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03
image.png你想“变成别人”吗?
自儿时起,无论何场合,学校或是工作,亦或任一社交圈,总有那最好的别人家的孩子、同事、父亲、丈夫。此类念叨,不绝于耳。以至于,我们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那我要是他/她,那该多好啊!
- 我们大家都是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
相信每一天,你都有生气的时刻,甚至于下意识爆粗口。【*……&¥#……@,和谐之。】回首复盘:1、你是因为什么人事物而生气?2、你是为了什么目的而采取生气去达到?
大多数人,自然而然觉得,因为人,因为事,因为天气不好,因为路上堵车,所以导致我生气了,大体都是不可抗力下的无可奈何。在阿德勒哲学里,你是先有了生气的目的,作为一种手段去推进事情或表达自己。愤怒是很瞬间的情绪,更是被用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佛学里,“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很是恰如其分解析了芸芸众生。
- 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别人的答案告知于你,顶多是个开了处方,并不是那治病的特效药。日本作家,松浦弥太郎的著作《100个基本》里有句话,近期对我影响至深,又恰好与阿德勒这句话相呼应,且引用作为结束语。
他如是说:“经常会有钱不够、时间不够的情况,但不把这样的话说出口。在忍不住要说的时候,强行咽回去。因为在有限时间和金钱内推进事物的前进,是自己的责任。”
第三日,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