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在前面
在一家公司里,不论你是公司的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开会肯定是必不可少的行为。开会是为了更好地传达指令、商讨对策、总结反省,所以开会的质量对一家公司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这里我想利用《思考,快与慢》(以下简称《思》)中的一些心理学知识,提出几种“怪异”的开会方式。我不清楚这些开会方式是否有公司正在使用,也不清楚这种开会方式是否真的更有效,也不知道是否具有可行性。我没有管理的经验,也没有多少工作经验,只是在看书的过程中突发奇想,单纯从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普遍开会方式的不妥之处,俗称——瞎BB。(┓( ´∀` )┏)
开会要从开始前开始
如果看不懂这个标题,不要紧,先不用纠结这个标题。我们先来抛一抛书包!
《思》中提到了启动效应——联想中的一种效应。外界的环境能对联想起提示作用,语境对交谈内容的影响就是启动效应的一种体现:在中文里面有很多字词的读音是相同的,所以不结合上下文语境会造成很多的误解。当你正在谈论运动,那么听到(lan2 qiu2)这个词的时候,优先理解的词通常是“篮球”,但如果正在波波池玩耍,那么更有可能想到的词是蓝球。而且因为联想是发生在系统1中的,所以这种根据情景理解字词的行为是无意识的,不是我们刻意为之的。
启动效益不仅作用于词汇和概念,它甚至会不知不觉地影响你的行为。有一个很神奇的实验:研究者要求受试者从一组5个词的组合中跳出4个词来组成句子。受试者分成两组,A组词语完全随机,没有主题性;B组词语中有一半的词汇与“年老”有关(例如健忘的、皱纹等)。造句完毕后分别让两组受试者从一个房间走到另一个房间,并测量受试者们的行动(步速、从椅子站起的速度等)后发现,B组受试者的行动普遍比A组缓慢,也就是无形中收到了“年老”主题的影响。
好了,说完理论,在让我们来看看这个启动效应在开会中有什么影响。普遍开会都是大家围坐在桌子之后开始进行,没有什么特定的发言顺序,但恰恰因为这个发言顺序中会出现启动效应。先说的人发表自己的观点,后说的人往往会受到先发言的人的观点影响,从而改变了自己原本的观点(不管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那么也许就会造成一个现象:对于同一个议题,让持反对意见的人先发言和持赞成意见的人先发言,那么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不一样的。
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所罗门·阿希(Solomon Asch,闻名于他所做的从众实验,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做过一个实验:通过一连串对一个人的形容词去认识一个人。(由于语言不同,我改变了一下实验中使用的个别形容词,希望能达到差不多的效果)
- 小明:聪明——勤奋——高冷——挑剔——固执——自大
- 小张:自大——固执——挑剔——高冷——勤奋——聪明
也许大多数人都会更加喜欢小明这个人,但其实两个人的形容词是完全一样的,展现的顺序不同就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注:在《思》中该实验是用于体现光环效应的,但我个人觉得用来表现启动效应更为贴切)。
既然如此,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避免启动效应呢?那就回到这刚刚那个奇怪的标题了。在正式开会前,预先告知与会人员开会的主题,并要求大家在开会前独立写下自己的观点,最后在正式开会时收集讨论,这样可以很好地避免大家原始观点受到启动效应的影响。
大牛都先闭嘴
很多初入职场的小白都有这样的经历,开会时面对大牛们的口若悬河、侃侃而谈、信手拈来瑟瑟发抖,心里想着“好有道理”、“嗯嗯嗯”、“对对对”、“大佬说得都对”。注意我说的情况并不是那种迫于压力不敢表达自己,而是听了大牛们的发言之后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对自我的否定。
其实这也是一种光环效应。光环效应说白了就是喜欢(或讨厌)某个人时,就会喜欢(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当你知道这个人是大牛时,从心里就产生出一种权威的感觉,这种感觉很容易就会让人变得盲目,变得以偏概全。当大牛先发言,那么自然而然就会使你对你自身的观点产生偏见,以至于整个会议下来基本都围绕着大牛们的观点。诚然,大牛之所以是大牛,无可否认他们的观点肯定更具有参考性,但开会是每一个与会者的活动,若果只需要一味认同的话,那么我就不应该来开这个会了。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将大牛们的发言放在后面,让小牛们先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之后,大牛再开始表演就好了。对于大牛们来说,小牛对他们造成的光环效应是非常微弱的(除非里面有什么感情关系hhh),那么整个会议都能吸收到更多的观点了。
