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大佑写情歌都很喜欢用年份来取名来连接。
1979年,《恋曲1980》诞生。罗大佑25岁。
1988年,《恋曲1990》诞生。罗大佑34岁。
1994年,《恋曲2000》诞生。罗大佑40岁。
按照年份和歌曲的命名,应该是第一首总结70年代并展望80年代的恋曲;第二首是总结80年代并展望90年代的恋曲;第三首是总结90年代并展望2000年的恋曲。但是可以看出的是第三首创作时间并非是靠近90年代末,所以这首歌写的有点操之过急,要是在98年或者99年推出就比较切合,看得出罗大佑本人也是急切地想表达出“新千年恋曲”的心情。
乐评人说罗大佑的歌总是将问题与整个时代联系在一起,也就让所谓的小爱变得厚重起来。这一点尤其在《恋曲2000》里非常明显,而《恋曲1980》产出于罗大佑年轻时期的批判风潮,它隶属于罗大佑的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里,而《恋曲1990》原来是由周润发与张艾嘉主演的电影《阿郎的故事》的主题曲,原曲是粤语,后来罗大佑又重新填了中文歌词就是我们现在传唱的这个版本了。
这个电影讲述了一个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故事,之前孙红雷、万茜主演的电视剧《好先生》也是讲述这个主题的旧题新讲。电影的本身没啥新意,只是电影里的两首罗大佑的歌曲实在是太厉害以至于压倒了整个电影的叙事,当然也为电影的叙事推上了抒情的高峰,另一首便是《你的样子》,它响起时作为赛车手的周润发死在了赛车道上,所以更加催人泪下。罗大佑的歌曲再加上周润发的出演,所以使得这个电影在香港影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相比于《恋曲1980》里潇洒的分手与坦然的面对,《恋曲1990》更加惆怅,它与罗大佑歌词中一贯的“乡愁”因素有微微的结合,但它的重点是在讲述恋人分开后想要忘记又难以忘记,寄托相思于乡愁而又孤独的背影,那歌词中独特意象的选择是《童年》中罗大佑一贯巧妙的连接,所以这首歌是极具感染力,被传唱最多,也影响最大。在80年代、90年代里可能有很多父母就是唱着这首歌相识相恋并走入婚姻的。而最后一首恋曲,它的意象更是偏向了讲述“两岸”的相思,其中选取的意象是宏大的,多次将“千年”与“恋曲”的连接也变得更加厚重。
所以,在这样简单的对比后,《恋曲1990》传唱度更高的因素有:电影因素、时代因素、情感因素,它更能将恋人之间那种“相思赋予谁”的愁怨最终无奈到的寄托于“清风”与“明月”的淡然而又在这些风月中孤芳自赏的背影里的苦痛表达出来,真真是“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啊。
所以,我这里重点讲述的是我对恋曲《1990》的一些个人化的思考。
《中国式关系》片段
我睡觉很轻,因为室友的呼噜声导致我轻微的神经衰弱,所以通常入睡时、被忽然吵醒后我都会把耳机带上听歌,罗大佑的《恋曲1990》便是被我选中并当成催眠歌曲之一的。前几次效果都很好,因为罗大佑的声线的确很催眠的。
但后来我深入接触后觉得这首歌里那种欲说还休的情惘使我惆怅,听着很感伤,催眠效果也就差了,甚至有一次在深夜三点来钟我一边忍受着呼噜声一边哭得情难自已了,一种甚是独特的体验了。现在我用以抵抗呼噜和催眠的曲目是郭德纲的相声了。
罗大佑在这首歌里选择的意象与情感的连接使得一个多年写作的我颇受启发。这也是在大学《文学批评》课上有位女老师对罗大佑的《童年》称赞有加并且让我们用了半节课的时间来分析其中的用词、意象以及表达的涵义。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被罗大佑的歌词所吸引。
“或许明日太阳西下倦鸟已归时,你将已经踏上旧时的归途。人生难得再次寻觅相知的伴侣,生命终究难舍蓝蓝的白云天。”
这四句歌词是整首歌里的副歌部分,每次罗大佑演唱会或者别的人唱罗大佑这首歌时都会让观众们一起唱,可见它的流传之广并已经深入人心。
首先这4句的起始词是“或许”,也就是一种可能,而这种可能的落脚点是“归途”,作为“归途”的意象,罗大佑选择了“太阳西下”和“倦鸟”,这几个词加起来可以透出一种淡淡地悲伤,就像离开家乡后的诗人忽然看到的“枯藤老树昏鸦”一样,突然涌入全身的疲惫感与乡愁使得游子们突然喟叹不已。
这意象的选择能给人的心灵以强大的收摄力,我们会紧接着想为什么最终要“踏上归途”?
