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书卷三·二四】
予在转运卢雅雨席上,见有上诗者,卢不喜。余为解曰:“此应酬诗,故不能佳。”卢曰:“君误矣!古大家韩、杜、欧、苏集中,强半应酬诗也。谁谓应酬诗不能工耶?”予深然其说。后见粤西学使许竹人,先生自序其《越吟》云:“诗家以不登应酬作为高。余曰:不然。《三百篇》行役之外,赠答半焉。逮自河梁,洎李、杜、王、孟,无集无之。己实不工,体于何有?万里之外,交生情,情生文;存其文,思其事,见其人,又可弃乎?今而可弃,昔可无赠;毋宁以不工规我。”
予,音yú,假借为“余”, 人称代词,相当于“我”。宋·周敦颐《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转运,音zhuǎn yùn,是转运使的省称。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卢见曾担任的职务为“两淮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此盐官名。元、明均置两淮都转盐运使司,下辖三分司:泰州、淮安、通州。清因之。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官署驻扬州,亦称“扬州转运”。总理两淮盐政盐务:严察场灶户丁,稽核派销盐引,征收税厘,疏销积盐,兼辖行盐地方该管州县,兼管下河水利,凡盐场火伏和三江、青山二营,以及各巡察兵警并各处盐义仓皆归其管束。有时还兼为宫廷采办贵重物品,侦察社会情况。“两淮”是个方位地理概念,一解为“淮南”、“淮北”之合称,泛指今日苏皖两省淮河南北的地方,是纵向概念;一解为“淮东”、“淮西”之合称,分别指代苏皖两省江淮之间的地方,是横向概念。就江苏来说,“淮南”的范围大致和“淮东”重合。
卢雅雨,即卢见曾(1690—1768),字澹园,又字抱孙,号雅雨,又号道悦子,山东德州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历官洪雅知县、滦州知州、永平知府、长芦、两淮盐运使。性度高廓,不拘小节,形貌矮瘦,人称“矮卢”。学诗于王渔洋,有诗名,爱才好客,四方名士咸集,流连唱和,一时称为海内宗匠。详见《<随园诗话>通注(2·9)》。
韩、杜、欧、苏,指韩愈、杜甫、欧阳修、苏轼。
强半,音qiáng bàn ,含义大半;过半,出处隋炀帝《忆韩俊娥》诗之一:“须知潘岳鬓,强半为多情。”宋·苏东坡《山村五绝》:“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
粤西学使,指广西提督学院学政,提督学院驻桂林府。提督学政一人,简称“学政”,亦称“学使”,“督学”,俗称“学台”,清末改称“提学使”。由翰林及进士出身的部院京官中选派,各带原衔品级,任期3年。不论本人官阶大小,在任学政期间,与督、抚平行。提督学政直属中央,无俸,年养廉银3200两。门子、轿伞扇夫共11名,快手12名,皂隶、听事共14名,通共37名。提督学政职权为:掌管全省学校生员考课升降事,掌理岁试、科试二试,届时巡历所属府、州,考查诸生的文才、品行、学习勤惰,并对所属学官进行考核;参予全省政务,凡省内兴革之类重大事宜,均参加会议并与巡抚、藩司、臬司会商以行。
许竹人,即许道基(生卒年不详),初名开基,字勋宗,号竹人,又号霍斋。浙江海宁人。许勉燉子,许鍊父。雍正八年(1730)进士。授户部主事,转刑部,与修会典。乾隆十八年(1753)官广西学政。精经史,与黄梨洲、毛西河、朱竹垞齐名。著有《经参理参》10卷、《尚史》70卷、《明志轩诗文集》20卷、《许氏四吟》6卷(《春隰吟》3卷、《冬隰吟》1卷、《粤吟》1卷、《爢至吟》1卷)、《归舟百绝》1卷。见《清人别集总目》、《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卷24、《海宁州志稿》卷29、《海昌艺文志》卷10。
越吟,音yuè yín,典故,出自《史记》卷七十《张仪列传》附《陈轸传》:“越人庄舄仕楚执圭,有顷而病。楚王曰:‘舄故越之鄙细(鄙细:微贱)人也,今仕楚持圭,贵富矣,亦思越不?’中谢对曰:‘凡人之思故,在其病也。彼思越则越声,不思越则楚声。’使人往听之,犹尚越声也。”意思是战国时越人庄舄仕楚,富贵亦不忘故国,他生病在家,思乡时的呻吟就是家乡方言(越吟),不思乡时则说得是楚国话。后因以“越吟”喻指思念故国或故乡。本条诗话的《越吟》应该是指许竹人的诗集,其内容大概是思乡一类的作品,但未见于文献资料。
行役,音xíng yì,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亦泛称行旅、出行。《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贾公彦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唐·戴叔伦《将巡郴永途中作》诗:“行役留三楚,思归又一春。”清·戴名世《忧庵记》:“余好游,时时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忧庵也。”
河梁,音hé liáng.释义:1、本指河上的桥梁。《列子·说符》:“孔子自卫反鲁,息驾乎河梁而观焉。”晋·陆云《答兄平原》诗:“南津有绝济,北渚无河梁。”2、送别之地。旧题汉·李陵《与苏武》诗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后人因之将“河梁”喻指送别之地。但本条诗话中的“河梁”,是以旧题汉·李陵《与苏武》组诗来代指汉代诗歌。
洎,音jì,本义是往锅里添水。亦指到,及。《说文》:洎,灌釜也。《周礼·士师》:洎镬水。注:“增其沃汁。”亦指到,及:“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自古洎今。洎乎近世。
李、杜、王、孟,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以此代指唐代诗歌。
己实不工,体于何有?意思是假如诗赋的内容文辞确实已经不精巧优美,那里还谈得上是啥诗体呢?
毋宁,音wú nìng。意思是宁可,不如。毋,发语辞。《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杜预注:“毋宁,宁也。”清·恽敬《上汪瑟庵侍郎书》:“与其过而近,毋宁过而远;与其近而人知,毋宁远而人不知:此居下之道也。”本条诗话中,“毋宁以不工规我”句,意思是,(不要用“应酬诗”这样的评价来敷衍我),宁可你们直接说我的诗“不工”。
规,音guī,此处的意思是劝告,建议,尤指温和地力劝。《庄子·盗跖》:“夫可规以利而可谏以言者,皆愚陋恒民之谓耳。”清·刘开《问说》:“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又如:规利(以利益来劝诱);规饬(劝诫);规过(规正过失);规谈(劝勉);规箴(规戒劝告);规镜(规鉴。规箴与鉴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