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探讨在子女教育当中“以己度人”的适用误区问题。
“以己度人”大概是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能力,这个能力帮着我们去了解身外之人、身外之物和身外之事。
如果有朝一日我们缺失了这个能力,就会让我们难以确认周围人、物和事的真实表达。因为,我们能够直接观察的只能是自己的内心和处境,而对别人内心或身外处境的认知,则全由间接观察得来。
这种间接观察而来的结论,大抵都会与自身相似表现有共同的背景和逻辑。这使得我们有判断别的人别的事的依据。
比如说,我们看到别人笑的时候,我们很会知道笑的人心情应该是愉悦的;看到眼泪时,我们也会判断这个人应该是难过悲伤的吧。
这种判断正是因为我们自己在笑和哭时的反应也大致如此。
再比如,我们看到别人驾车闯红灯,就笃定地认为这个人会被拍照扣分,这大概是因为我们对交通法律的一致认定,或者干脆是自己也吃过板子的经历的缘故吧。
这就是以己度人的本事。
这种本事甚至可以认为是某种本能,打出娘胎就带来的本能。不知道您跟新生儿相处过没有,如果相处过,您一定会对下面这个事有印象:
当你笑着看一个婴儿的时候,他会领会您的意思而报以微笑,这时你再绷起脸来,这个孩子多半是要哭了。
哭和笑本来只是人脸上的两种状态,如果我们不猜测背后的含义的话,这两个状态跟两张静止的图画没什么区别。
可从小宝宝情绪中,显然可以感受到他对这两幅图画背后意义有他自己的猜测和理解,即便是因为恐惧而哭泣,那也得是他感受了恐惧是怎么回事才成吧,而绷紧的脸显然代表了那个表情背后的不怀好意。
所以,我几乎可以笃定地认为,小宝宝已经有了以己度人的本事了。
可惜,以己度人这件事,可真的不怎么靠得住,在教育时更是靠不住。
所以,我们做家长的常常不能理解孩子们对我们的言、行、事儿的不理解;孩子们也同样地不能理解我们这些家长对他们的言、行、事儿的不理解。
而且似乎存在一个很有意思的事,那就是年龄差距越大彼此越是不能理解,家长越是“成功”,彼此就越是不能理解。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
让我借用一个物理学概念——势能,来进行类比吧。
什么是势能呢?就是存储于一个系统内的能量,也可以释放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势能不是属于单独物体所具有的,而是相互作用的物体所共有。——这是百度百科上的解释。
这个解释科不科学严不严谨,我不知道,因为这个知识二十多年前的我能记得,不过现在早已经扔还给老师了。但大概的意思我知道是差不了太多的。
所以这不妨碍我把这个意思,用在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当然这里有一个默认的前提,就是假设家长教育孩子同时具有主观和客观上的正当性。(这个正当性的问题需要仔细讨论,篇幅有限,留作别篇吧。)
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可以将孩子和家长视为一个系统,两者在认知水平上由于年龄阅历专业的不同总会有一定差距,这个差距赋予了这个亲子系统能量差,我称之为“认知势能差”。
包含这个势能差的系统,大体可以说明上面提出的那个问题了。
当然,得先回到之前的那个本能。家长和孩子,都有着“以己度人”的本能,这个本能让我们各自都笃定地坚持着自己的正确性,让每一头都笃定地认为对面的那一头应该跟自己有一样的情感和逻辑,所以总想拉着对面的那一头往自己这一头靠近。
可惜,这两头在事实上确实存在着认知势能差,并且这个势能差不是一个想拉近就能立竿见影的,所以在事实上的靠近就变得困难重重,彼此的较量也难以避免,较量激烈时恐怕就会让亲子教育变成了亲子大战吧。(这里其实还有一个认知势能的错轨问题,改篇再详写吧。)
因此,在子女教育问题上,“以己度人”实在是应该被约束起来,教育的两头都应该放下这个本事。只有都放下了,彼此之间才有可能换位思考、产生共情,达成和谐。
到底该如何才能放下“以己度人”呢?我们留在下篇探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