识的决定。意识不仅存在于现在,还存在于所有时间中,意识和时间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同一个源代码)。

    人类会把错误推给别人,所以解脱的第一步是意识到没有错误存在。我们会说:“怎么可能?”是因为这个意识会让我们的大脑质疑自己的存在和价值。大脑不是你!除非我们把大脑当作了自己。这也就是个人真实之所在:我可以成为任何人,只要我把他当作自己。

    我是谁?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不是。我什么都不是……()

    认知暴力:

    把光明强加给黑暗一如把黑暗带入光明一样,任何偏向性的思维都是一种认知暴力。而“偏向性”、“暴力”这两个词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暴力,并会把这份暴力无意识地带给别人。这些只是事物的发展规律,而认知暴力首先从自己这里开始。

    在教育中、社会中,我们把高等设置在卑贱之上,把家长设置在孩子之上,把老板设置在员工之上。然而,人类的出现只是自然的一次巧合,每一个人都生来具有不同的特质,并没有高下之分。每一个人都在各尽其用,我们的生命只需要去经历,而不能也无须被教导。

    成长只是变得更不像人了的委婉说法。

    带着对立意识的语言是爱情的杀手。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毒药。

    所有的智能在人类出生时就已经达到了完整的水平。

    如今教育中没有教会感受和幸福的能力,在教的是赚钱的水平。如今物质金钱主导着人们的感受、压榨着人们快乐的欲望变为痛苦的卑微,所以当我们有了老婆孩子、有了地位金钱之后,发现还没有幸福起来。

    当劳动力之间可以直接互相转换、支持,市场上取消交易这一概念的时候,人们自然就能拥有幸福与快乐的能力,我们能够发现自己本自具有无限创造幸福与快乐的能力 。

    当我们幸福快乐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能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谁不愿意和如同家人一般的朋友一起工作呢?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人们拼命工作是为了幸福与快乐,我们幸福与快乐地工作就会为了他人的幸福与快乐去富有激情地努力。

    尾记:这整本书都是为了大家能够在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希望你们在在寻找本质的过程中,可以慢慢发现这本书中自己的声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穷世界以究竟与尾记(第十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hje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