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海古籍出版社《论语译注》
3 八佾第三
第三篇共26章,今天看看14-16章。
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里是讲周代的礼制是根据夏、殷的礼来增减完善的,而且它比起3.9章所说“杞不足征也”“宋不足征也”更详细,“郁郁”二字是指周礼在文献、章法的记载上写得很仔细,包括了礼的本质和条文。所以孔子说他要遵循周礼。
有的人觉得所谓的“礼”是限制人的,压抑任性的,其实不然。古代圣人就指定的“礼数”,其实是最初指定礼法的人自性的至德流露。
正是因为仁、礼是自性的流露,克己复礼遵循礼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此,孔子才会“从心所欲不逾矩”。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鄹,是鲁国一个邑名,孔子的父亲曾经在那里做过邑大夫,所以有称孔子为鄹人之子。
孔子在鲁国被聘用后,有资格进入太庙助祭,(在演习礼仪的时候)遇到什么礼器、疑问都要问。有人就说:“是谁说鄹人之子懂礼的?他进太庙居然什么都要问。”孔子听说之后,就说:“(我遇事问)这就是礼呀。”
当时的人都知道孔子是知礼的,可以说是礼的专家。偏偏有人看他什么都问就讥讽他不是有真学问。然而,孔子入太庙还要问,是表现出他对于礼的谨慎、谦虚;当时肯定是有比他早进入太庙的人,他这么做也是对前人的恭敬,本身就是一种礼。
有些新人刚进入职场的时候,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奉行所谓的“大胆说就是有能力”“我怕我这么香的酒没人知道”随意地评论、提出反对意见,殊不知这是很无礼的行为,容易受到公司老员工的反感和疏远。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射不主皮”出自《仪礼·乡射礼》,意为射艺主张命中目的,不崇尚贯穿皮革(当时箭靶的材料)。孔子则说不同的人力量不同,射艺不看重贯穿皮革,而着重于礼,这才是古时候的规矩。
为什么说是古时候的规矩呢?《礼记·乐记》记曰:“武王克商,散军郊射,而贯革之射息。正谓此也。”周武王推翻商纣王时,在郊外举行射礼解散军队,从此这射礼就只讲究技艺和礼仪,不再崇尚练习武力了。
游于艺,以观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不同的兴趣爱好来陶冶情操。古人练习“六艺”是用来培养君子品德的,而我们现在似乎着重于技艺本身用以谋生,而忽略了背后的修身养性。
希望朋友们在学艺的过程中,自己本身做到修身成人,而后进一步安人、善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