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原文: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负,我无欲而民自朴。
以正治国:治理国家不要耍阴谋诡计。用人性积极向上的东西启发引导教化社会,规范社会。
以奇用兵:奇,出奇不意。
以无事取天下:无事,不要人为的找事。按照规律推动社会进步,不是人为的没事找事儿。一旦干扰了社会运行的规律,社会治理就会走向混乱。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我凭什么知道以正治国,以其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从观察中我得到这样的结论。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一个国家如果事儿特别多,老百姓就会走向贫穷。一个社会走向繁荣富庶一定是基本的规矩要有,但是不能管得过多。如果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个社会的生机就会被遏制。
切忌对老百姓种种限制,这样社会一定会走向贫弱。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引导同样如此,要引以为戒。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如果老百姓有很多狡诈的东西或者心眼儿。
讨巧是一种利器。现实生活中不乏常存在这样的人。自觉在众人中如鱼得水,时间久了,不定哪件事那句话会让人看穿。诡计多端巧妙穿梭于人群中,一旦精明讨巧,即使再高明的技巧也会被人识破。
这样的人会使国家走向腐败,诱发管理者贪赃枉法,使整个政治和社会走向混乱。
人多伎巧,其物滋起:伎巧,稀奇古怪的主张。一个社会风气的败坏,其原因就是人有花里胡哨的想法太多。勾引人欲望的玩法太多,这就叫奇物滋起。
法令滋章,盗贼多有:为了限制老百姓,用各种法律制度,结果是导致内心阴险狡诈,借着条文的漏洞实现自己的目的,达到私欲的人越多。
社会治理的根在哪里?如果社会治理的根没有找到,通过社会的表象,结果就走向了恶性循环。
一个社会的风气、秩序好不好;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高不高,其根本就是是不是把人性之中积极向上的仁爱之心,慈悲之心,正直之心,宽容之心,奉献之心,无我利他之心,给启发激发出来,这是治国的根本。
同样引伸到教育孩子的根本:一个孩子是不是好人,内心里面有没有理想抱负?有没有责任,有没有良知?这是衡量一个孩子的根本。
收获:一个有智慧有德行的领导人,不能把小我凌驾于社会之上,不能因为自己的欲望去干涉社会规律,打扰老百姓的生活。真正的圣人带着无为、好静的态度,无事的状态,无欲的境界,达到无常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