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应该思维:为什么我无法接纳自己的情绪?
of 陈海贤《自我发展心理学》 on 得到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简单说,就是用一堆的条条框框来限制自己:我应该如何如何。
就好像我们的身体里有两个自我,一个是压迫的自我,另一个是无奈的自我,前面一个自我,逼着后一个自我,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你应该早起,你应该努力,你应该认真准备这场考试。。。。。。
在这些问题背后,好像有一个“应该自我”,好像说:我应该全力以赴心无旁骛,哪怕这不是我愿意做的事情。“
陈老师的解答是:”没有什么是应该的,我们关于自己应该怎么样的假设,也许本身就是偏见。“
那么,我们不应该对自己的人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吗?
我们当然需要追求一个更好的自己。但需要搞清楚的是,这个更好的标准来自哪里?是来自我的内心?还是来自外部的设定?
自发努力的人,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事情上,只想把事情做成。这时候,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是创造活动所产生呃副产品。
而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应该努力”的时候呢?他会想,虽然我不知道该干什么,可是那些成功的人都很努力,努力我也会啊,于是他开始遵照内心的“应该规则”行事。
他读书,听课,学习。(早起,打卡,晒笔记。。。扎心了)
所以,应该思维的本质,是模仿,是别人的标准来代替自发行动的思维方式。
我们的心理有太多的“应该”告诉我们怎么做,这些应该思维变成了我们对情感的限制,并最终取代了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这就是自我应该思维的最大问题。
重复一遍,自发努力的人,会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事情上,只想把事情做成,努力是一种自主自发的状态。而自我应该,是把别人的标准强加在自己身上,本质上是一种模仿。
应该思维的完整语句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想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应该思维会妨碍我们真实的情感表达,让我们的行为偏离事情本身,变成一种模仿。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情感和行为,更会影响我们的思维,造成思维上的非黑即白。
如果我们遵循的是我们的感觉,它常常是非常复杂的,也是自然流动的。有很多灰色地带。
有时候我们会对路边的乞丐有善心,有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甚至有些厌弃,这都是我们真实的感受。
但是,如果我们依据”应该规则“来判断,那么,我们仿佛变成了一个执行“应该规则”的计算机:要么符合不符合,或者遵守不遵守。
我要么努力,要么不努力。因为规则就是非黑即白的。
一旦我们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就变得僵固了,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符合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
所以,应该思维不仅妨碍了我们真实情感的表达,还固化了我们的思维。
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呢?
说起来并不复杂,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毕竟,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们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
那么,怎样才做做到在真实世界中找回自己的感觉?
且听下回分解。哈哈哈哈哈哈哈,陈老师的关子,不是我的。我们明天继续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