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女生陈晓和女生苏倩从初一开始就有矛盾,初二上学期开始矛盾愈演愈烈,常常因一些小事两人暗暗较劲,谁都不放过谁。陈晓常常会告诉班主任方老师她所受的委屈,苏倩从不跟班主任说,问苏倩的时候,她还笑笑地跟方老师说,跟陈晓的关系没有不好,正常交往。最后引发激烈冲突的事是苏倩和男生邱炜关系好,而邱炜和X班马婷互有好感,陈晓告诉马婷,苏倩和邱炜走得很近,于是苏倩和马婷在QQ上互骂,马婷的一群好友为马婷抱不平,去围骂苏倩。苏倩回家后告诉父母自己在学校发生的事,父母告诉老师,老师就这事了解情况后,处理了。但第二天,苏倩的家长不满这样的处理,再次打电话给班主任,语气强硬地批评班主任的不是。班主任很生气,在班上说明了该事,依她家长的意撤了苏倩的班委职责,家长的家委会职责,之后家长联系了班上很多家长,组团要来找段长聊聊。
女生间有矛盾而引发冲突,本不是大事,但事发后方老师处理事情随着性子、简单粗暴,导致引发有损老师、家长和学生颜面、难以下台的后果。我知道了这件事,但我当时也困在这局中,不知道孩子们怎么会闹出这种事,老师与孩子、老师与家长怎么会搞成那样尴尬的场面,读了《独立思考—日常生活中的批判性思维》后,我拨云见日,明白了孩子们是怎么想的,错在哪,方老师是怎么被孩子们蒙蔽的,方老师本应该怎么做才能妥善地解决孩子们的冲突。
一、没有认识到知识、证据与思维中的错误。
对于犯事的几个孩子来说,她们没有认识到知识、证据与思维中的错误。在评估某个观点时,人们需要提防证实偏差的出现。证实偏差是指人们倾向于寻找支持自己原来假设的证据,拒绝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证据,这种倾向如此强烈,以至于当出现一些与自己深信不疑的观点相矛盾的证据时,人们会忽视甚至曲解这些证据。陈晓跟方老师告状过很多次,但事后方老师再回想她说的话里有很多证实偏差。她希望她在老师眼里是完美的,当她与同学有矛盾时,她有意歪曲证据以支持自己的立场。而方老师一直觉得她是个非常负责任的班委,就轻易地相信了她的话。她同时还犯了自我服务偏差的思维错误(如与别人比较时,高估自己的倾向;夸大自身优势和低估自身弱点的倾向),她的小错误被苏倩看到时,苏倩扣她的分,她马上抱怨,说苏倩是故意针对她的,她并没有去想自己的行为确实有不妥之处。在自我服务偏差中,认识到自我形象与实际行为之间的差异会引起认知失调与心情不愉快。为了减少这种不愉快,并维持心目中良好的自我形象,人们会本能的矢口否认自己的行为,或者因为自己的缺点而去责备别人,从而将这种差异减少到最少。然而,这种合理化行为会妨碍人们意识到自己根深蒂固的错误看法和行为并作出改正。
苏倩平时的行为表现尚可,但在出现与荣辱利益有关的事情时,她犯了虚假记忆综合征(人们确实非常容易受到他人描述的影响,常常无意地改变自己的记忆,甚至能够生动地回忆起从未发生过的事),她的好友捏造了一些事情来污蔑陈晓,这些事于己有利,于陈晓不利,在这样的思想驱使下,她接受并同意了那些莫须有的事,使方老师当时难辨是非。
此外,班上绝大多数的孩子们犯了“专家与可靠性”和“群体压力与服从”的错误。在方老师辨明是非的过程中,同意了陈晓,其他不明事情原委的多数同学就鄙夷苏倩,甚至孤立苏倩;后来,方老师发现陈晓的错误更多,多数同学不再排斥苏倩。群体压力会促使个体成员采取某些立场,而这些立场单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支持的。群体压力的影响力非常大,它会改变人们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导致人们对已经摆在眼前的证据视而不见。人们寻求与他人一致的渴望是正常的。然而,这种渴望常常与我们将世界分为“我们”和“他们”的内在倾向结合在一起,从而导致与多数人意见不一致的人遭到排斥,此外,人们更喜欢周围是与自己意见一致的人。因为我们具有顺应他人想法的内在倾向,所以在了解一致性意见以何种方式和条件达成之前,人们无法确定其一定是正确的,实际上现在人们在做决策时,强调应达成全体一致,并不可靠,在达成一致的过程中,群体中的多数常常能够影响整个群体及认同他们的观点。
大人也常会犯这样的错,何况孩子呢? 对于孩子而言,她们真的对自己的认识不够,这些多数错误也多是人之常情。但在我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明白了就算是人之常情的事,也可能是错的。认识到了这些错误,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清醒而冷静的头脑,避免自己掉进这些陷阱里,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没有辨明谬误