因为“难觅相知的伴侣”,更加“难觅”的是“再次找到相知的伴侣”,而这就说出了因为某种原因曾经失去过,所以重新踏上归途的原因是寻找曾经失去的知心的伴侣,但是对于情感来说,生命中最大的期待居然是那“蓝天白云”,像极了古代诗歌里的“清风明月”。游子的“我寄愁心与明月”,思妇的“斜晖脉脉水悠悠”都是异曲同工。
这样独特的意象正是罗大佑歌词中一贯迷离的意象选择,也算作一种罗大佑歌曲中诗意的传接。他会将无法回答的问题托付给更加辽远的意象,而这意象在之前失落的情感正急剧下降后被自然静物拉回了平衡,有一首读唐诗的感觉。
所以,整首歌所歌唱的就是爱情中“离去”与“回归”的仪式,就是电影中表达的男子与初恋的那种“百转千折它将我围绕”(突然蹦出了李宗盛)。
罗大佑将这种仪式感写了出来用一种别致的曲调,或者称之为俏皮的音调歌唱出来,悲伤中有着些许的潇洒,而这洒脱是延续了《恋曲1980》里“爱情我知道,但永远是什么”的质问的回声。
罗大佑的这首歌里当疲倦的飞鸟在夕阳里飞回这一刻,你在那一刻的仪式就是踏上了归途;当你仰望不舍的蓝蓝的白云天时,这一刻你的仪式就是知音难觅的悲伤。
罗大佑之所以能写出这么有诗意的歌词,他似乎也明白在爱情里,似乎流传着一句令人感伤的俗语:“你最终结婚的对象很有可能不是你最爱的人。”但这句俗语,在最初的爱情里我们都不会相信它会是真的。经过了一些变故相错过后,周遭一切的自然景观都加重了这句俗语诡异般的正确。
所以,当这首插曲在《阿郎的故事》里第一次响起时就预示着这电影最终的结局是悲伤的。电影走的是悲剧的结果,罗大佑因剧写过也必须有所契合才行,这也是《恋曲1990》悲剧气氛的重要来源之一。
浪子阿郎浪了一圈之后还是回去寻找他最初的恋人,这就是所谓的“浪子回头金不换”模式的爱情故事,而这样模式的故事之所以现在还层出不穷的原因就是它们在不断地质问着那句俗语:为什么我最爱的人不能陪我走到最后呢?
当我偶然的翻开罗大佑的感情史后,我似乎忽然了解些什么。罗大佑与李烈相恋11年,可以说是11年百转千折,离去又相聚的爱情故事,但最后结婚却只维持了1年,从“归来”又变成了“离去”。是因为他们不够爱吗?我想不是的。
在有我小时候就非常羡慕的跨界的爱情比如孔令辉与马苏,维持了10年的爱情宣告终结,他们真的是输给了不够爱吗?我想也不是。
再比如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陈赫和许婧的离婚,要知道他们可是相恋了13年那!我在书店里还看到过陈赫写的关于他们两人曲折艰难的爱情经历的书,如此漫长的感情是输给了不够爱吗?我想更不是吧。
这样的例子在明星身上还有很多,当然在普通人身上更多,甚至更加觉得荒诞。“不够爱”总是一个情感里万能的理由,这理由的背后肯定有着更复杂的原因。
曾在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对相恋多年结婚后仅仅半年就离婚的夫妇竟然是因为挤牙膏的方向不对!这样的分离也是“不够爱”吗?
所以如果爱情被描述为一种仪式的话,那婚姻是仪式的结束还是开始呢?
从上面这些例子似乎可以看出:婚姻是爱情这个仪式的结束,用钱钟书的话来说就是围城的开始,所以罗大佑才会质问道:“爱情我知道,但永远是什么?”爱情从来没有永远一说,它只是一瞬,一见钟情是爱情,青梅竹马很有可能就会从爱情突变为悲剧,所谓的古时候“媒妁嫁人归”。
所以身处周遭的你我肯定证见过许多糟糕的婚姻曾经也是憧憬着永远的爱情的,但鲁迅曾经写的《伤逝》揭开了爱情与婚姻之间的那遥远的距离,从唯美变成琐碎后,一切就翻天覆地了。
所以,作者王路有一段改变婚礼誓词的誓词说的很有意思:“从今往后,我愿意承担你可能对我造成的一切伤害。我愿意你改变我的生活,摧毁我的事业,也做好了有一天你不再爱我的准备。如果那一天你终将抛下我,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我愿意接纳一切的痛苦也不后悔。对于你可能出现的辜负,背叛,甚至伤害我最亲近的人,我都做好了谅解与宽恕的准备。因此,我才敢向你提出缔结婚姻关系的请求。”
这相比才是婚礼誓词中“我愿意”的最真实的涵义。如果你没有做好这些方面的准备,请你不要轻易缔结婚姻。
爱情之久的婚姻是复杂的,而爱情之前所谓的暗恋是唯美的。
罗大佑也写过《暗恋》的歌,那在爱情作为互动开始前的单方面的相思的暗恋算不算爱情?那后来真的开始的爱恋是暗恋的开始还是结束?它为什么大多数总是失落的?