有的人说,有的人杠
不知道大家对港剧有什么看法?我个人是非常喜欢看港剧的。当然我们不是要讨论港剧,而是想讨论港剧里面经常会出现的一个情节——Brain Storm(btw,我非常不喜欢这个词组的翻译“头脑风暴”,但我也想不出其他什么更贴切的翻译)。我认为这种一边throw一边judge的开会形式非常符合人的思维方式。
这里提出一个名词——认知放松度。认知放松度是系统1对于当前情况的评分,这个评分是判断是否要求助于系统2的重要指标之一。创新是发生在能让人联想无限的环境中的,而联想则是系统1的工作。那就是说想要得到创新的观点,系统1必须运作起来,同时因为系统2对系统1有抑制作用所以系统2需要避免参与其中。只要认知放松度不处于紧张状态,系统2是不会轻易运作的(因为系统2很懒惰)。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直觉和创造力会增强。那么怎样能使认知放松度变得偏向“轻松”呢?保持好心情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但是思维放松虽然能提高创造力,但是系统2不运作会使得人们放松警惕,容易犯逻辑性错误,容易受偏见左右,容易忽略统计学。所以必须有人出来杠。这些人并不参与创新,而是让自己的系统2运作起来,去认真分析前面负责创新的人的点子。
既然需要有人说有人杠,那么到底如何选择这两个工作的人员呢?先说负责创新的人需要具备的特质:
- 记忆力好、知识面广。创新是与出众的记忆力有关的,因为系统1只能提取记忆中的观点进行联想。
- 乐观心情好。短暂的情绪反应是对相关性判断的基础,好的心情有助于联想。
- 对外界奇怪事物见怪不怪。这样的人系统1构建出来的常态“世界观”更加庞大,思维能发散的范围也会更大。
负责分析想法的人需要的特质:
- 性格沉稳,宠辱不惊。这样的人拥有对系统1抑制能力更强的系统2(更理性)。
- 高智商。所谓高智商,是指系统2运行得比较快。
- 对公司整体情况了如指掌。完整的环境能够让人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每个因素。
- 位居高位。在公司架构上更高级的人更能减弱光环效应。
- 最好拥有统计学知识。
从负责分析想法的人的特质来看,担当这个职责最好的人就是这次与会者中最高职位的人了,同时作为分析者,最好不要参与会中的创新工作。而负责创新的人也不要管这个想法是否可行,让你的脑袋飞一会儿吧!
题外话
关于启动效应,我阅读了一点关于这方面的论文,发现了其中一些有趣的结论。
近因效应,最近接触到的刺激能引发启动效应。
频因效应,频繁接触的刺激能引发启动效应。
这两个效应会同时起作用。
有论文称,当启动刺激和目标刺激之间不存在延迟时,近因效应起的作用更大;而存在延迟时,频因效应则起主导作用。并且随着延迟变长,启动效应会变得越来越弱。
这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说,当要求人们记下一系列颜色的圆点(启动刺激),并马上让人们从一排各色的蜡笔中选出一支时(无延迟的目标刺激),人们会更倾向于选择最后一个颜色的蜡笔(近因);而让人们先进行连续减3心算5分钟之后再让他们选择蜡笔(有延时的目标刺激),人们则更倾向于选择出现次数最多的颜色对应的蜡笔(频因)。
《思》中的小知识
- 联想的类型有:因果联系(病毒——感冒)、事物的特征(糖——甜)、事物及其种类(香蕉——水果)。
- 联想并不仅仅是一连串顺序出现的有意识的观点,联想的工作原理是当一个看法出现的时候,会激起多个其他看法,其他看法又激发后面的看法(联想的涟漪效应)。但这些被激发的看法中,只有几个是有意识的,多数的看法都是无声的。
- 联系具有相互性。高兴时会微笑,反过来微笑也会让人高兴。
- 让人联想到钱的事物往往令人不安。
- 麦克白效应:人们会用清洁身体来减轻道德焦虑感。即有道德负担的人会因为启动效应更容易联想到与清洁有关的事物。清洁的部位往往是实施不道德行为的部位。
- 想让人们相信谬误,有个可靠的方法:不断重复。人们很难区分熟悉感和真相。
说在后面
我很喜欢这种将各种效应各种理论结合到具体场景里面去思考,我不用真的去考虑曝光效应是不是真的能脱单,也不用考虑Brain Storm是否能让公司上市。我只要将高高在上的理论拉下凡尘,用平视的角度去认识它们。To read without reflecting is like eating without digesti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