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18-20年初婚姻育儿专题精选教育婚姻育儿
好闺蜜和好妈妈,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好闺蜜和好妈妈,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作者: 老余读史 | 来源:发表于2018-05-25 11:55 被阅读96次

    任何一种教育技能、方法,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义,它的教育效果反而越大。


    去年,微信圈有个经典的亲子互动笑话:

    妈妈:再穿一件衣服,都降温了;

    孩子:我不冷;

    妈妈:我觉得你冷。

    继续给孩子套上,满意的上班去了。

    先不讨论室外是否真的冷,但孩子的感受不好是肯定的。

    1.为啥孩子感受如此重要?

    只有好的感受,才会孕育出持续的好行为,好的行为成就好的习惯,而好习惯的重要性有目共睹。

    2.如何让孩子感受好?

    接纳、肯定、尊重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的感受不断被否定时,会感到困惑或愤怒,其实这也是在暗示孩子:不要相信自己的感受,依靠别人的判断就好了。

    3.如何接纳孩子的感受?

    在孩子有情绪、有感受时,与孩子共情。

    4.如何与孩子共情?

    为更好的与孩子共情,我们先看个成人的例子。

    当和老公吵架后,你给闺蜜电话,打算好好倾诉一番,闺蜜的以下反应,你喜欢那种?

    你:你知道吗,情人节他竟然一点表示都没有,太过分了!

    反应之一:你就知足吧,你家老公够好的了,我们家那位...巴拉巴拉...(反倒苦水);

    反应之二:我觉得你应该冷静下来,好好的和他说:...巴拉巴拉...(给建议);

    反应之三:我觉得你老公应该是这样想的...巴拉巴拉...(心理分析);

    反应之四:啊?你老公也忒不是男人了吧,你真是太惨了... 巴拉巴拉...(过度同情);

    反应之五:先认真听着,并适时回应:嗯...哦... 他真是有点过分,这个节日对女人还是有些意义的,看来你真的是生气了...(此闺蜜是值得珍藏的好闺蜜)。

    毫无疑问,前面四种回应想骂娘。为啥?

    当我们难过或受伤时,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因为情绪在“右脑”,除了“反应一”(在你情绪激烈时,去做别人的“情绪容器”肯定是不爽的)外,“反应二、三、四”都是关于逻辑的,而逻辑需要“左脑”处理。此时闺蜜用她“理性的左脑”与你“感性的右脑”对话,注定让你“伤的更深”。只有第五种让你觉得有舒畅感,因为闺蜜与你共情了,让你觉得她完全理解你了。

    分析下“反应之五”。

    首先,闺蜜在认真听着。她的耐心倾听,使你感觉被重视;

    其次,用“哦...”“嗯...”与你互动。她没有打断你,而你在叙述的过程中整理了自己的思路,从而有可能自己解决问题;

    再次,她说:他真的有点过分 ... ...。 恰如其分的表述了你的感受,让你感觉到:你懂我!

    你在情绪不好时,有人耐心倾听你、重视你、你还可以畅快的用语言疏倒“右脑”的负面情绪,且对方还能听懂你在说什么(苍天在上,遇到这样的好闺蜜,夫复何求)。

    以上过程就是共情的全过程,好闺蜜主要做了三点:

    全神贯注的倾听;

    用“哦”“嗯”“这样啊”“... ...”来回应你的感受;

    适时换一种方式说出了你的的感受。

    这个过程对我们的孩子也同样适用,例如如下两个场景:

    下午去接孩子时,他哭着跑向你说:小熊(布偶)的腿掉了。此时,你该如何回应?

    常见的(否定感受)的回应:

    1、别哭了宝贝,不就是一只玩具熊嘛,不值几个钱,一会儿我再给你买一个,快别哭了...;

    2、啊?这么贵的熊,一天就弄坏了,谁弄的?带妈找他去!!

    3、多大个事,再哭就不是男子汉了,快别哭了。

    ... ...

    我们成人,特别是爸爸们,习惯于用“理性的左脑”回应孩子的情绪,但在孩子还没有把右脑的情绪处理好时,是不会听你左脑的解决办法的。

    如果你是一个共情高手,你可能会这样处理:

    先蹲下来,与孩子保持等身高度,拥抱孩子,轻抚(而不是轻拍,轻拍的另一个意思是:停止,不许哭)孩子后背,然后下面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

    妈妈:小熊的腿掉了,看来你真的很伤心。

    孩子:嗯,腿掉了得多疼啊。

    妈妈:嗯!

    孩子:腿是明明扯坏的!

    妈妈:哦,原来是这样。

    孩子:之前她要和我交换玩具,他把她的小车给我玩了,但我不舍得小熊,就没给他玩。

    妈妈:哦,所以他就来抢你的小熊。

    孩子:其实,他是不小心扯掉了小熊的腿。

    妈妈:嗯,我也觉得是这样。

    孩子:妈妈,你晚上帮我用针线把小熊的腿缝上好吗?明天我要带去学校,给明明玩。

    你每周要带孩子去打针,你知道孩子怕打针,且你知道打针就疼一小会儿。今天打完针后,孩子向你抱怨打针太疼。你想让他停止抱怨,你还如何回应?

    否定感受的回应:

    1、得了吧,我又不是没打过针,哪至于那么疼!

    2、你最好适应打针,因为还要打三星期;

    3、你哥哥打针时从来不抱怨。

    共情的回应方式:

    1、如果有人发明一种无痛针,该有多好啊;

    2、一周一次真不容易,你一定希望再也别来了;

    3、我小时候打针时也和你一样,觉得很疼。

    当然,以上共情场景对话,只是实际情况中的一小部分,实际情况会有很多种。

    但我们相信:比语言技巧更关键的是我们的态度,如果我们没有真正与孩子产生共情,无论我们说什么,在孩子眼里都是虚伪的,都是想操纵他们。

    共情只是一种小技能,我们要记住:任何一种教育技能、方法,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的意义,它的教育效果反而越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娟娟新月:好棒!!继续努力!期待你更好的作品!👏👏👏
        老余读史:@娟娟新月 得到大神的鼓励,心里就有底了。
      • 深蓝零点:学习。每次跟孩子对话,嘴巴总比思想快,明明知道该共情,可是谈着就忘了。:worried:
        老余读史:哈哈,其实都一样,但刻意练习几次就会有感觉了。

      本文标题:好闺蜜和好妈妈,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ssvyjftx.html