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作者: 黄磊的简书 | 来源:发表于2017-07-26 22:39 被阅读1751次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似与先生之说相戾”。先生曰:“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然亦未尝离却事物。本注所谓‘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爱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间有许多理在。恐亦不可不察”。先生叹曰:“此说之蔽久矣。岂一语所能悟?今姑就所问者言之。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顶外面添一分。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发之事君便是忠。发之交友治民便是信与仁。只在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爱曰:“闻先生如此说,爱已觉有省悟处。但旧说缠于胸中,尚有未脱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间温凊定省之类,有许叫多节目。不知亦须讲求否”?先生曰:“如何不讲求?只是有个头脑。只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理上讲求。就如讲求冬温,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讲求夏清,也只是要尽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间杂。只是讲求得此心。此心若无人欲,纯是天理,是个诚于孝亲的心,冬时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求个温的道理。夏时自然思量父母的热,便自要求个清的道理。这都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譬之树木,这诚孝的心便便是根。许多条件便枝叶。须先有根,然后有枝叶。不是先寻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曰:“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曰:“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如‘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爱于是日又有省。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译文]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徐爱问道:“《大学》之中‘知止而后有定’,朱熹认为是指事事物物都有定理,它好象与您的看法不一致。”

    先生答说:“到具体事物中寻求至善,如此就把义看成是外在的了。至善是心的本体,只要‘明明德’,并达到惟精惟一的程度就是至善。当然了,至善并未与具体事物相脱离。《大学章句》中所谓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徐爱又问:“至善只从心中寻求,大概不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

      先生说道:“心即理。天下难道有心外之事、心外之下时吗?”

    徐爱说:“就象侍父的孝、事君的忠、交友的信、治理百姓的仁爱,其间有许多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去考察。” 先生感叹地说:“世人被这种现点蒙蔽很久了,不是一两句话就能使人们清醒的。现仅就你的问题来谈一谈。比如侍父,不是从父亲那里求得孝的道理;事君,不是人君主那里求得忠的道理;交友、治理百姓,不是从朋友和百姓那里求得信和仁的道理。孝、忠、信、仁在各自心中。心即理。没有被私欲迷惑的心,就是天理,不用到心外强加一点一滴。用这颗最热的心,表现在侍父上就是孝,表现在事君上就是忠,表现在交友和治理百姓上就是信和仁。只在自己心中下功夫去私欲、存天理就行了。”

      徐爱说:“听了先生这番话,我觉得获益匪浅。但旧说依然萦绕心中,还不能完全摆脱。例如侍父,那些嘘寒问暖、早晚请安的细节,不也需要讲求吗?”

    先生说:“怎能不讲求?但要分清主次,在自己心中去私欲、存天理的前提下去讲求。象寒冬保暖,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炎夏避暑,也只是要尽己之孝心,不得有丝毫私欲夹杂其间。唯求己心。如果己心没有私欲,天理至纯,是颗诚恳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防寒,会主动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会想到为父母消暑,会主动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现,但这颗孝心必是至诚至敬的。拿一棵树来说,树根就是那颗诚恳孝敬的心,枝叶就是尽孝的许多细节。树,它必须先有根,尔后才有枝叶。并非先找了枝叶,然后去种根。《礼记》上说:‘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必须有深爱之心作为根本,便自然会这样了。”

    郑朝朔问道:“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索取吗?”

    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它怎样从事物上获取?你不妨举出几个例子。”

    郑朝朔于是说:“就象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该讲求适当才是至善。基于此,方有了学问思辨的功夫。”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只须一两天时间就可讲清楚,何来学问思辨的功夫?保暖避暑、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求己心纯为天理,这样如果没有学问思辨的功夫,就会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了。因此,即便是圣贤,也要再加“惟精惟一”的训示。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的演员在戏中恰当地表演了许多侍奉父母的礼节,他们也就可称为至善了。”徐爱在这一天中又有所收获。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心得感悟】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见到不少人做善事,比如每逢大灾企业家们纷纷捐资捐物,再比如帮助贫困地区的儿童助学,还有孝敬父母温良恭俭,这些都是善的外在表象。然而,我们也经常见到另外一些例子,捐资赈灾的企业家背后却干着行贿、偷税漏税的不法勾当,助学公益的好心人却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谋求个人升官发财,孝敬父母的儿女却只在人前表现人后却是另外嘴脸,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为什么善也会“人格分裂“,表里的区别如此之大?阳明先生在《大学问》中云,“意念之发,吾心之良知既知其为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好之,而复背而去之,则是以善为恶,而自昧其知善之良知矣。意念之所发,吾之良知既知其为不善矣,使其不能诚有以恶之,而复蹈而为之,则是以恶为善,而自昧其知恶之良知矣。”,可见这诚字之重要性。离开一个诚字,则是伪善,作秀,距离真正的致良知差之远矣!

