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
韩魏两国向秦国臣服,秦昭襄王便派武安君白起联合韩、魏进攻楚国。尚未出发时,楚国已派使臣春申君黄歇,出使秦国了。
当黄歇听说秦国联合韩魏两国的事后,害怕秦国乘胜一举消灭楚国,于是急忙上书秦王道:
(内容较多,已经尽量压缩过)
“在下听说物极必反,冬夏交替即是如此,走极端是会有危险的。现在强秦的疆土地域,遍布于天下,控制神州西、北两端,这是自古以来,拥有万乘车马的大国也从未达到过的。
楚国三世先王都不忘与齐国接壤,从而切断联合抗秦的关东诸国相互间的联系。如今大王您派盛桥(没查到,但有一说~盛桥通假成蟜,但成蟜是嬴政之弟,此时应尚未出生。故不可信)在韩国掌权,盛桥迫使韩国割地给了秦国,大王您不动一兵一卒,不施加压力,就得到了百里士地,您可真是能干之极!
大王出兵攻魏国,封堵魏国门户,攻下河内,夺取多个魏国重镇,魏兵云集而不敢救援,大王可谓战功累累!
大王休养军队,两年后再举兵,又吞并魏国多地,魏王只好屈服。大王又占据濮磨(可能是濮阳,今详细地名不详,待考)之北,使秦土连成一片,从而切断楚、赵两国的联系。之后,各国三番五次地合纵抗秦,却始终不敢发兵来救,大王可谓是威名赫赫啊!
现在,大王您如果能保守这功业,收敛雄心,而在领地上广施仁义,消除后患的话。那么大王今后的功业,就绝不会止步于尧舜禹三贤王及春秋五霸之后!
但是大王如果继续倚仗兵精粮广和压制魏国的兵威,想以武力使天下各君主都向您俯首称臣的话,在下真担心您会引来后患。
《诗经》有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易经》有语:狐涉水,濡其尾。
这些前人的话,都是指开局简单,而收尾难。
当年吴王夫差听信了越王勾践之言,出兵攻齐,吴国本己在艾陵战胜了齐国(艾陵之战),而在回国时却被越王勾践大破于三江之滨(笠泽(今吴江)之战)。
智襄子信任韩、魏两家,联合他们进攻赵家,在三家围攻晋阳时,胜利本已是指日可待,而韩、魏两家却突然反叛,智襄子最终在凿台(今太原之南、晋中榆次区之西)之下被杀。(见三家灭智)
如今大王忌恨楚国尚末灭亡,而却没看清楚国的灭亡只会令韩、魏两国强大起来的话。在下认为您的这种做法不可取的,而为您感到忧虑。
楚国是您的援手,其他邻国则是您的敌人。现在大王相信韩、魏两国亲善秦国,正像当年夫差信任勾践,智襄子信任当年的韩、魏一样。
在下以为,韩、魏两国表面上谦语卑辞是为了免除灾祸,而实际上却是想欺骗秦国。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秦国对于韩、魏来说,并无再世的恩德,却有累世的积怨呀!
韩、魏两国的国人中,父子兄弟接连死于秦国刀兵之下的,都有近十代人了。所以这两国只要不灭亡,终究会成为秦国的隐患。而大王现在却想要资助他们一起进攻楚国,这难道不是个错误的决定吗?
况且,秦国如要进攻楚国的话,大王您准备从何处出兵呢?是否准备向世仇韩、魏两国借道?那样做,自秦兵出发之日起,大王就会担忧他们是否能安全返回。而大王如果不向他们借道的话,那势必只能进攻随水(大致应该是今府河,即涢水,流经随县,不确定)的西边,那里可都是大山、大河、深山老林等不毛之地。到时候,大王徒有征服楚国的名义,而没有得到土地的实际利益。
秦国在进攻楚国时,其他国家必然会起兵响应大王,而当秦国和楚国打得难解难分时,魏国就会趁机出兵,进攻淮河以北一带,宋国旧地将尽归其所有。而齐国也会向南攻楚,则必然会夺取泗上,这些可都是四通八达的平原沃土。那样的话,天下的国家中将是齐国和魏国最强大了。
在下为了大王考虑,还不如与楚国亲善结好。秦、楚合二为一进攻韩国,韩国必会束手无策,屈服称臣,大王您在控制了崤山以东的险要,独占了九曲黄河险地带来的利益后,韩王必会成为您的关内侯。
到了那时,大王再派十万大军驻守于韩都新郑,便可将魏国分而治之,令他南北不通,这就足以让魏王胆战心惊了。那时候,魏王也将成为您的关内侯。
大王一旦施行与楚国亲善的政策,使那两个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同时向齐国索要土地的话,齐国西境的领土也会唾手可得。
到时大王您的领士更是横贯东西,扼制天下。那时的燕、赵两国不能与齐、楚联合,齐国、楚也不能与燕、赵两国相援。然后大王再威逼燕、赵,直捣齐、楚,这四个国家无需等到被秦国痛击,自然就会降服了。”
初闻以上建议,觉得非常有建设性。不过那只是对秦国而言,而对楚国来说,就只不过是苟延残喘之策了。可惜,黄歇是楚国人,提出这个建议也无非是缓兵之计,饮鸩止渴而已。
秦昭襄王听从了黄歇的意见,令白起立刻停止行动,辞谢了韩、魏两国的军队,并派黄歇归国,与楚国缔结了亲善睦邻的邦交条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