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天除了上了早上第一节课就没有上课,然后上午听了一节课和一个讲座,下午又回来参加线上教研活动。你猜我这一天的感受如何? 呵呵,我和同事都感叹:比上课还累。下午听到5点左右的时候,我们两个就开始想罢工了,一直在问,这个评课人咋这么能讲,咋还不结束呢?!
哈哈,是不是特别有意思的过程。于是我开始觉察和换位思考:学生每天上9节课是有多不容易,什么样的课才是让他们越学越兴奋,越学越觉得没有听够的有滋养的好课呢?
今天的课程是分上午线下,下午线上的方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换位成为学生,这个视角就可以看到我们自己身上很多问题。
上午的课程是线下一节七年级期中复习课,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发现好的老师她的课堂教学设计是精心准备的,全程是学生在参与活动状态中,有些部分还要提前进行准备。课堂上学生是忙个不停的状态,不是被动的听老师讲授,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探讨而得出来的,不是被动接受。
从第一个环节的思维导图展示,就是学生去展示自己的导图并介绍为什么我的导图被推选,理由是什么?
第二环节小试牛刀,看起来是巩固基础知识,但是也是学生来讲这道题为什么我这样选,理由是什么。在一些重要知识点后面还加了一到二道挑战性的进阶练习,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种上台阶的感觉。
第三个环节是素材分析,三段素材,三个时事,有的时事还有视频。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来完成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唯一的缺憾是这三个素材最后没有再加工一下,汇总成一道题,重新加工设问,变成一个大的主观题就特别完美。因为设问不同,这个题型就不同。训练的容量和层级就上升了。
下午的课程全部是线上课程,这个过程中特别感受到了学生上网课的感觉。半天下来,眼睛真的很累,而且一直坐在那里记笔记的状态,肩膀特别的酸,效率还不高。
原因是什么呢?我在思考。
一个方面是因为在网上看他们上课,我没有进入现场的学习场域中,有时候还会因为网络卡断而出现断篇的现象,跟不上节奏,笔记来不及记。
另一个方面是课堂互动的环节中无法感知到互动过程,不知道学生互动的如何。而在现场这种感觉就会比较真实,甚至能和学生一样去做题或者讨论。
下午的课程还给我一个特别大的思考是要备好一节课真的要团队作战,一个人单打独斗很难完成一节好课。两位老师的备课都非常的好,学生参与感很强,感觉教师上课就是一种享受的状态。虽然两节课都是初三的复习课,但是学生在整个状态中是非常好的,没有感觉到非常枯燥,没有学习积极性的感觉。因为教师设计了非常好的情境,学生在每个环节中都有任务的驱动,在任务的驱动下,运用学科知识去解决问题。
所以这个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无情境不教学,无任务没有好的设问不是好的教学设计。教师一环套一环,让学生像爬梯子一样一阶一阶的落实教学的的目标。在任务驱动的引导下,最后挑战成功,完成课堂的所有环节。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老师把两会中答记者问的环节拿出来,既展现了时事材料,又提出一个好问题:如果你是两会记者代表,你会向科技部长和生态环境部长提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提一个好问题需要的要素。最后带着这个方法去阅读材料再来提好问题。
我们过去的教学一直是我们给材料,学生调动知识去答题。现在要设计一些贴合教学目标的驱动任务区让学生调动或者改造知识,学会去设计问题,甚至编写答案。让学生由原来的僵化记答案走向真正学会用知识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就要学生去打破原来的知识顺序, 跨章节整合,思维要加工,对学生的思考力要求比较高。
有句话叫做“学生的世界就是教材”我们要用教材教,又要高于教材,这里的高有一个点是要从学生的视角去看待学生对问题思考的维度,他们的知识经验,他们的思维广度,他们的视野。所以必要的时候要学会去做一做学生,了解学生,理解学生,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教学设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