          本文中先生与徐爱的问答就善之源头根本作了阐述,去伪存真、去表就里才是致良知的功夫,个人的感悟有三点。

1、至善的三个层面:专业极致、道德崇高、报效祖国

    “  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至善源于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以前也一直以为是到了最完美时才停止下来,直到前些日子致良知四合院的老师点拨,才知道它有另外一个含义,至同于志,即志于至善,立志成为最好的,如此一解,可谓海阔天空,天地之间顿时豁然开朗,再也不受思想的限制。

        而关于至善二字,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谈。第一个层面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将事情做到极致。从古自今,各领域的巨椽大咖可以归为此类。书法家如王羲之、颜真卿,画家如吴道子、米开朗基罗,音乐家如贝多芬、萧邦,科学家如张衡、阿基米德、牛顿、笛卡尔、爱因斯坦,诗人如李杜、苏白、王维、泰弋尔,文学家如罗贯中、曹雪芹、雨果、罗梭,“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为了追求极致的完美,他们呕心呖血、夜以继日,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大数学家陈景润一生埋首于数学丛林,孜孜不倦不问世事,经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解决了世界数学史上的难题,攀登了解析数论领域的一座高峰。他为了追求数学上的“至善”,忽略了身体,在病魔袭来时仍然坚持工作,最后带着未竞的事业抱憾而去,连邓小平也评论“中国要是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我的一位高中同班同学,在读书时就很坚守自我,当大家都在玩时他总是认真学习,基本上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当时我们也有所不解,认为他有点“书呆子”味。三十年过去,同班大多数同学并无太大的成就,而这位同学已经成长为我国神六、神七宇宙飞船火箭系统的副总设计师,与聂海胜、费俊龙等宇航员同时被共青团中央、青联授予“中国青年五四杰出贡献奖章”。2016年该同学还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IAA,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Astronautics)技术科学部院士,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我想,他的成就与他一直坚持目标、追求完美、永不松懈的精神是分不开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至善之果来自长期默默的耕耘。

        至善的第二个层面可以从道德层面来看,即精神世界的崇高之至善至美。我虽然未曾去过青藏高原,但是看过一些纪录片。曾经看过虔诚的佛教徒,沿着青海湖三步一叩首,等身伏地而起,有的甚至额头嗑出了血、膝盖磨出了血,为了追求纯洁无比的信仰,他们身上的苦全然不觉,相反内心充满了宁静的喜悦,我想这也是追求至善的一种境界吧,“至善是心之本体。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处便是。”著名的德兰修女,一生致力于消除贫困、帮助穷人,她放弃欧洲优厚的生活条件,来到一贫如洗的印度,在麻风病充斥的街头毫无怨言的帮助病人,甚至是冒着被传染的危险。我们有时候也会去一些贫困地区做公益,可那只是一时的短暂的,而且毫无危险,可德兰修女却坚持了一辈子,数度面临着人们的不解、批评、非议,仍然毫不退却,真正做到了至善至美,将人间的大爱发扬到了极致,她的精神受到了全世界的赞美,影响了无数人去帮助他人,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德兰修女可谓是至善奉行的楷模榜样了。

      而至善的第三个层面,正如白立新老师所倡导的,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利天下”了。只有放到国家的层面、民族的层面,至善的光芒才会照耀千里。我们这一代人,适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盛世,既是时代的幸运儿,又是历史的担当者,“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我们每个人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复兴责无旁贷,这才是至善的最高境界。习主席说过,“未来,是一群正知,正念,正能量人的天下。真正的危机,不是金融危机,而是道德与信仰的危机。谁的福报越多,谁的能量就会越大。与智者为伍,与良善者同行。”只有投入时代的洪流,用至善之心报效祖国,才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具备的崇高理想和抱负。

2、至善是心之本体,至善只求诸心

        本文中,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总喜欢关注事情的本身,而忽略了我们的起心动念。其实外在的一切烦恼皆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是内心世界的外在投射。至善不在于表面上做了什么善事,而在于你的“心之本体”。

        前几天看到一则新闻,,中国一川(澳门)国际有限公司实际控制人吴宗霖等人涉嫌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犯罪被查处,吴宗霖等多名犯罪嫌疑人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警方初步查明,吴宗霖等人依托珠海科宇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关联公司涉嫌以“缘、孝、善”,“互联网理财”等为幌子,策划、操纵并发展人员参加传销活动,骗取巨额财物。这个八零后的“伪善”企业家将自己包装成了大善人,利用受害人的资金到处捐资做慈善,连人民网都报道他媒体报道他曾向中华慈善总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可惜其善行的背后是不良居心,只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欺骗广大不明真相的群众。案件侦破时警方查获5个装钞票的箱子,另外两个行李箱内顶部和底部全都装满了现金。警方调查发现,吴宗霖的私生活极度奢侈荒淫。他使用会员缴纳的资金购买别墅等豪宅、劳斯莱斯等豪车,并拥有多个情妇。为了掩盖贪婪本质,他还参与部分慈善活动,投入少量金钱却大肆进行宣扬,刻意打造、包装个人形象,目的就是为了更具有欺骗性。一旦偏离了良知的善,即是伪善,是大恶也。