于方老师而言,她没有识别谬误。当论证看似正确,但进一步检验却发现是错误的,这时的论证就包含了谬误。陈晓跟方老师告状过很多次,但事后方老师再回想她说的话里有很多谬误。当事者和班上多数的同学都犯了“人身攻击谬误”,它是指当我们不同意某个人的结论时,不是针对她的观点发表意见,而是攻击这个人本身。这样做,我们试图向对手及其观点表达反对意见。它有两种形式:辱骂,直接攻击这个人的品质;间接推论,我们反驳某个人的观点或指责某个人虚伪,仅仅是因为这个人的某些特定情况。缺乏良好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人往往会对个人攻击“以牙还牙”,用辱骂的方式来反击对方。
陈晓和苏倩对质时就是这样的。方老师与家长之间,也快演变成这样,虽然没有争吵,但双方的内心却是这样想的。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我们必须要抑制冲动,不能用“以牙还牙”的方式来回应那些对我们进行人身攻击的人。
此外,陈晓用了“诉诸怜悯谬误”,它指的是我们试图通过唤起别人的同情心使其同意我们的观点,而这种怜悯与结论之间并无关系。她常用很让人可怜的方式来诉说事情,使方老师认同她。当有人做出这样的谬误时,得问问自己的同情是否与她们的论据相关。如果没有关系,可以表达自己的关心,但是不要屈服于他们错误的推理。受诉诸怜悯谬误的欺骗不仅伤害你自己,也纵容了习惯用这种方式来操纵别人的人的不合理行为。陈晓会多次来跟方老师诉说她的委屈,说到底,是方老师纵容的结果。
三、没有正确识别、分析和构建论证在处理这件事时
方老师处理这件事时只是就当前的事处理事,并没有去探究深层次的原因,也就是没有用更多的前提来论证她的结论,只是轻易下结论,导致家长觉得老师审判不公,再次找老师要公断。批判性思维中使用的论证超出了个人解释,而是努力分析这些解释。换句话说,这是一种调查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找到接受或反对某一立场的原因,从而针对这一问题形成自己的想法。现在反思这件事,当时发生了一群女生围骂苏倩,方老师提出的议题是“那群女生因什么事来骂你?”,然后应该分别询问各个当事人,层层上挖。
在调查时,要仔细检查每条前提和结论,每个前提是要正确的、可靠的,前提应该为结论的成立提供充分的理由。在现实生活中做决定时,论证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工具,尤其是当你面临的形势中冲突双方立场不相上下,很难判断谁的观点更具说服力时。批判性思维能力较差的人,常常直到形势失去控制时才意识到冲突的存在,并且无法对冲突双方进行评估,以得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案。相反,熟练的批判性思维者能够更敏锐的察觉到冲突的存在。当冲突出现时,优秀的批判性思维者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从各种角度全面的审视议题,在出现相反的论据时进行必要的评估,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
反思这件事,我领悟了:作为批判性思维者,在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草率地得出结论,相反,在确定立场和作出重要的决定之前,必须仔细的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所有的选项。此外,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以听取新的证据,并根据新证据及时修正自己的立场。尝试去了解为什么有人持有与自己不同的立场,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冲突的根源,甚至解决冲突。
反思自己,读了很多书,还是时常处理不好身边的事,这让我想起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里的一句台词“我们听过无数的道理,却仍旧过不好这一生。”我想,不是因为懂道理没必要,也不是读书没用,而是我过去没有受到更深刻的教训,没有挨到更痛的事,但经历过这样的事,再加以书中的解析指导后,我长了一智。但很难说下次再遇到这样的事时,会不会又放纵自己的动物性大脑来胡乱处事。我只能不断地看书、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反思,修炼自己,事发时告诉自己要冷静、“凡事三思而后行”,相信自己会越来越有智慧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