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道德经 第二章

作者: 申权说 | 来源:发表于2018-08-24 08:45 被阅读5次

    原文:

    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③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④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⑤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

    ①美之为美,恶存矣;善之为善,不善存矣。

    【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那么说明天下都知道什么是“恶”了,就说明恶已经遍布天下了;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善”,说明天下都知道什么是“不善”了,就是说不善已经遍布天下了。】

    ②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等等这些名词,都是相互比较而出来的结果。比如说一样物体高,那么意思就是有一个矮的。说低,就是说有一个高的。】

    ③所以圣人处事而无为,行教而不言。

    【无为,是相对有为;不言,是相对言。有为则利令智昏,多言则易坏。所以圣人行事,不求功利。不重言传,而重身教。】

    ④万物生生不息,从不多言。生之而不有之,为之而不恃之,虽有功成,却不以自居。

    【万事万物都随着规律运行,用它们的行动,而不是语言来证明自己。它们创造一切,但不占有任何。它们有大作为,但从不恃仗。它们功不可灭,却从不自居。】

    ⑤不得,如何有失。

    【它从来不接受功勋,不标榜功绩,这样,它的功绩就自然不可磨灭。这就好比有人砸匾,自然是先有匾,然后才招人来砸。如果本来就没有匾,一则无人来砸,二则来砸什么?】

    精读:

    圣人无为,并不是说圣人主张不作为。而是圣人做事,不以一己的功利观为驱动。治国,不为财,不为权,不为享受,不为传家。设教,不为名,不为财,不为流芳。他们做事,只求顺应天道,而不生一己私利。所以圣人行大道而无为。

    行教不言,是圣人自圣的一种方式。言多必失,多言对一个圣人来说,本来就是一种降格。司马迁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圣人设教,擅于以身作则。这样的教,才是铁板钉钉,无可争议的。正因为圣人能以身作则,所以后世虽有反对其学说的人,也不能斥其虚伪,也不能妄加批驳。因为圣人少言,而多行。

    联想:

    1、《波若波罗密心经》:“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2、吴既灭,范蠡引退,致信种曰:“高鸟散,良弓藏,狡兔尽,走狗烹。”文种得范蠡书后称病不朝,人或谗文种且作乱。越王乃赐文种属镂之剑曰:“子有阴谋兵法,顷敌取国。九术之策,今用三已破强吴,其六尚在子所,愿幸以余术为孤前王于地下谋吴之前人。”种遂伏剑。

    补充:

    老子在《道德经》所提到的“圣人”,与孔子的儒家“圣人”的意义是不同的。这种圣人以“自然”自居,以天道为守则,跳脱三界之外,不在五行之中。孔子向老子问礼,两人交流一番,孔子对老子是钦佩的,但一句话“道不同,不相与谋。”孔子一生有为而来,周游列国而不倦。而老子一生无为而终,孑然一身匹牛出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道德经 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pov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