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注重孩子身心发展的教育领域在前十年都已经有了很多突破和认识了,那么下面的问题中,你能回答几项?
1、为什么很多的儿童身体疾病被称为“身心疾病”?
2、 为什么自己的负能量积攒多了,会转过来会攻击我们自己?
3、当你感受不到朋友或者妈妈对你的关心时,你会不会多穿几件衣服来寻找这种内心渴望的感觉?
4、孩子向家长语言表达一件事情的要求时,如果长时间多次被拒绝,孩子自身都会有哪些变化?
5、成人为什么在吵架后,更容易得面瘫?
6、在大街上,你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多数人都不是昂首挺胸的,这又说明什么呢?
一、孩子内心愿望的表达有两种,一种是温和的语言表达;另一种是恐怖的身体表达:
有一个深圳的男孩,高考发挥失常,不能如愿考上北大、清华。最后,被父母送到了东北读书。他想读广州的中山大学、暨南大学或华南理工大学,但父母不同意,他们的理由是你从来没离开过家,从来没吃过苦,你去东北的冰天雪地锻炼一下吧。
结果,他在东北那所大学严重不适应。短短的一学期,他瘦了几十斤,经常肚子疼,会疼得流下汗来,还莫名其妙地一次骨折,摔断了腿。妈妈心疼他,去东北带他到当地最好的医院检查,却检查不出肚子疼的缘由来。
瘦几十斤、肚子疼,都是他心灵深处的反映。
首先,他的所有好友差不多都在南方读书,仅有的几个在北方的,也全集中在北京,这让他在东北的那所大学感到异常孤独。其次,他不能接受自己的“失败”。他认为,自己应该去北大、清华的,东北那所大学尽管也不错,但他认为配不上自己,所以他根本不愿意去适应这所学校的生活。再次,他觉得自己被抛弃。高考报志愿时,他的父母没有征求他的意见,强行给他填报了这所大学,而且明确地对他说,以前我们对你太溺爱,你该去过一下独立的、有挑战的生活。这让他觉得自己既被父母否定了,也被抛弃了。
这三个原因加在一起,令他在那所大学度日如年。他不能接受那所大学的一切,从老师到同学,从宿舍卫生到食堂水平。于是,他一到那所学校,便对父母说,我在这里待不下去,我想转学,想回到南方去,不行复读也可以。但是,他的父母丝毫没有理会他的呼声,反而嘲笑他说,这么一点苦都受不了,怎么这么没出息!
从此以后,他不再对父母讲他想回去的想法。甚至,他可能都不再对自己这样讲,他想强行在这所学校待下去,做一个在父母眼中有出息的孩子。然而,这只是他意识(想法)上的努力,他的潜意识(内心),仍然执著于回去的念头,仍然拒绝融入这所学校。
于是,在潜意识内心的指挥下,他讨厌那所学校的饮食,吃得很少,很快瘦了下去。甚至可以说是在潜意识的指挥下,莫名其妙弄断了腿,肚子也疼得厉害。也可以说他心中积攒了太多的负能量,这些负能量无法转化为正能量,而父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于是这负能量转过来攻击他自己,最终导致了这一系列的身体问题。
什么是负能量转过来攻击自己?就好比:一个人早上起来有点恼火,这叫起床气,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情绪状态,很多人都有,这个人没有注意到自己有这个特点,就觉得莫名的生气,然后下床后翻来找去又找不到拖鞋,这时候就有点不耐烦了,在卫生间刮胡子的时候又把自己的脸给刮破了,心情就顿时变得更糟了,但他不能对刮胡刀发脾气呀,出来后知道小孩昨天的作业没有写完,终于忍不住大发雷霆,打了小孩一巴掌,他老婆觉得他真是莫名其妙,开始和他吵架,最后这个人气得不行,在开车上班的路上出了车祸,就这么死了。
他不再和父母说回去的念头,但他会和父母说这些明显的事实:他瘦了,他骨折了,他肚子疼。通过这些事实,他在表达一个信息:我都这么惨了,你们还不让我回去,你们还爱不爱我,你们还是称职的父母吗?
