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慢慢的会很想去了解别人,不带任何恶意的,只是简单的凭着一腔热血和孤勇,迫不及待的想和更多的人成为朋友。
不知不觉中,和别人的关系慢慢拉近,很多东西也在渐渐放大,却发现这个世界以及这个世界上的人并不能如你所想、所愿。迫不及待想去了解的人儿,裹挟着自己的过去,在各种社交网络平台里抹去自己的痕迹,不希望任何人对自己有过多的认知,或者出于自我保护、或者是懒得交流。
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认识北京这所城市的时候,满心欢喜的想要来这里,不在乎糟糕的气候环境,不在乎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是因为我喜欢这里的人,他们有格局、有想法、朝气蓬勃,甚至在触及到个人利益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任何人的痛苦之上,哪怕这痛苦是暂时的、微小的。
当我开始走进这座城市,走近这里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发现是我狭隘了,以地域为属性去划分某些东西是那么不切实际,也许以前碰到的是某个概率下的某类人。每个城市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你想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就必须要放弃另一些东西,比如要放弃11点就能自动断电的灯,即使它可以提醒你早点入睡;比如要放弃美味的食堂,即使会让人胖十斤;比如要放弃红瓦绿树、碧海蓝天,即使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画。
人们瑟瑟缩缩的躲在自己的世界里,任凭你再怎么用力、再怎么努力也感化不了,也无法让对方坦诚相待。每每这个时候,无能为力的时候,就会用老师语重心长的话来安慰自己:不要试图去改变别人,而是试着去影响别人。
往往人最痛苦的时候,就是你明明知道很多道理,也知道就算把事情做的很好,也无法改变任何东西,最累的不是身,是心。
冯唐说: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事情,归根到底是两件事:一个是关你屁事,一个是关我屁事。
我的理解是:不去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也不必在乎自己对别人的影响。
说起来是很容易,其实做起来却是万般的难,人处在密密麻麻的交往圈中,怎么会不在乎自己的影响力或者别人眼中的自己呢?
还记得刘同的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中的台词,林天骄被指着骂道:“你的人生是给别人看的,我们不用!”
我用了好久去理解 “孤独”和“感受”这两个词,以前不懂,现在还是不懂。
忘记了是在《活着活着就老了》还是《在宇宙间不易被风吹散》中看到的,说“人如泥,世界如沙,人处在世界里,只会越来越混,而不是越来越清。”现在想想也是对的,你越是长大,越是自认为越来越成熟、懂事,其实是越来越看不清这个世界了,懂得的越多就越感觉到自己是无知的、甚至是无助的。
无论如何,那些如“裹着茧的蛹”般存活的人儿,或者有自己的考量,或者是有自己的想法,彻底的风险厌恶者不会让自己的一丁点利益受到伤害,不顾一切的隐藏着自己,却要求你保持万般的真诚,你除了理解还能有什么办法?
对于自己无能为力的事情要偶尔的矫情、偶尔的看些鸡汤、偶尔的抱怨一下这个世界,然后头也不回的、大步向前。
世事如盘丝,我心向明月,我希望自己多年以后,不需要喊着初心不改的口号,还能单纯至此,就算什么都看不清,也能光明磊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