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郝院长的写作分享,我会自觉地检点自己的写作方式——随性化写作,也就是一直处于我个人的“浪漫时期”。
我深知:我的随性化写作方式,长此以往,再怎么写,都只是制造了一堆“网络垃圾”。回忆我写的那些文章,除了正规的课题报告有要求的格式外,也就是说有固定的格式外,其余的文章,我基本不思考结构的问题。
且听郝院长的分享。
【时间】2月24日
【主题】打造“好身段”,框架“立起来”的3种结构
【框架】
1.为什么要聚焦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
2.四种结构类型
结构之一:起承转合【作演讲】
起——亮出观点;承——证明观点;转——反面论证;合——归纳全文
结构之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写评论】
结构之三:金字塔结构(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细节,先总结后具体,先论点后论据,先结论后原因,先结果后过程)【作汇报】
结构之四:“英雄的旅程”(启程、磨难、重生、归来)【讲故事】
3.确定结构的原则
根据目的(如何写评审材料)
根据场合(如何给领导汇报)
根据内容(如何解决一个问题)
【回应】
我的一位学生舒月曾写过一个句子,这个句子也总是被我引用,她说:文字都是寂寞的,你写下一个就会带出一串。所以,我一直就是一个文字一个文字随意的敲,字数凑齐了,文章也就写成了。
我常用的格式就是比较喜欢分行。因为我自己的阅读习惯是不喜欢看一大段文字,学会三五行文字就自然分段,才有阅读下去的欲望。
听了郝院长的分享,我感觉我就是一个“井底之蛙”,以为文章结构只有“井口”那么大。
对于文章的结构,就我之前在语文课堂上接收到的知识,以为结构就只有:“总分总”“总分”“分总”这些样式。从此之后,文章结构这个话题,就再也没有受到任何的刺激,当然也就没有什么回应了。郝院长的分享,算是填补了这个“结构空白”。
特别是郝院长的分享中,给了几个现场,让我们思考该如何组织我们的语言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也做出了示范,启发良多。
举个例子:“你们班级践行新教育实验,卓有成效。新上任的局长想在全县推广新教育实验,让你在全县教育工作专题演讲,汇报的结构如何组织?”郝院长的分析很“正宗”,能够站在主办方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这场演讲的目的是什么?当然不是突出“我”,而是聚焦“新教育实验”这个话题,阐释清楚“新教育实验”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让与会人员对新教育实验有一个全面且充分的认识。演讲者遵循这样的组织结构,行文也就畅快很多,你的发言也才会给别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实,生活中有很多的现场发言,需要人的“急中生智”,那是很考一个人的学识和表达的。而这个“智”首要考验的是你发言文稿的结构组织能力。而我也经历过一些这样的场合,每次都喜欢把要说的话想得很明白,反而忽视了组织架构的作用。
读文,我们都喜欢读有美的“衣架子”文章,看着舒服读着也爽。
那么写文呢?更需要美的“衣架子”。因为这个“衣架子”来自你这个写手的“原生家庭”,所以,一定要多花心思在这个“衣架子”上。
写完此文,回看这篇文,那四个结构中没有一个符合。如果硬要套一个,可能那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比较符合,不过我不是写评论,而是写感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