本来,他想和父母沟通,用语言来表达这个信息,但父母不允许,无奈之下他改用身体来传递这个信息。
身与心的呼应:这一点在现代医学上得到了充分重视,现在很多疾病被称为“身心疾病”,就是认为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当一个孩子心中积攒了太多的负能量,这些负能量无法转化为正能量,而父母家人也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于是这些负能量就会转过来攻击自己,最终可能导致身体问题。
二、身体的冷暖是心灵深处的隐喻:
有一天,来了一位中年女士领着孩子,虽然是夏天,可她穿着毛衣,孩子也穿着外套,可是看起来还觉得冷,于是我把教室的空调停掉。
她本来谈的是孩子补习的事,可和她谈着谈着,我也觉得越来越冷,特别是接触到孩子作业本的那一刻,我的手和前臂明显感觉到特别的冷。
很吃惊的是,这个孩子上课以来,异常的认真和努力,无论是在作业还是课堂任务,甚至是在我讲课时他对我的眼神和神态,都显示出特别虔诚的仔细。我认为这不是发自内心的,儿童在14岁以前,身体各项机能并没有成熟,完全控制自己保持深入的投入,一个成人都不一定能够做好,更何况是儿童。那么判断为不是发自内心的认真听讲,那就是故意的克制和牵强的忍让。
和孩子熟悉一段时间后,我问他:“你学习好认真,是妈妈教你的吗?”他特别吃惊,也特别喜悦,“你怎么知道是妈妈教我的。”他说。我想了一会说:“你妈妈怕冷,我看你有穿了外套,我想你是在和妈妈努力看齐哦。”孩子的眼神中露出了特别有神的眼光,和平时上课中不一样的神情。
在一次小型家长会,我再次邀请了这位家长来给我们传授教育经验。说到“再次”,是因为之前的几次邀请,这位母亲都热情答应,最终却没有赴约,而在我第二次致电邀请时,她仍然热情答应,但是在她的语言中我感受到她好像记不得上次失约的事情。而,这一次致电,我主动提出了前几次她未赴约的事,她这次没有用到热情的话语,反而按时赴约了。
小型家长会,主要是针对近期学习没有进步的学生家长的一次会议。因为这位母亲的来到,我和惊喜和意外,我开篇就表扬这位母亲和她的孩子,想让其他家长都去学习和效仿。我还说到,孩子都是会模仿的,我们大人如果积极了,这份积极就会影响到孩子,自然也会延申到他自己的学习中去,就像我们小时候痴迷什么时,成人后我们往往就会从事那一行;小时候我们害怕什么时,长大后这份心理阴影只会更大,这就叫延申。
说到这里,我再次感受到了第一次认识这位母亲时的寒冷感觉,直到散会后,她主动示意我留下,说出了她的一段同年的记忆,这份冷感才慢慢消退。
她说,她听到了我讲的“小时候我们害怕什么时,长大后这份心理阴影只会更大,这就叫延申”这句话。之后,话题揭开了她最深的一份伤痛。她想起自己大概五六岁的时候,她被父亲送走给别人养,这是父亲第二次把她送人。以她所知,父亲并不重男轻女,这么做的原因,很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轮回。父亲小时候两次被爷爷送给别人养,结果父亲也把自己的孩子两次送给别人,第一次是送给亲戚,这一次是送给了父亲的战友。
她回忆,父亲战友的家是广东北部山区,冬天很冷,当时正好赶上了下雪,她的记忆是冷极了,干脆总是坐在屋子里的炭火边烤火,可怎么烤还是冷,最后生了一场大病,父亲的战友被吓着了,又把她送了回去。
在回忆这段痛苦的记忆时,她越来越冷,瑟瑟发抖,简直像是重新回到了当年的情景一样,即便是夏天,即便是穿着毛衣,即便是在充满阳光的一间屋子里,可她还是冷得厉害。
我猜,这应该不只是身体的冷,这主要是心冷,是父亲两次把自己送人导致的严重被抛弃感,在讲述过程中,她先是越来越冷,接着被抛弃带来的痛苦情绪体验开始爆发,她痛哭失声。不过,和她安静的外表一样,她的哭声也有些压抑,她说,现在即使结婚了,仍然在寻求父亲对她热情的看待,也因此,她几乎没有把孩子放在心上过,说到对孩子的教育经验,不敢提······
