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年初五我就开始上班了,可能是你朋友圈里上班最早的人,到现在已经一个多礼拜,老实说状态还没恢复过来,在一个颇为悠长的假期之后,感觉状态到了颓废的程度。
没错,假期综合症的根本在于自己放松到了颓废的程度。人的身体精神在没有大的任务和压力的情况下,过度放松,副交感神经占主导,抑制体内器官过度兴奋,要从副交感神经系统主导的情况转变到交感神经占主导的情况需要时间。
假期最重要的就是休闲,如果说工作本身是“ON学”,那么休闲就是“OFF学”。
休闲非常重要,尤其是能从工作应激状态调整出来的休闲。
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里,有一个细节:
一对厨子,饭馆打烊后,他们在后厨,自己给自己炒了盘菜,找点小酒,很惬意的饮食一番,舒服那一两个时辰。
他们还活着,就是因为一天还有那么一两个时辰的休闲。
古人的娱乐和工作一直都是放在一起的,但到了今天,我们把工作休闲分得如此彻底,很可能在状态转化的阶段啥都做不好。
我没参加年会,名义上说2月1日放假,实际上是1月30日,那天我就到了广州,开始了一场七天旅行。
我之前就说一场旅行需要4天以上才有用,其中一天你在疲劳的赶路,而人从应激状态下解放出来的时间大约是72小时,Susan Kuang说过:每年都要给生命留白,给自己真正的自由时间。所以一门心思的放松享受假期很重要。
这个旅行非常舒服,节奏不是很快,也摆脱了前段时间新冠的压力,吃的很好,见的朋友很多,当地人包容有热情,我也喜欢广东的文化……
但是我犯了错误,除了在番禺之外,我的计划很少,大多是临时的规划,什么时候起床,要做什么没有太具体的计划,太过于闲散。但旅行的时候就是一件有双手在推动自己,得不停的有新经历,必须要不断前进,把每一天填满,但这种随意的没计划的状态延续,当人完全放松下来时,就很容易放松到了颓废的程度。
我曾说OFF学有三招,把人生状态切换过去:
1、把软时间变“硬”,制定休闲计划。假期的时间没有外界干扰,可以做的比工作的硬时间更硬,更有规划。
2、四天时间完成切换,人从应激状态走出看来需要72小时,路途疲惫还会消耗一天。
3、充分享受,一品一件,去喜欢的地方,做足规划,花足够的钱,乐在其中。
1和3没有做好,很明显,我都没有拥抱假期,之后旅行中的闲散状态也延续到了生活中。
我没有必要去拜年走亲戚,于是,假期变成了这样:
白天睡到中午,然后是空洞的没规划的下午,晚上临时想个东西做,夜里觉得这样的一天没找到乐子,但是熬夜也没找到乐子。“不行,今天还是没过瘾,睡也睡不踏实,还是得继续向法子找乐……”
每一天空洞的零碎时间很多,却没有什么外界的压力,时间都花在闲散的漫游里了,而自己犹且不觉。到最后一拍脑袋:“艹,时间都哪儿去了?”
人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很难做到具备足够时间感,当然很多人压根就没啥时间感,因为6~8岁大脑发育时父母压根就没给过具体的时间感训练,全是抽象的描述。
注意力集中、收集周围信息、接触多样信息时,会感到时间变慢,回忆起来,也会觉得短短的时间里,做了许多事。分心、放空、单一,则回头想起来,似乎时间过得很短,一无所成。所以,对时间流逝没有多大概念。
刷无关网页;看社交媒体提醒;和朋友聊微信;喝茶;看B站;发呆……
注意力集中,太需要他人推动了。
我们用以闲散游荡分心的时间,通常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以前我很喜欢提一个美国精英阶层喜欢提的词,专业Professional,也就是知道自己要在什么时候以什么状态做什么事情,回到平常的状态就是调整状态,分配能量。
不累的时候,做事;累了就去休息,闷了就去玩。等不累不闷了,就继续工作。
将时间切实投入到做事、玩或休息之中,工作就工作得拼命,玩就玩得开心,休息就休息得彻底。
这就是这个星期的小目标。
目前我在处理年前的一些后遗症,很多鸡零狗碎的事情可能解决了会给人点成就感,但不能给人实质性的提高,给人带来复利,可以说只是反复地做无用功,焦虑感并没有消失。
再接下去就是要奔着完成一个阶段的工作,或者某项学习的节点去了,效率从平时的一半开始;当拆解了目标,完成了目标,恢复胜任感,才算是恢复到一个能做事的状态了。维持这样的状态,才会让人觉得,自己确实比去年好了。
接下去的计划是要多见一些朋友,然后保持在工作中的输出。
作息调整倒一直不是什么大问题,差不多花3天时间就调整到7:15起床的状态,因为去年已经做到过一次了,这次甚至没借助sleeptown,毕竟神圣放逐乐队的僕の戦争My War太阴间了,不醒都不可能。
在同事中,我是最早放假最早回来上班的一批人,这是有好处的,因为可以有更多恢复工作状态的时间,当恢复了工作状态,又可以开始期待,下一个假期,下一次旅行在向我招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