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颣;
上德若谷;
广德若不足;
建德若偷;
质真若渝;
大白若辱;
大方无隅;
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
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大意】
本章阐述道这一完美之物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含藏幽隐而不外露。只有“上士”才能体悟道的效用,绝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
【译文】
上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赶忙去实施;中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有时想起,有时忘记;下等士人听见“道”的道理,就大加嘲笑。不被嘲笑,就算不上真正的“道”了。所以古来通常有这样的说法:
明显的“道”,好象很暗昧;
前进的“道”,好似后退;
平坦的“道”,好象崎岖;
崇高的“德”,好似低下的山谷;
广大的“德”,好象不足;
刚健的“德”,好象怠惰的样子;
充实的“德”,好象空虚一样;
最洁白的好象污黑,
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
最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
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
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
“道”隐微而没有名称。
只有“道”,善于施予万物而且成就万物。
【我思】
看到第一句话,我立马想到商家促销。只有自家的商品就是最好的,买了他的商品,立刻变成社会名流,变成成功人士。这里老子采用了叫卖的推销的方式。这里有些不谦虚的意思,有违低调的思想,也许道实在是太好了,老子掩不住喜悦,希望每个人都理解和使用道。这有违“慢”的精神。有些急于求成。
接下类列举了一些反义词。其实道理很明显,因为只有保持一种公认的弱势,不保持强势,就不会有竞争,就会在时间上长久存在。因为时间长因此显得是一种强势。以下所举的各种例子实在难以理解。光明的道为什么是黑暗的呢?关于光明和黑暗有两个常识,一是在黑暗待久了再看明亮处格外刺眼。二是我们盯着黑色看,就会发现一种幽暗的光。那种常识可以更好的解释原句呢?我想前者比较合适。要想看到更加光明的事物,只有处在黑暗以后才能发现。同理,后退了才能感觉前进的更多。经历过崎岖才能感受到平坦。只有处在低谷才能感受崇高。因为不足才能感受广大。因为怠惰才知道什么是刚健。因为空虚才能体会充实。长期处在高处,就感受不到高处的优势。
接下来的更不容易理解。最洁白的好象污黑,最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最重的器物总是最后才完成;最大的乐声听起来反而少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体。这里好像不是单纯的指物了。可以引用一下别人的智慧。“大白妙道之人,修内而忘外,不择贵贱,不介是非,忘其尊卑,居下而自安。”因在乎是内在的白所以不在乎外在的黑。“端方正直的人,虽坦然大公,堂堂正正,却似一大中至正之圆,无棱无角,不伤害他人”正直的人看似无棱角。“成大器的人,无不经受长期磨练,艰苦奋斗”成大器要经过时间的磨练因此会晚。大道无声大道无形。
这里与其说事物,更多是说人,只有保持后劲保持低调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道德经释义》的注解也可参考。
【拾人牙慧-老子今注今译】
道隐奥难见,它所呈现的特性是异常的,以致普通人听了不易体会。
【拾人牙慧-张其成全解道德经】
大道是隐藏的。
【拾人牙慧-闻老子之声】
对于将自己拥有的知识视为一种信念并沉溺其中的低水准的知识分子来说,道不过是可笑的无稽之谈。对于中等水准的知识分子来说,道似是而非。对于学识渊博二具有宽广的包容心得知识分子来说,很容易领会这一真理之光。并将它运用到生活中,或诚实地不断实践它。
天地只有依据道这一原则才能变得清明,但是如果了解了道是两种对立面相互交错形成世界的这一原则,就不应该只想维持清明一个方面或安定这一个方面。
老子则不痛,他否定所有的存在和价值有任何本质,认为一切都存在于对立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运动之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