因为暗恋会对你所钦慕的对象产生迷恋,进而光晕效应使然,你就会无限放大对方身上的优点,等到假如真的在一起后,光晕褪去之后,缺点开始被放大并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所以那一刻就是大多数人觉得不如暗恋那么唯美,进而的失落就是必然的了。
那在暗恋与爱恋的中间阶段,“说出口与在心里,哪一种是爱情里等待的最终价值?”
当我们真的在羡慕《情人》那样的爱情,敬佩像《霍乱时期的爱情》那样的爱情,当叶芝一首《当你老了》的诗歌感动了很多人的时候,我们似乎默认了有一种爱就是在心里的,而在心里的爱情似乎才能创造出伟大的爱情史诗,才是爱情里等待的最终价值。这是文学作品里需要的等待,或者说是文学作品夸大了这等待之于爱情的作用。
曾经冰心告诉铁凝爱情要等,所以铁凝等到54岁才结婚。但冰心是在29岁就已经结婚了。所以,在你情爱摇摆的时候咨询他人,他人能给出你答案究竟是否适合你?那些所谓的情感导师是否在自己的婚姻就是一塌糊涂呢?所以记住“情爱里,无智者”。(又蹦出个李宗盛。)
所以这到底是文学作品起的好头还是坏头?按照文学作品里的逻辑,喜欢并不需要在一起,如果望着你的幸福,那就真的能够快乐吗?
比如之前热播情感剧《好先生》就是这个爱情观,面对望着心爱的人步入幸福的礼堂,剧中的陆远结束了自己爱情,用牵着曾经恋人的手交给自己好兄弟江浩坤作为自己爱情仪式的终结,这一幕,我相信很多屏幕前的少女们会哭的稀里哗啦的,感叹有情人终究难在一起的千古话题。
“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个可怕的句子,它之所以在“愿”,说明了它的“反例”太多,你有多少爱恋,或许就会有多少眼泪。
所以最后的最后啊,我给出了自己一个最终的答案,也是模糊的答案呢:爱情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但我知道什么是那一刻的欢喜,在这欢喜的时刻我们是快乐的就足够了,至于爱情过后是快乐的回忆还是遗憾悲戚的回忆,那都是后来的事情了。而爱情就死那一刻的欢愉。
之前偶然间看到一个体育励志传记片子叫《冲浪英豪》,电影中有这样一句:
“ Most of us just spend all of our time dwelling on all thewhat ifs and just looking for all the reasons why things could never work out.”
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对于人生的问题想了太多的答案,通常来说问题是比答案多的,所以我们就疯狂地去寻找答案。但是有些事情并不一定想通了才去做,我们期望着我们的等待是我们变得足够好了之后再去寻找,但是那个时候,通常物是人非。这就是等待的反面。
所以,这就是人生的悖论啊,这也是爱情的悖论。还记得我第一次听庾澄庆的那首成名曲《情非得已》时,虽然是欢快的曲调,但是整个歌曲的气氛是悲伤的:“我怕我还没有什么能够给你……”
当爱情猝不及防的来临时,我们大多数人都处在于一个错误的时间,这个错误就是自己相对于现实来说还太弱小,所以这个时间才有了很多卑微的爱情故事,也有了很多荒诞的爱情故事,被安徒生描述成了《海的女儿》,这样的爱情是需要勇气,但勇气是灰飞烟灭的下场!
通常人类是善于妥协的,我们非常善于妥协曾经的坚持,直到我们对坚持都麻木的时候,我们选择了等待,努力地臆想着等待其实就是一种坚持。于是我们等待一场爱情、事业的成功、比赛的胜利或者是久违的侥幸……
人生真的很苦短,所以“enjoy yourself”已经被很多人奉为当下的人生格言。看到那么多临终前忽然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来没有快乐过,从来没有放手去做一件事情,从来都是卑躬屈膝地奉承着什么,自己的心在自己生命最后一刻得到的绽放虽然说也许不晚,但你觉得这样的安慰是你想要的吗?
所以,究竟是哪一个点,哪一个曾经我们想冲破自己的点而选择了放弃与妥协,直到最后一刻,我们堵上了我们人生最后的运气,去赌一个青春里未完成的美好的梦,然后你确定你在路上了吗?
但是:“谁谁谁在你的背后放冷枪呢?”(李宗盛又蹦了出来)
在情人相拥之际,一声冷枪打死了其中一个人,这是影视剧一贯的套路,为的是让剧情跌宕,让观者苦痛。(比如《雪豹》里周卫国和小雨相拥的时候。)所以,你为之仪式的路上有很多人会给你放冷枪,关键在于你是否有一颗决绝的心志以及对自己爱情的珍重。
记得《北京遇上西雅图之不二情书》里吴秀波念了一首刘禹锡的诗词:“长恨人心未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所以“何为情爱?”
之前高晓攀那出现象级的戏剧《小先生》里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日三餐,晨暮日常。良辰美景,娶你为妻。”
最后,让我重温一下罗大佑《恋曲1990》的现场版:
罗大佑《恋曲199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