        发自内心的至善才能打动人,让别人收到,对父母对员工对家人莫不如是。德胜桥梁的张春光总在分享时动情地说,在学习致良知前他的内心非常迷茫,公司三角债高筑,员工人心思变,外部竞争激烈,对上千名民工兄弟心中充满了愧疚却无所适从。当对阳明先生的致良知去悟去自家体会后,他果断的立志为了广大民工的幸福而奋斗,去改变他们的命运。善心很快唤来了员工、社会的认同,当他再向甲方催收工程款时,不再因为惧怕个人的私利受损而心存恐惧,而是理直气壮地为民工兄弟请命,结果反而出乎意料的顺利,甲方为他的真诚而感动,回款率从原来的百分之五十上升到了百分之八十,公司运转顿时顺畅许多。白立新老师闻之欢欣鼓舞,慨然提下“德胜桥梁,通往幸福”八个大字,幸福二字不愧为至善的最佳注解。张春光总的改变,正是因为向内心求至善,以一颗至诚至善的赤子之心,打动了身边所有的人,公司当然会一扭颓势蒸蒸日上了。他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五十之后再立志,中年之后是拐点,拐点向上还是向下取决于自己是否志于至善,帮助别人成就自己”。

        上述两个例子,一为外善内恶,所做善事为了掩饰内心之私,一为本体之心至善,内心与外在一致,真正将民工兄弟当作自己的亲人,去关心他们,去尊重他们,去帮助他们,找到了树根,枝叶自然会生气盎然、繁荣昌盛了。

3、至善之心须纯乎天理之极,至纯即至善,一旦掺入杂念将会失之毫厘 差以千里。

      先生云,“惟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对父母对员工对朋友对家人,都应有纯乎天理之极的发心,真诚的去关心呵护,对方自然也会收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是心与心的碰撞,真心换真心、伪心换伪心。现代人的离婚率越来越高,夫妻之间有的是利益关系,有的互相欺骗虚情假意,有的稍不不如意便相互埋怨指责,“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其根本就是双方缺少“至善”之心,不为对方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只为满足一己私欲,当条件无法实现时当然会“恶向胆边生”,分道扬镳反目成仇了。

        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王宝强离婚事件即是如此,王宝强马蓉夫妻之间早已失去了可贵的真诚,失去了纯乎天理之极的心,夫妻之间只余下了逢场做戏、欺骗背叛,最终分崩离析成为吃瓜群众的谈资,这便是如先生本文所言,“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情奉养的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翻看以前王宝强夫妇在电视台的精彩表演,才知道那些不过是“仪节是当”罢了。

      在杭州举办的线下活动中,有企业家为金牒软件的徐少春总深深打动。少春总顶着满头白发、虔诚专注的分享学习致良知心得,满头大汗的手举致良知的火炬传递,昼夜兼程不远数千里,那份执着那份坚定,才是“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少春总早年留学国外名校,用了一辈子的洋名“Robert",在修习致良知后,马上停用了洋名,让所有的员工直呼“少春兄”,而他也正是如此奉行的,将员工当成了兄弟姐妹,同荣辱共担当,金牒的又一春已然来临。

        佛家云,“莫向外求“,形式只是外象,无须多去“学问思辩”,只须坚守至善之心,存天理去人欲,则任他春夏与秋冬,我心自有良知,何惧之有?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相关文章

  •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原文】 爱问:“‘知止而后有定’,朱子以...

  • 徐爱录心得感悟

    真情实感才是根本,停顿、语调只是锦上添花。我们为了花,而忘记了根。去追逐花,讲求抑扬顿挫、讲求逻辑,在上面花费了太...

  • 《徐爱录》43.12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12心得感悟 【原文】 爱曰:“圣人作经,只是要去人欲,存天理。如五伯以...

  • 《徐爱录》43.10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10心得感悟 【原文】 爱问文中子、韩退之。 先生曰:“退之,文人之雄耳...

  • 《徐爱录43.6》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6》心得感悟 【原文】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

  • 《徐爱录43.8-9》心得感悟

    致良知是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8-9》心得感悟 【原文】 爱问:“先生以博文为约礼功夫。深思之未能得略。...

  • 《徐爱录》43.1-43.2心得感悟

    致良知一种伟大的力量! 《徐爱录》43.1-43.2心得感悟 【原文】 先生于《大学》格物诸说,悉以旧本为正,盖先...

  • 徐爱录心得

    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信念,为自己心中的梦想而努力。

  • 杜娟6月8日学习徐爱录学习心得:

    杜娟6月8日学习徐爱录学习心得:昨天预习徐爱录,跟读的过程中,标注不认识的陌生字,纠正发音不准的字,并大声朗读出浩...

  • 学习 《徐爱录》 心得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优秀的人学习.保持慎独.不忘初心,多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才能不被时代淘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徐爱录》43.3-43.5心得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rook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