自从她开始痛哭后,那份冷逐渐缓解,连我也觉得越来越热,最后甚至她脱掉了毛衣。一份完整的内心秘密从自己口中讲述出来后,这份多年的秘密得以“陈雪”。从此以后,她再也没有在夏天穿着毛衣来到过学校,最多只是穿着长袖。
而这位学生,也没有了以往的极度认真和积极,反而和其他同学一样,时而闹一闹,时而吵一吵,成绩也是捉迷藏似的。原因就是妈妈在那次家长会后,把注意力转移到他身上了,他能够感受到妈妈的存在和关系了,自己也就不用主动表现的那么迎合和上心了。
实际上我觉得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当你长时间地感觉不到人际关系中的温暖时,你发现外部世界好像变冷了,而你的身体好像也变冷了。
怕冷,是怕人际关系太冷了;怕热,是怕人际关系太热了。
冷,是别人离我们太远;热,是别人离我们太近。太怕热的人,比如父母控制欲望太强,就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如果不仅控制欲望强,还住在一起,那一般意味着父母都会离孩子太近,近到让孩子有了严重的入侵感。
父母入侵了你,而你不能赶父母走,甚至都意识不到自己的不满和恐惧,那么这些情绪就会经由躯体化的转化,变成对热的敏感。
三、相貌的形成是你和父母关系的隐喻:
印度一个说法,说我们身体的左半侧代表和妈妈以及女性的关系,右半侧代表和爸爸以及男性的关系。我先澄清,这个说法目前并没有科学验证,此处仅仅是分享一下个人观察。 你可以照镜子看看自己,也可以去观察周围的人。根据左右脸的不同,看看能否看出这个人和父母的关系。
我有一位好友,她有非常明显的大小眼,左眼小,右眼大。有意思的是,她的这种身体表征相对应的事实是,她的确和母亲的关系非常恶劣,而和父亲的关系好很多。我觉得左眼小右眼大,可能是隐喻着她愿意睁开眼睛看自己的父亲,而不愿意看母亲。
至于我自己,我参加工作后,经常性的头疼,去医院检查也都显示各项指标正常,询问了很多偏头痛的人,他们不是左边就是右边,也有后脑疼的。而我,是面部正中心的印堂痛。我的家庭比较和睦,但就是没有笑,或者说没有开心,气氛比较平那种。有时候看见小孩子破坏课堂纪律放浪的大笑我很羡慕,可是我没有,不是不想,是家里不允许。来过我家里的朋友都给我说过一种体验:气压很低。我妈妈会恭敬的给客人倒水,爸爸会露出平时不露出的笑容来迎接客人,一片和睦。但是我朋友说太拘束、不舒服。
我不是大家子弟,家庭没有家规。当朋友问起我,你在家里大声笑过吗,我意识到真没有过一次,当然我爸妈、姥姥姥爷都没有过这样的行为。以至于,我在参加工作发现这种现象后,一直试图调整家里的氛围,一直在侧面给爸爸和妈妈做这这样的工作,想让他们在家里有事没事的大笑,放开些。随着爸妈年纪越大,我也就需要知晓家里的很多事情,这个过程与我想让家里气氛轻松成了两股相对的力量,慢慢的,就会随时在我印堂发作,刺激我的疼痛。看上去,这像是一个客观生理现象,但我觉得它有着极为深刻的心理现实。
我对家里的沉闷气氛产生了抵触情绪,可我意识不到,于是很有可能这股情绪就通过身体来表达,我的印堂疼痛很可能就是因为我想化解父母之间的沉闷。
四、为什么大街上的多数人都不是昂首挺胸的:
大街上一个个不能昂首挺胸的身体,有着什么样的隐喻。我理解,也许这样的身体,意味着缺乏主体感(主宰),也就是说他们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也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
例如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所谓听话就是父母是孩子身体的主人,孩子的身体,父母说了算,早上孩子要吃油炸食品,父母强制的换掉了孩子想要的;孩子想穿蓝颜色的衣服,父母泼冷水说像工人服装,就硬改为白色服装。慢慢的,孩子就会有牙齿畸形和驼背,这是身体在拒绝父母要求的结果。
