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棍”的爱父母不懂

作者: 小花妈妈妈 | 来源:发表于2017-08-09 16:00 被阅读28次

    昨天晚上临睡觉的时候,小宝要找他的蓝棍(做手工的蓝色冰棍棍),我在窗户上帮他找到了两根,但是他说还少一根,而且突然就情绪失控了,哭闹着大喊“你给我找呀,去给我找呀”。我不喜欢他这样颐指气使的说话方式,于是严肃的跟他说“你的棍不见了,是你自己的责任。爸爸妈妈帮你找,你应该感谢,而不是哭闹。”

    小宝不听,情绪更加的激动和着急,我尝试着让他想办法。“想一想,自己刚才都去过哪里,我们挨个地方去找。”他说去了很多地方,我跟在他身后,我们找了床后后面、垫子下面、他的玩具房、书房,他坚持认为掉在了床底下,哭喊着让我挪床。我知道不可能,况且我也压根就搬不动那么重的床。我告诉他我挪不动,他开始扯床单……

    在他找蓝棍之前就放好了洗澡水,我着急让他去洗澡,宝爸今天也很疲惫,我们都有些失去了耐心。小宝的哭喊声让我们烦扰,甚至抓狂。可是我偏偏不愿意去共情他,理解他,因为当时的我还是有情绪。我不带一丝感情的说“愿意哭,你就哭吧,一会水凉了,你只能洗凉水澡了。”事实上,他确实哭的很厉害,行为上也纠结起来,既想找棍,又担心水凉了。犹豫着跑到卫生间,准备脱衣服的当口,又忽然回身要去找棍,我的心一下子软了。

    我把他抱在怀里,他很少拒绝我的拥抱,开始共情他的感受“找不到蓝棍你心里好着急,你很想让他们三个在一起,对吗?”他趴在我肩膀上抽泣着说是。我继续说“妈妈也好想帮你找到,心里也和你一样着急。我们找了书房、玩具房、窗台还有其他地方,或许它只是想和我们捉迷藏,等玩累了会自己出来的。”

    小宝说妈妈我不哭闹了,之后就安心的洗了澡。他躺在床上的时候,我们又说起了蓝棍,他问我神仙能变出来蓝棍吗?我说能啊。他问我是神仙吗?我说“如果妈妈是神仙就好了,那我现在就给你变一个蓝棍,不,变好多好多的蓝棍。”说着假装转动着手臂“变变变”,摊开手问他变出来了吗?他笑着说没有。然后悻悻的看着我,“要是我们家里有个神仙就好了。”

    我抱着他,使劲的摩擦他的后背,知道他心里还在惦记着蓝棍。就在我准备写这篇小文的时候,突然想起来,昨天他拿着三根蓝棍的时候曾经跟我说其中一根蓝棍是另外两根的孩子,另外两根是它的爸爸和妈妈。一切的情绪失控都得到了明示,小宝的善良像一根刺,戳穿了我的无知、自负、任性和假装的成年人的权威

    此刻回想着昨夜的情景,在我眼里的三根棍,无关紧要,哪怕是丢了也没关系。而对于小宝来说,那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是爸爸妈妈和孩子,一根蓝棍不见了,我不知道是爸爸、妈妈还是孩子不见了,但是对于他组建的那个小家庭来说,缺少了谁,都是重要的遗憾,就不完整了。

    孩子就是一个通灵性的存在,他感知的到自己的情绪,也比我们更好的共情和理解周围一切的情绪。曾经看《抱抱》时小猩猩找不到妈妈,他哭出了声。那昨夜的伤心,就如此,即使是一根没有生命的棍,他也能敏感、善良的体会一份失去的爱和不完整。

    早晨爸爸在收拾东西时在书桌下面发现了那根蓝棍,还给了小宝,他立刻开心的把三根棍放在一起,并且送回了笔筒里。那一刻他脸上的轻松,如释重负。


    整个早晨我都在回想着昨夜发生的事情,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回忆孩子的反应,发现又一次,自己做错了。“孩子永远是对的”这句话,曾经不相信,认为这是对孩子的纵容和放任,却每每在不愉快的经历之后发现它如真理一般在嘲笑我的自以为是和抗拒。我也终于在这一刻,向这句话妥协了。

    整个过程中,我做错了,也在育儿中有了新的和更深的认识:

    第一,不要在孩子闹情绪的时候教育孩子。

    在孩子情绪失控的时候,试图说教或者教育他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承担不愉快后果,并且要求他有礼貌是绝对错误地。就像我在小宝因为找不到蓝棍情绪混乱时,要求他认识到蓝棍不见了是他自己造成的,并且说教他要感谢爸爸妈妈为他找蓝棍的努力,而不是哭闹。

