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作者: 小纳不老 | 来源:发表于2018-10-15 08:23 被阅读0次

    上一篇我们讲了,应该思维来自于我们对他人或自己的不满,这种不满来自对现实的某种理想化假设。对他人的应该思维可能只是影响我们的关系,但对自己的应该思维,却很大程度阻碍了我们的改变。所以今天我们再深入讲讲,对自我的应该思维。

    前阵子有一个词特别火,叫“佛系”。形容的是那些比较无欲无求顺其自然的人。那为什么叫佛系呢?因为佛教中有一个分支叫“心无义”。特别主张这种不执着外物的心灵鸡汤。顺其自然啊,该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该是你的强求不得之类的。

    听上去这种人是不是没有应该思维,因为他们都无欲无求了对吧。但我想说是,他们有应该思维。提出“心无义”的和尚在当时受到一些高僧的攻击,最后还辩论输了。而高僧赢的点,恰巧就是在批评他们的应该思维。

    比如我喜欢钱喜欢豪宅,但你说要顺其自然,不能执着。于是我受了“不执着”的观念绑架而放弃喜欢的东西,在之后也执着的让自己保持这种“不执着”。这不是应该思维是什么。这就是在告诉自己,我应该不执着。

    你看,连这些追求无欲无求的人,都有应该思维。更别说我们普通人了。一旦我们像他们一样用理想化的规则来限定我们自己,判定我们自己,我们的思维也会变得僵固。而且它通常都会导致我们陷入非黑即白的谬误。

    比如我除了不执着,就只能执着;我不想不努力,就只能努力;我不要被人讨厌,所以就得被人喜欢。一对比,大家肯定都选择了那个比较好的。觉得我应该“执着”,应该“努力”,应该“被人喜欢”。

    这样的话,我们就很难容忍自己感受中和规则不同的部分。我们会扭曲自己的情感,以让它符合“应该”的要求。比如我喜欢豪宅,但因为跟“不执着”的规则不同,所以我扭曲了自己的情感来让它符合“应该”的需求。

    还有上篇提到的小明,因为受到她妈妈对他的期待,他就完全有可能把这种期待变成自己的。很多人也是这样。他们的思维是,既然别人觉得那样做是对的,那我就应该那样做。既然别人期待我这样,那我就应该像别人期待的这样做。

    所以不管是追求“心无义”的和尚,还是小明和我们绝大多数人,他们的“我应该如此”的应该思维,本质上,是用他人的期待、文化习俗或者社会规则,代替了我们自发的行动。妄图根据这个标准创造一个理想的自我。

    可是很多人追求的理想中更好的自己,关于这个更好的标准,往往都不是来自自己的内心,而是外在的设定。它变成了一种对自我的“暴政”,让我们在压迫中找不到自我。

    那么我们该如何跳出应该思维,逃脱这个暴政呢?陈海贤老师说很简单,就是找回我们的感觉。感觉虽然模糊,但是它才是我们真实的东西。听着很抽象,但希望在接下来的学习里,我可以找到这个答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对自己的应该思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lmxz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