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伯乐君看完了最新一期《密室大逃脱·恐怖公馆》,在为场景所惊吓的同时,剧情的深刻教育意义令伯乐君感慨颇深。
这一期的剧情在结尾拨云见日,原来这是一场教育不当造成的家庭悲剧。
陶氏一家为精英世家,独子陶英才从小就被安排了满满的学习日程,每天练琴时间超过八个小时,睡眠时间不足四个小时,全部被学习和作业占据,稍出差错都会被父母严厉批评。
从小到大听得最多的话就是:你怎么这么没用,什么都做不好。在压抑的家庭氛围和过分严苛的父母要求下,英才采用了一种最错误的方式向父母发起反抗和报复。
之后,陶母在英才割腕后一个小时也选择了割腕,她曾声嘶力竭的谴责自己的刻薄害了孩子,同样地,陶父心灰意冷毅然也选择了割腕。
后来三人均被抢救成功。
陶父被抢救之后,噩梦般的经历令他十分后怕,也让他顿悟:错误的教育方式和相处方式让他们付出了痛苦的代价,面对奇迹般的重生,陶家三口悟透了教育的真正含义:为了孩子更好的人生,成绩并不是全部,考上名校也不是胜利,拥有更好的人生并不只是靠成绩,更重要的是健全的灵魂。
于是他们将陶氏公馆进行了艺术化的装修改造,用来举办一场沉浸式的家庭教育现代艺术展,取名“莫若陶”,就是希望不要再有家庭经历陶家这样的悲剧,希望让参观者体会到,曾经的陶家是多么压抑、多么痛苦。陶父说:“教育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人生,并不只靠成绩和名校,失去了健全的灵魂而获得了某维度的伪成功,难道不是惨胜如败吗?”
也许故事有些夸张,但是它深刻的反映了当前社会存在于父母心中“唯成绩论”的根深蒂固的观念。
而伯乐君之所以深有感触,也是因为自己从小有类似的经历。
虽然伯乐君没有被安排得满满的课外辅导班,但是初中之前的世界也可以说全部被学习占据着。
爸爸从来不让伯乐君做任何家务或者别的事情,他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别的什么都不用做,于是我那时就只知道学习是唯一要务,成绩单上的名次就是唯一需要我达成的目标。
当然我也达成了父母的希望,如愿考上市里的高中。
可是高中学习压力似乎更大了,尤其是在高三的时候。一模二模,我的成绩直线下滑,完全考不上一本大学,我忘了他们有没有责备我,但是我记得他们当时的失望,而我自己也给自己施加了极大的压力,焦虑忧愁,开始掉发,开始睡不好觉,整日被噩梦惊醒,甚至感觉有些神经衰弱。
庆幸的是在我这段时期,父母似乎意识到不该再给我施加太大压力,所以他们不再强调一定要考上一本大学,我还记得自己问他们:我要是考上二本怎么办?考不上怎么办?他们果断的回答我,二本也上,考不上就复读,没什么大不了的。
这样,我才开始慢慢放松自己,不再每天只坐在教室里埋头苦读,感觉头疼的时候便出去学校附近的商场逛逛,慢慢的才把状态调整过来。
高考,也算超常发挥,没有让父母,也没有让自己失望。
现在想想,如果当时他们一味地责备我,继续的给我压力,恐怕我根本不会考上大学,也就不会在这里写着这样的文字。
不得不说,我被保护得很好,天真、单纯,可是我却缺少许多独立生活、为人处世的能力,比如在公开场合的语言表达能力,基本的社交认知能力等等,最遗憾的是没有一技之长,这些让我在走上社会之后也吃了不少亏。
如今,我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学习成绩并不是孩子的唯一,全方面综合能力的培养才是正确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健全的灵魂,让他们自由快乐的成长。
马伊俐前段时间也发表了一个微博,内容是这样的:
实际上也揭示了现在家长的过分功利的心理,无论是追求学习成绩还是发展特长,都不应该把孩子当成机器只去进行单方面的培养。
正如杨幂在节目中说的“(家庭)民主是一个很重要的事”,孩子有选择做什么的权利,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一个方向,采用商量的口吻,绝非命令的语气。
不过,现在许多80、90后的年轻父母其实已经意识到不该对孩子采取过分严苛的教育方式,比起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他们更希望的是孩子能够快乐。
未来我们也将为人父母,我们不必苛求孩子必须成长为我们想要的样子,宁愿他跑得比别人慢,也不要让他倒在半路起不来。
因为孩子的成长不能只靠严苛的规定与鞭策,也需要家长的认同和鼓励。教育不等于限制,不等于控制,我们应该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告诉他,而不是你只能这样做。
教育也需要换位思考,孩子不该被剥夺享受自由的权利,能够让孩子坚定的追求自己的理想,也是成功的教育。
总之,孩子,你们该拥有一个健全的灵魂!
文/伯乐君呢
图/微博
关注伯乐驿站了解更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