    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才清楚的发现,这是一个如此理性和逻辑的事情,我却要一个3岁的孩子表现出来,过分的是我,不切实际的是我,而孩子的表现,才恰恰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在适当的年龄阶段的真情流露,而他只会真情流露。没有掩饰和压抑,表达真实的自己,这应该是一份值得珍视的情感和本性。我的行为是对天性的压制,是违背当初自己写下的“释放天性”的育儿愿景的,还好及时醒悟。

    第二,放下成年人的任性,理性的处理问题

    任性不只是孩子才有的行为,成年人也会任性,并且成年人任性起来更加的肆无忌惮,因为成年人面对的是一个无法与我们在力量上抗衡的孩子。有时候,我们不自觉的在孩子哭闹的时候,把自己的情绪提到了首要位置,认为孩子应该理解我们的情绪,应该为我们情绪的不愉快做出妥协和让步,即在我们情绪低落的时候表现的乖巧和安静。但是孩子的感知就像是有着无数灵敏的无形触角,甚至在我们感知到自己情绪失控之前,就已经捕捉到我们情绪的变化,而引起了感应和反应。这也就是为什么做父母的总是觉得越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孩子越不省心。

    我们对自己情绪的所谓保护,其实是一种执念:“为什么总是要我哄着他,我也有情绪”。当我们持着这样的执念对待孩子,我们就已经变成了孩子。两个孩子之间,是平等的。可是这时候我们却要让孩子屈从于我们作为父母的权威,岂不是自相矛盾?

    作为父母,作为成年人,就要表现的像个成年人,至少要表现的比孩子理性。理性的认识到自己的情绪和孩子没有丝毫关系,不能把自己的负面情绪传染给孩子,更不能因为自己的负面情绪伤害孩子;理性的对待孩子的情绪,共情和拥抱情绪不好的他们,给他们精神提供栖息之地。蒙特梭利说过“不协调的外表背后,一定有一个正在按既定计划发展的精神胚胎”。如此,你还会用自己的任性对抗孩子的任性吗?

    第三,尊重孩子的完美敏感期。

    孩子成长过程中的31个敏感期,其中就有关于秩序、完整、完美的敏感期,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成长中的表现,并且判断出来孩子的敏感期特点,有的放矢的应对。

    仔细回想小宝最近的表现,他对秩序的敏感似乎已经不如之前那样严苛了,反倒是对于“完整性”(完美的一种体现)的要求近乎苛刻。昨天三根棍少一根导致的情绪失控,就是佐证。今天早晨也是,让我抱抱,我在卫生间的门口抱起他,他却拒绝,非要从卧室抱,我跟着他看到他一直跑到卧室最远处的窗户底下,我从那里抱起他才算满意;帮他剪完了指甲,他还要求要磨一下;类似的情况还有,例如他自己拿着小桶玩洗澡水,不小心倒在了外面,哭喊着说“不够了不够了”等等。

    我承认昨天我忽视了这一点。但是今天早晨就做的很好,了解了他处于这样的敏感期,不催促他,安静的理解他,陪他做完他所谓完整的一套动作,他便是愉快的,安全的,宁静的。

    第四,共情孩子的情绪,而并非针对事情本身

    在我们和孩子的沟通过程中,需要关注的是孩子的情绪,而并不是导致孩子情绪的事情本身。事情的对与错对于孩子来说看似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心里对事情表象所引发的内在情绪的理解和接受。孩子由于年龄小,缺乏表达的能力,也无法分清楚到底是事情本身还是情绪本身导致了他的难过。我们作为父母有必要帮助孩子来甄别他的情绪,认识他的情绪,进而让孩子理解和接受这样的情绪。

    例如我举到的例子,蓝棍不见了,如果只纠结于棍,那么找不到就意味着问题得不到解决。但是事情不是这样的,我共情了他的情绪“找不到它你很着急,好想能找到它,让它们三个在一起”。把他自己没有真正表达的内容说出来,让他看到自己情绪起伏的原因是他着急了。他被理解了,知道有一个人能够了解他的感受,也就意味着他的情绪能到了释放,能不能找到蓝棍于他来说依然重要,但已经不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

    作为父母,要避免如我一开始那样,针对事情说教,这样只会加重孩子内心的纠结情绪、对自己疏忽行为的后悔以及对父母指责的抗拒。真正的把自己放在孩子的角度,套进孩子的思维世界里,回到儿时的状态,去体会和感受孩子的情绪,并且用成年人的思维和语言帮助孩子表达,这才是共情孩子的情绪,也才是让孩子走出情绪旋涡的正确路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根棍”的爱父母不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okq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