而事实上是,如果你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就会带来身心合一;你不是自己身体的主人,就会带来身心分离。
五、普遍存在的身心分离人群:
其实,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一对概念:真自我和假自我。
真自我的孩子,自我是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也就是自己说了算;
假自我的孩子,自我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习惯听从家长的指挥。
每个孩子的真自我和假自我的构建是从生命最初就开始的,也就是母子(母女),母子的关系决定了孩子心理真假自我的成长,是最关键的时期。
如果妈妈愿意围绕着孩子的感觉而转,以此养育孩子,那会很辛苦,但会教育孩子的真自我。
如果妈妈希望孩子围绕着自己的感觉,那就催生孩子的假自我。
如果在学习说话,穿衣,走路以及学习成长的处理上,父母都是强求孩子按照他们的意志来,这就是在构建孩子的假自我。
如果父母尊重孩子的节奏,愿意按照孩子的节奏来,这就是在教育孩子的真自我。
有真自我的孩子,他会尊重自己的感觉,不会太为难自己; 有假自我的孩子,则会自动去寻找别人的感觉,并围着别人的感觉转,为别人而活,他们对别人的感觉敏感,却对自己的感觉很不敏感。
所以说,太懂事的孩子,极可能是假自我;而能折腾的熊孩子,则可能是真自我。
有一位朋友,她在公交车上被人踩了一脚,她当时没什么感觉,等下车时才发现,这一脚其实踩得很厉害。其他情况也一样,胳膊上结疤了,才发现有个什么时候划伤了胳膊,手上无意间碰到血了,才发现刚才摸到的腿上有一个口子,伤从哪来的,她自己不得而知!
她的回忆里是这样的:是在她小时候的家里,首先父母不重视他们自己的感受,最初很期望回到爸妈身边,却只能盼来每年见一次面或者两次面的机会,直到将近8岁才被父母接到身边,期间她多次的想法没有得到实现,她早已对回到父母身边不再有任何想法,于是身体回去了,心理却还在以前的家,防止再次受伤;再就是她的想法意见也常被母亲各种无意地否定拒绝,她有很多痛苦感受,因此需要启动身心分离的机制来保护自我。并且母亲的控制欲望强,她感觉她的身体比起忠于自己来,好像更忠于母亲。这些结合在一起,制造了她严重的迟钝。
现在很多新闻上播到某地区家长把孩子忘锁在车中的事件,也是这个原因,家长因为同年的原因,即使已经走入了婚姻,仍然没有“心”地去带孩子和生活。
莱茵说,有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是在一起的,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更容易受别人控制。结果他的身体和他的自我分离,而在寻求与他人的自我结合,因此更容易为他人的自我所驱动,而不是被自己的自我所驱动。
身心分离会导致一个常见的现象——迟钝。当身体遇到一些刺激时反应总是慢一拍,并且,刺激引起的感受也不够清晰与鲜明。
例如,如果父母在孩子小时候经常虐待孩子身体,孩子发现,如果将自我和身体联系在一起,不仅身体痛,自我也会破碎,因此容易选择身心分离,将真自我割裂到一个与身体无关的抽象空间中。
可以说,迟钝是身心分离的结果,没有自己对自己的关注,身体的感觉变得不敏感了。
总结:一个人必须肯定的是有:思维过程、身体过程和情绪过程,是互为隐喻的,也是镜像的。而人的身体,特别是外表,是很容易看到的一个镜像,所以通过观察它可以引出很多思考。
你有发现了哪些令自己神奇的某些关系,留言出来,我们相互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